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张居正的性格悲剧
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张
《张大千画展》形式设计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
最新热门    
 
《张居正》引发文史之争

时间:2009-7-24 13:55:55  来源:不详
现代医学家指出,这是“过量服用壮阳药物等,以致肾精损耗,虚火炽盛,肝血失养,因而阴茎挺胀不收。”④显然,朱载倘不是跟嘉靖皇帝一样,迷信道士的炼丹邪术,服用过热之药,岂能早死,并死得如此狼狈不堪?事实上,熊召政正是依据这些史料记载,充分展示了作家的想像力,才写了第七回“信妖术天子斥忠臣”,何厚诬之有?也谈不上所谓“丑化了本不崇道的穆宗朱载垕”。其实,他未渲染穆宗临死时仍然阳具高举的丑事,已经是笔下留情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明史·穆宗纪》的撰写者,竟盛赞这位荒的皇帝“端拱寡营,躬行俭约”,“继体守文,可称令主”,何其谬也!读《明史》者不可不察。 

  二、厚诬高拱了吗? 

  马先生说《张居正》“厚诬了高拱”,但事实上,《张居正》并没有将高拱写成反面人物。小说的第一卷的确写了张居正和高拱的矛盾、斗争,最终张居正和李太后、冯保结成三角政治同盟,将高拱淘汰出局。这种在历代屡见不鲜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并没有太多的是非可言。从表面现象上看,张居正背弃了昔日的盟友高拱,但未必就一定非要上升到人格的高度去否定他。这不仅在于,如果高拱一但得势,谁能保证他不排挤、迫害张居正?他不择手段排挤徐阶,将他赶下台后,仍必要扩大打击面,置之死地而后快,结果导致“天怒人怨”,自己被迫下台的历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同时,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张居正显然看出了高拱是个刚愎自用、异常鲁莽的政治家。隆庆尸骨未寒,他居然在内阁胡说“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这难道不是向最高皇权挑战吗?后、妃闻之大惊,太子也不胜惊诧。这件事,无疑成了导火线,随时都能引发足以使高拱下台的政治爆炸。此外,他居然在太岁头上动土,上疏奏请削减司礼监的大权,还之内阁,并指使一批人向有李太后作强大靠山的大太监冯保连连上疏,发起攻击,要将他赶下。他完全忘记了,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冒险勾当。需知,明中叶后,皇权不仅无限增大,而且皇帝被大大神化,不管你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力,那不过是执行皇权而已,即使如王振、刘瑾那样的位极人臣者、所谓“站的皇帝”,皇帝“一[口频]而忧,再[口频]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⑤居正分明是看到了高拱必然自取灭亡的前景从而坚定地站在李太后、冯保一边,我以为,这是正确的政治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正依靠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张居正才完成了政治、经济上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彪炳千秋。判历史人物的功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前进,而不是简单地把他放到道德的天平上。更何况在高拱政治挑衅失败,被罢官后,当场吓得半死,“伏地而不能起”还是张居正将他扶出宫门⑥;张居正也曾上疏,挽留高拱,为皇帝拒绝;高拱仓促下台,冯保指示锦衣卫勒令高拱立即离开京城返乡,高拱只好临时雇了一只骡子,惊恐上路,又锦衣卫夺去不少财物,备感凄惶,又是张居正上疏,经皇帝恩准,让他经驿道归河南新郑里,减轻不少痛苦。这一切,都是种种史料中分明记载着的。至于马先生所说张居正勾结保炮制王大臣案,企图进一步陷害高拱,其实那是冯保的阴谋。史籍上不是分明记载着,居正后来不是力劝冯保罢手,冯保终于收敛么?而且当高拱遭到冯保如此不择手段的政治迫害,深感“危甚,几欲自裁”,又是张居正“贻书相慰安,乃止。”⑦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第六回“说白猿故人悲失路,论大捷野老析疑云”,写万历六年,张居正在返乡葬其老父的途中,特地去新郑县探望被迫返归林下多年的高拱,这回书写的十分精彩。且节录一段文字: 

  “元辅!” 

  “太岳!” 

  两人又都忘情地喊了一声。在激动的泪花中两人行揖见之礼。张居正仔细观察高拱,只见他身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青布道袍,头上戴着诸葛巾……他的脸色似乎比当年更黑。不过,这种黑色让人感到的不是健康,而是一种让人担忧的病态……眼光虽然浑浊了许多,但仍然让人感觉到它们的深沉有力……张居正……摸着高拱青筋高凸的手背。禁不住唏嘘起来。 

  接着,小说写张居正、高拱英雄相惜,促膝长谈,高拱虽身居乡野,却仍必系天下,关心社稷安危,百姓疾苦,并以锐利的洞察力,指出边界团山堡大捷,实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