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时间:2009-7-24 13:54:35  来源:不详
>宋代以后(即中国古代史的后期)较为详细。体例上则回避了习用已久的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在按照朝代顺序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兼顾一些贯穿历史演进脉络的专题。在《中国史纲要》中,一些重大的专题和历史演进的线索,分散在不同断代里进行叙述,只有依靠读者前后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到。而在《简史》中,作者一般都将这些专题作为章节单列出来。
  如第一章“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根据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进入文明的标志和文明要素的界定,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的角度,综述史前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夏与商的政治兴衰、完全被地下材料所证实的商朝甲骨文和青铜文化等专题。第九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第十六章“隋唐宋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最后第二十一章“明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则是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两个大专题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贯通的叙述。这种阶段的划分,本身也体现了北大历史系中国通史教学体系的特点。在较长时期里,北大历史系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都是依照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的时段划分,分别由四位教师主讲。
  《简史》体现出的另外一个努力方向,就是力图使中国通史教材的内容体系立体化,避免在每一个时代都面面俱到地铺叙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大块,避免中国通史只是几个断代史的机械累加或几个专题的平面累积。作为中国通史教材,一定要揭示出贯通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线索或路径,同时最好提供进一步深入研读的引导,不必期望学生通过一部教材就掌握中国通史的全部基本知识。想在一部教材里告诉学生所有问题的做法,事实证明是徒劳无功的。如果一部教材给人的感觉是读完此书就可以不看别的书,那只能说它作为教材是不成功的。相反,如果读完一部教材便使学生产生还有更多书需要进一步阅读的想法,则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简史》在注意加强通史意识方面无疑作出了有益的努力,对于每个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定位都尽量进行归纳,进而揭示出历史时代的宏观特性和历史演进的长时段线索。如第三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就落实到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和官僚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运动的主要趋势上。

  尤其在宋元和明清部分,《简史》对于作为中国通史教材所需要的宏观把握和历史定位很有深度。第十三章“两宋与辽、夏、金、蒙的对峙”和第十四章“金朝和大蒙古国”,将原本纷乱的历史进程作出了清晰而简致的叙述。第十五章“元朝百年统治”,强调了元朝汉化迟滞的特点、这个特点产生的背景以及因此带来的蒙古族在元朝灭亡后长期保持自身的传统,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十七章到二十章是对明清政治史的叙述。从秦汉以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和金、元政治特征的影响等角度,揭示明朝皇权行使的家天下特征及其开国创制的特点。对于所谓“康乾盛世”所体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和强化,也有辨证的宏观分析。一方面是困扰历代王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一些问题,如皇位继承问题、皇帝如何处理千端万绪的国家政务问题、皇帝在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平衡问题等,由于秘密立储制度、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在清朝都基本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以皇权的强化为前提的,这种政治制度产生了严重的弊病。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难度极大,《简史》自然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够理想之处。例如它对中国古代史前半部分的宏观把握和对秦汉、隋唐等时段的历史定位,就明显不如对元明清部分那样深入和准确。成于一人之手的教材,长处在于前后贯通,有整体思路,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就是难以在所有断代都把握到位。尤其是在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今天,学者一般只能精通一个断代,其它时段只能利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尽管本书作者有很广的知识面和相当丰富的中国通史教学经验,在一般作为两个时段的从辽宋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