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宋代义利思想片论

时间:2009-7-24 13:52:22  来源:不详
了反对与商贾争利的思想。海瑞提出圣人也言利,“有天下而讳言利,不可能也。”他所谓的“言利”包括利民与利国,其突出点是“利国之道于利民得之”[62],纠正了以往强调“利国”就要“专利”或者强调“利民”就要反对“富国”的思维逻辑。宰相张居正提出“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63],强调的是以心理动机而不是实际行为来判断义利,这在思想史上是很有新意的论点。大思想家黄宗羲则主张“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64]要求用经济伦理来约束君王,按人性满足民利。而王夫之则提出“义或有不利”,“义者,正以利所行者也。”[65]他恐怕是第一个提出“义或有不利”者。颜元更是彻底,直接将董仲舒之言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66]此外,在实践上,这些经济伦理思想特别是新安理学的发展,其直接铸就了中国近代一个庞大商人群体——徽商的商业理念。总之,这一时期的“义利观”不仅在论点内容上思维逻辑上较前人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更有惊人之举。从这些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宋代思想家们对义利之间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是不可能的。
结  束  语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明显伦理色彩的中国文化(钱穆,1994)。本文仅仅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一段时期——约三百年的义利思想史进行考察。虽然在这三百年里相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其物质文明之发达、科学技术之先进、思想文化之繁荣是我国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尽管义利思想最初产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自秦汉以后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在宋代义利思想却被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期里,既有对传统儒家义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反传统公开言利的义利思想的产生。而且在这些义利思想中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因素。在传统的儒家义利思想中,尽管义主利从的主流地位没有被改变,但是宋代的儒者们根据宋代儒学发展的新因素囊括到传统的义利思想之中,使尽管是传统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活力。在反传统的义利思想中,这种新的因素更丰富,浙东的各实用功利主义学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开反对传统观点,他们能够从客观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人的基本欲望的存在,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利”在富国中的重要性。这些认识即使到了今天也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市场经济秩序良好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仅对宋代义利思想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概括和总结,希望该文对宋代义利思想的研究既有利于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史的研究发展,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发挥其道德调节的作用。

注  释:
 
[1]、这里归结义利思想产生的根源主要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的角度来进行总结,当然不可否认在历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社会思想主体的个性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2]、“多子均分制”有学者也称为“诸子稀产制”。
[3]、以往学者认为,土地兼并是大地主通过掠夺实现的,但是其背后却有着极其深刻的经济根源。
[4]、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庆历新政、熙丰变法等,其改革活跃的程度我个人认为仅次于春秋战国时期。
[5]、儒家的“贵义贱利”论是在春秋末期,孔子在总结了奴隶社会解体过程中出现的有关义利思想后,提出了“义主利从”学说,确立了儒家义利思想奠定了基础。此后,孟子在战国时期,继承了孔子的义主利从思想,并结合其自身的仁政学说对其进行了发展。由此形成了儒家传统的“贵义贱利”论。
[6]、《论语·里仁》。
[7]、《论语·里仁》。
[8]、《论语·尧曰》。
[9]、《孟子·梁惠王上》。
[10]、参见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
[12]、《长篇》卷三百二十六,元封六年闰六月丙申记事。
[13]、《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与延平李先生书》。
[14]、《论语集注》卷二。
[15]、《孟子集注》卷七。
[16]、《孟子集注》卷八。
[17]、《论语集注》卷四,《述而》。
[18]、《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19]、《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20]、《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二,《善心莫善于寡欲》。
[21]、《陆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
[22]、《陆象山全集》卷十三,《与郭邦瑞书》。
[23]、《陆象山全集》卷三十,《拾遗》。
[24]、《陆象山全集》卷二十二,《杂著》。
[25]、《陆象山全集》卷十四,《与包详道》。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