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宋代盐钞功能试探

时间:2009-7-24 13:52:04  来源:不详
持有者利益的一面,但由于其备有“看垛钱”,也即为盐钞之类的信用票据储备了一笔数额巨大的准备金,这无疑大大加剧了盐钞的货币化。

  自交引铺出现之日起,它通过贱买贵卖,垄断交引市场,这对国家的财政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为限制交引铺的活动,打破其对交引市场的垄断,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天禧年(1017年)、天禧五年(1021年)、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官府曾五次拨出现钱,在京师设官收购交引。不过,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以前,官府收购交引并没有制度化,其影响是不会太大的。自庆历年间始,宋廷在西北广大的解盐行销区普遍推行盐钞之法,盐钞发行量激增。这样,如何干预和控制盐钞之类的交引买卖市场就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此,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官员范祥上言:“商人持券(盐钞)若盐鬻京师,皆亏失本钱。请置官京师,蓄钱二十万缗,以待商人至者。券若盐估贱,则官为售之;券纸六千,盐席十千,毋辄增损,所以平其市估,使(交引铺)不得为轻重”。朝廷从其议,“诏以都盐院监官领之”[(9)],京师正式设置了官营的买钞场。当时,“边上客人入一色见钱六贯,依旧支与(盐)一席”[(10)],即每张盐钞价格大凡为钱六贯,而买钞场则“大约每钞极贱至五贯,则官给钱五贯五十文买之;极贵则减价五十文货之,低昂之权常在官矣”[(11)]。其后,官府又在西北的凤路永兴军等地设置买钞场,买卖盐钞,调节盐钞的价格和数量。南宋时期,官府同样设置买钞场收买盐钞。

  与交引铺一样,买钞场对盐钞的收买,无疑为盐钞储备了大笔准备金。当然,比之于私营的交引铺,这种官营的买钞场的信誉就更好,所以,买钞场的出现对盐钞的货币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终宋一代,盐钞的货币化趋势总是不断加强的。

    二

  作为支盐贩卖的信用票据,盐钞的基本功能是“用钞请盐”[(12)],其具体流通过程是,商人向官府入中钱货,官府发给盐钞,然后,商人持盐钞到指定地点折支食盐贩卖。对此,宋代人说得较为楚。《文献通考》记载道:“祖宗以来,行盐钞以实西边。其法:积盐于解池,积钱于京师榷货务,积钞于陕西沿边诸郡,商贾以物解至边入中请钞以归。物解至边有数倍之息,惟患无回货,故极利于得钞,径请盐于解池”[(13)]。这便是盐钞的原始运动形式。但是,在货币化趋势的作用下,盐钞自身突破了其仅作为一种支盐票据的原始功能。大量盐钞脱离了它的原始运动过程,即并未按其原始运动形式运行完整个过程,而是滞留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作用和影响。

  首先,盐钞事实上已普遍成为一种信用货币,具有信用货币的功能。

  当时,信用货币所固有的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在盐钞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官方的市买活动中,盐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九月二十三日,“杭州助教孙麟,乞借市易务钱五七万缗买绸绢,此杭州结(当作“给”)钱,民间预买”,朝廷“诏给末盐钞四万缗,钱三万缗为本,仍以将作监主簿梅宰同买”[(14)]。同年十月二日,都提举市易司言:“袁州和买绸绢,旧以盐准折,今乞依诸路例,每匹给钱千,从本司遣官,据合支盐数,以末盐钞赴州出卖”,朝廷“从之”[(15)]。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内地各州县和买绸绢,亦多不支价钱,而折给盐钞[(16)]。及于南宋,在官府的和买中,仍大量使用盐钞。如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即“命榷货务降给盐钞六十万缗,赴都督行府收籴江南早禾米”[(17)]。至于边防地区,对盐钞的依赖更甚。神宗熙宁七年六月,熙河路经略使王韶言:“熙河二州,最为聚兵之地,岁支人粮马豆三十二万斛,草八十万束。本路有市场,于茶、盐、酒税可以应办宜籴,乞差官二人乘贱计置。其草豆别乞差四人专领,并立敷办赏格,并乞盐钞三二十万,候三年外本司自办”,朝廷从其议[(18)]。熙宁九年(1076年),权永兴军等路转运使皮公弼奏:“本路以荐饥,减放租赋而赈贷之,余已无几,今军储乏甚,乞借次年所得盐额钱,乘此岁丰,籴买刍粟”。于是,中书奏:“欲借来年所合出盐钞籴买,其来年钞宜更不出”[(19)]。正因为如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