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时间:2009-7-24 13:54:35  来源:不详
中国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一直是教育系统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最近几年,在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大背景下,经济学、管理学、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材不断翻新,各种冠以“21世纪”、“新世纪”等标志的教材琳琅满目,与之形成鲜对比的是,历史学的教材出版显得冷寂,尤其是缺少适用性较强的中国通史或中国古代史教材。所以,全国高校历史系中,还有不少在推荐学生使用基本框架形成于1960年代的由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这一方面说明经过不断修订的《中国史纲要》仍然具有其作为教材的价值,但是,它之所以无法完全被取代,也说明当前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滞后。此外,陆续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也成为许多历史系或其它专业文科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这从每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时的情况可以反映出来。问题是,《中国史纲要》在今天作为历史系或非历史专业中国通史课程的教材,已经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学术进展无法纳入。剑桥中国史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但不可能真正作为教材使用,不仅其中很大部分内容滞后于当今学术的发展,其编写的角度也不适合在中国作为大学讲授中国通史的教材。于是,高教系统对中国通史教材的更新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近来有一些中国通史教材陆续出版,体现了史学界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努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通史教材之一。该书是为大学公共选修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编写的教材,在1997年获得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由多年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张帆独立撰著。
  作者在后记中说明,对本书编写影响较大的著作主要是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钱穆《国史大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历史卷。对于《中国史纲要》,作者特别强调它“是建国后较早编定的通史教材,出于名家之手,结构严谨,内容连贯,叙事完备,语言凝练,学术价值很高,在北大和其他许多高校历史系长期使用”。可见作者对这部教材充满着崇敬和美好的回忆。我想,这其实也是许多1980年代在北大历史系通过《中国史纲要》通史教学体系完成大学学业的人所共有的感受。当时承担中国通史课程的教师,主要还是《中国史纲要》的编写人员,如吴荣曾、田余庆、吴宗国、许大龄等。而且,与《中国史纲要》配套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选》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也都一起发给学生。《中国史纲要》作为教材,提供的主要是完备和连贯的基本知识。它大体按照编年加记事本末的体例,适当照顾专题,注重前后贯通,史实的考辩很严谨,观点性不特别突出,这是它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前提。一些深度的内容和学术争鸣、学术动态,则有赖于参考资料选和参考论文选来提供。这样一班人马和一套教学用书,应该成为北大历史系甚至是新中国高校历史教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典范。但是,学术在前进,教学体制也在更新,在《中国史纲要》通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已经不可能完全依照他们自己的学习路径来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而要在历史系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教材和课程体系,操作起来难度会很大。于是,就有几位新生代的教学骨干如阎步克、丁一川、张帆等,首先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进行探索。这是《简史》产生的另一个具体背景。
  以上两个背景,决定了《简史》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力求保持《中国史纲要》注重贯通的特点,同时又尽量体现出学术界普遍接受和采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作者自己长期科研积累的史识。全书40余万字的篇幅,相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庞大内容来说,确实是一部《简史》,许多史实只能点到为止。在内容的安排上,则体现为代以前(即中国古代史的前期)相对简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