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
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
关于禅让制度的一些看法
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
汉代的“发兵”制度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
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最新热门    
 
“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

时间:2009-7-24 13:57:15  来源:不详

——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

 

    提 要: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解读晚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悲剧,通过分析“制度中人” 殚思竭虑变革制度与制度循自身发展逻辑抗拒变迁的较量过程,来揭示“制度中人”变革制度时所具有的局限性及政治体制抗拒变迁的构造性因素。

    关键词: 制度中人   制度   政治体制变迁

   

    历史的车轮驶入公16世纪,此时西欧的部分国家,开始受到其“内发”的现代化张力的冲击。而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不断轮回的朝代更迭中,日益走到了辉煌历史的尽头,纵使改革也难以挽回其衰败之发展态势。晚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即是最好的说明。史学界对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讨论甚多,兹不赘述。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幕历史悲剧,揭示其中“制度中人”①与制度②较量所留下的遗憾和无奈,以期对今天的制度改革有些许新的启示。

一、张居正改革的制度背景

    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稍有不同的是,用内阁制替代了以往的丞相制。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旧制赋予丞相的权力过大,洪武十三年(1380),“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③,行政执行权归六部尚书,决策权则由皇帝一人掌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权力高度集中是明朝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但皇帝的精力毕竟有限,单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可能决断天下浩繁之政务;再加之后世君主大多不能像开国皇帝那样“三十一年忧危积心,克勤不怠”、“昧爽临朝,日晏忘餐”④,到永乐时期,起先“官仅五品”、“只备顾问”⑤的殿阁大学士,就成了“常立御榻左”、“时言宫中”⑥参预机务的内阁大臣,明朝内阁制度基本形成。尽管明朝阁臣的作用与历代丞相并无二致,但在制度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历代丞相都有定的权力,而明代的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身份只是皇帝的顾问,法定的权力也就是“主票拟”。即阅读、分类官僚们递交的奏折,提出参考意见以备皇帝批红。因此,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皇帝对阁臣的票拟可以不予理会,也可以言听计从。正是这一相当有弹性“票拟”制,为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张居正要与之较量的,似乎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而是在该体制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些正式制度长期失效或供给不足,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或者说是官僚体系内经过长期权力博奕而形成的“潜规则”。而这些恰恰是真正得到了执行、影响了历史的制度。

    为了保障集权统治下的正式制度的实施,明朝建立了极其严厉甚至相当恐怖的监察制度,但事与愿违,明朝官僚体系内非正式制度却非常腐败。至万历年间,官风不正、吏治颓废、宗室骄恣等弊习已相当严重。当时,“吏部考察之法徒为具文,而人皆不自顾惜,抚按之权太重,举劾惟以贿是视,而人皆贪墨以奉上司。”①与官风不正相伴随的是吏治颓废。明中叶以后,国家的行政效率极为低下。诏令下到部院,很少认真执行,更无人核查。而宗室对上求亲献媚于皇帝,对下欺凌官府、压榨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