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史通》研究五十年
《史记》与中国文明
《史记》所见“胡”与“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
赵高非宦阉说——补《史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
最新热门    
 
《史记·封禅书》所记秦雍州杂祠考

时间:2009-7-24 13:54:50  来源:不详
和海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的。驺衍的大九州说认为九州外有裨海,又有大瀛海环其外[12],已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更精致的寰宇学说。四海的概念在战国时期是普遍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区域。《庄子》中有北海、南海[13],因此,雍州杂祀中出现四海之祀,正说明这一祭祀的古老和民间性质。

  寿星祠:《史记索隐》云寿星为南极老人星,见则天下理安。《史记·天官书》南极老人星在天之西宫,《史记正义》:“老人一星……,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常以秋分之曙见于景,春分之夕见于丁。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

  诸布:《史记·封禅书》索隐案:“《尔雅》‘祭星曰布’,或诸布是祭星之处。”即散布的祭星的地方。

  诸严:王先谦补注引叶德辉云“严”当为避汉明帝刘庄讳,应为“诸庄”,《尔雅·释宫》“六达谓之庄”,是诸严应为路神。

  诸逑:《汉书·郊祀志》作“诸逐”。王先谦补注认为当作“诸遂”,《地官》注遂为王国百里外,皆主道路,是以诸逐亦指路神。

  天神:在下邽。之所以不将天神列入上一部分天文诸神之中,是由这一天神的性质决定的。按天神是周代国家祀典最高之神,它昭示着宇宙间至高无上的和谐,日月星辰的流布运行是这种和谐的具体体现。但此下邽天神的性质不可能是这样,它是战国时期因社会变动,国家祀典中的一些神流入民间的结果。因为战国时期除了雍州以外的其他地区亦祭天神,齐地八神有天主,它具有人的形象[14];汉初高祖时长安祠官管辖的梁巫中有天[15],九天巫有九天[16],这些天神都是民间将原先国家祀典的天神搬到自己的信仰领域的结果,其神性不再是天文之神的统领和国家信仰的最高神,而是人格化的,并带有地方色彩,这是民间信仰的特点。

  昭明:即昭明星之祠。《史记·封禅书》有昭明星,“大而白,无角,乍上乍下,所出国,起兵,多变”,《史记·天官书》索隐案引《春秋合诚图》云其为“赤帝之精,象如太白,七芒。”《天官书》集解引孟康曰其形状“如三足机,机上有九彗向上,荧惑之精。”则昭明星是一种有三足,背上还有数条如彗尾般光芒的星辰,它的出现在时人心目中是恶兆,因此民间祭祀它,有辟恶之意。

  天子辟池:王先谦《郊祀志》补注引沈钦韩云辟池为周镐京辟雍故地,所祠者为镐池君。

   人鬼

  引文中提到的人鬼有以下几位:

  九臣、十四臣:《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皆作“九臣十四臣”,王先谦补注引皮锡瑞说九臣十四臣疑为九皇、六十四民之脱误。《周礼·小宗伯》郑玄注:“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孔颖达疏:“九皇氏没,六十四民兴,六十四民没,三皇兴。”疑九皇、六十四民皆古传说帝王。九臣当是九皇之臣,六十四臣当是六十四民之臣。

  周天子祠:王先谦补注引地理志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

  杜主、三社主:三社主《汉书·郊祀志》作“五杜主”,按,杜、社形近易混。《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有杜陵县,为故杜伯国,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据《墨子·明鬼》记载,杜伯之鬼曾射死周宣王。至于其“右将军”封号可能是传说。周代文、武不分,将、相分职和分左右是战国开始的事。此可能是战国民间关于杜伯的传说,把他附会上“右将军”之职。杜伯在秦中是最卑微的人鬼。

二 雍州杂祀的性质

  上文对雍州杂祀作了些考释。它们的性质属于民间信仰,对它们的祷祠是民间信仰的行为。但是从它们的来源、性质看,它们各自还有些差异,本部分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一内涵。

    数术、星占与天文诸神的性质:

  雍州杂祀中有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南北斗等祀,对它们的祭祀来源于星占术。《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张衡云:

  “文耀丽于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宿,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

日月五星的运行,二十八宿的分布被认为昭示着人事的祸福吉凶,三代王官的星占家以此占验政事,战国以降这类知识流入民间,民间则以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