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
评周兴樑《关于近代中国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
评各代中国人的战力变迁
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
近代中国的婚姻法规与契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
论汉代中国的马鞍和马镫
最新热门    
 
現代中國史學的成立(1900-1949年) :從史學概論到研究方法

时间:2009-7-24 13:55:53  来源:不详
書館,1938年(58頁)。這本小冊子將歷史學分成史原、史義、史法、史文、史料、史評、史翼七類,分別作了介紹。 專門探討中國歷史研究方法的開山著作,當推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229頁)。此書原為梁氏在天津南開大學授課的講義,分為六章:〈史之意義及其範圍〉、〈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史之改造〉、〈說史料〉、〈史料之搜集與鑒別〉、〈史跡之論次〉,比較系統地討論了歷史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目的和方法,強調要打破以君主歷史和政治史為本位的舊史結構,調整史學研究的範圍,寫出合乎理想的新史著。 梁啟超其後又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254頁)。此書總論有三章:〈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長──史德、史學、史識、史才〉、〈五種專史概論──人、事、文物、地方、斷代〉。另有分論探討上述五種專史,但地方和斷代只在目錄中列出,書內從略。

四、史學史著作 早期有關史學史的著作,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可舉的有兩種,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美】紹特韋爾(J.T. Shotwell)著,何炳松、郭斌佳譯《西洋史學史》10,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392頁)。此書內容分導言、猶太史、希臘史、羅馬史、基督教與歷史五編,共二十七章,書末附〈中古及近代史學〉。 (2)【美】班慈(Harry Elmer Barnes)著,向達譯,何炳松校訂《史學》11,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102頁)。班慈或譯班茲,其《新史學與社會科學》已如上述。這本小冊子分三部分:(一)史學之性質及其目的;(二)史著進展中之幾種重要現象;(三)新史學或綜合史學;書末附參考書舉要。 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著作,較早出版的是魏應麒著《中國史學史》,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年(274頁)。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中國史學概論,包括中國史學的特質及價值,史籍的位置與類別,史官的建置與職守;下編則分期敘述自遠古至民國每一時代史學發展的情況,並評述了劉知幾、鄭樵、章學誠、梁啟超等史學家治史的理論。另有王玉璋著《中國史學史概論》,重慶:商務印書館,1942年(178頁)。此書共五章,包括〈史官〉、〈史籍名著述評〉、〈史體〉、〈歷史哲學〉、〈史學之新趨勢〉。 其後,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重慶:國立編譯館,1944年(329頁)。此書內容較為詳盡,成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經典著作。 五、結語 史學理論、研究法和史學史,是歷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19世紀後期,中國學界已有若干以新方法、新形式寫成的史學著作,可以說是現代史學的萌芽時期,但真正的現代中國史學,是在20世紀前期成立的。這既反映於西方重要著作的譯介和引進,更關鍵的是,中國學者撰寫的著作,在質和量方面都很可觀。 尤為值得注意之處,是外國新史學理論的介紹及中國新史學理論的形成。新史學在世界各國先後開展,是20世紀史學界的最大特色,梁啟超率先提出「新史學」的觀念,可說是這潮流的濫觴;其後又撰《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的新史學奠定了基礎。史學界普遍對新史學的主張作出了回應,並產生了一批章節體的新史學著作。12 在此前後,何炳松譯《新史學》等西方著作,把西方的新史學介紹到中國;李大釗著《史學要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端。即是說,現代中國新史學的三大流派,在20世紀前期已經形成,既自成系統,亦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其後大量的史學論著,大抵都不超出這三大流派的影響。20世紀後半,便是現代中國史學的開展時期,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以至海外華文學界,均各自按照本身的環境、條件和需要,撰寫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史學論著。 ____ 1. 參閱張玉法〈台海兩岸史學發展之異同(1949─1994)〉,「吳大猷院長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1994年)。 2. 此書譯自:J.H. Robinson, The New History, Essays Illustrating the Modern Historical Outlook. (New York: Macmillan, 1911) 3. 姜義華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歷史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541。 4. 此書譯自:C.V. Langlois, C.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Paris, 1898) 5. 此書譯自:Harry Blmer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