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
关于禅让制度的一些看法
“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
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
最新热门    
 
制度创新与明清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09-7-24 13:51:27  来源:不详
法无助于接近事实真相,而是把中国经济作为一个结构——功能意义上的整体来把握,这种重视整体的区域实证研究,使他认识到基于西方模式的理论无法概括中国的历史实际。于是,黄氏围绕“过密化”这一中心概念,构建了一个独到的分析模式,极富理论魅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清以来的经济结构的了解。比如,“耕织结合”、“男耕女织”几乎是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的口头禅,但较少有人对此种形态进行实证性的疏理和实质性的分析,黄氏致力于此,获得了建设性成果。当然,黄氏提出的解释模式,不一定会被所有学者接受,其他学者也可能会提出另外富有解释力的模式。但毫无疑问,黄氏的诠释进一步厘清了问题所在,正如他所期望的,依靠中国经验建立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将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黄氏将明清以至一九四九年以后的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经济表达为“过密型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在我看来,实际上也可表述为“缺乏有效制度创新的增长”。正是由于在制度方面没有发展出适当的模式,中国经济长期在马克·埃尔文所称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中挣扎而无法脱出。

  制度、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构成经济理论的四大柱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因而,制度至关重要。我们循此思路回到“过密型增长”的起始阶段,可以看到,明清时代主要的变化发生在生产要素内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方面,明清时代的变化主要在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面积增长的速率。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大力降低出生率,减少人口;(2)大力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收入;(3)大力开辟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我国所走的是第二条道路,正如黄氏所指出的,它包括三种可能性:(1)土地收入的增长高于劳动投入的速率;(2)土地收入的增长与劳动投入的速率相同;(3)土地收入的增长低于劳动投入的速率。(《长江》,第11页)只有第一种可能出现才会导致经济发展;第二种可能虽然存在,但这种动态的平衡很难长久保持;第三种可能就是“过密型增长”,正是中国所实际经历的道路。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业长期不能摆脱“过密型增长”的困境,从整体经济结构来看,是未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来看,是未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使产量出现超越劳动投入的大规模增长。其中,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开辟农业外就业机会是第一位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制度方面的重大改变。能使产量大规模增长的技术创新固然受市场需求的刺激,但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所有权结构更为重要,因而,技术创新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制度问题。

  可以说,明清以来,中国是一直存在对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的需求的,但没有产生相应的制度创新,这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制度创新的供给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1页)。按照经济学家的意见,制度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宪法秩序。所谓宪法,包括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保留的传统,并不限于书面文件。宪法秩序规定确立集体选择的条件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是制定规则的规则。第二类是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框架内所创立的,包括法律、规章、社团和合同等。第三类是指规范性行为准则,包括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这一类的准则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以合法性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三类规则中,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规则被认为是外生变量,它们与被认为是内生变量的制度安排相较,变化显得比较缓慢。(同上,第134—138页)我们看到,在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安排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变化,市场结构虽然与完全竞争的市场远不相符,但其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规则却未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存在严重滞后现象。也就是说,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规则成为制度安排变化的阻碍力量,它们虽然不能阻止制度安排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但却可以大大延缓变化的速度,并且可以规定着制度安排在传统轨道上变化而不致出现质性突破。因此,我认为,中国经济迟迟不能发生结构变迁的原因不能仅仅在经济领域寻找,更应该在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寻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发生经济结构向着更高水平的效率和生产率转变,这并不是市场力量的结果。相反,这是支配着制度的变化及实验的法律和政策结构作用的结果”(同上,第11—12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