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从林则徐被充军看清朝吏
彩色插图说明──图7  
最新热门    
 
林则徐的抗英政策及其思想

时间:2009-7-24 13:56:51  来源:不详
英军)握手是全然不可能的”,其全部原因如当时的英方自己承认的那样,“遗憾的是,他们(中国人)在过多的场合一直遭受到我方的严重不行为”〔8〕,明显是在于英军的一切残暴的侵略行为。我认为舟山的这些条件和经验,同后来英国违背初衷而放弃舟山是相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林则徐的预见完全言中了。(三)的分析不待说是“以夷攻夷”这种战略在现实中的运用,这也是构成林的战略方针的重要一环。这种分析也可以说是遵循中国传统的外交原则的方式,换言之,不外是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但在当时的局面下,那种矛盾是否激化到林所强调的程度,不能确证,因而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过,这样的情况是有的:当时寄居澳门的颠地等若干英国商人对长期停止贸易的状态焦虑不安,强烈要求英国全权使节义律采取恢复贸易的紧急措施〔9〕。 
  这样看来,如果除去有关(三)的疑问,那么林对现状的认识就其客观正确性而言,应该受到高度评价。而以上林对现状的认识,包括(三)在内,是同这种信念相联系的:中国的抗英确实是处在他所说的“以逸待劳”的局面下,从而,“是该逆现有进退维谷之势,能不内怯于心?!” 
  如果说作为林的抵抗政策的第一要义的“守战”是建立在这种对于现状的认识和信念之上的,那么,这守战的具体内容又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一点,林在该片中没有特别说到,只停留于“固守藩篱”上。但是,他在同年八月二十三日(9月18日)到京的《密探定海夷情片》〔10〕中,在陈述与前面对现状的分析大体相同的见解的同时,已经强调说“是正可乘之机”,建议:“与其交锋于海洋,未必即有把握,莫若诱于陆地,逆夷更无能为”。也就是说,他主张避免海上交战,而进行陆地捕捉战。回避海上交战,它本身就与守战相通,这大概是因为林熟知英国舰队的“炮利船坚”,认为在英军压制下的定海,中国水师尝试海上交战是不利的。但是,这种认识,并不意味着守战的消极性,相反,它是以对于陆地捕捉战的信心这种积极性作为支柱的。关于陆地捕捉战的实行,他提出了详细的具体方案:“或将兵勇扮作乡民,或将乡民练为壮勇,陆续回至该处,诈为见招而返,愿与久居,一经聚有多人,约期动手”,坚信“杀之将如鸡狗”。这个建议所主张的不外是组织、训练民众进行对敌暴动的游击活动,更简单地说,是依靠民众的游击战术。就此而言,这个建议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必须指出。不过,这种游击活动,是否如“杀鸡狗”那样容易进行呢?我认为这是多少有些过于夸张的说法〔11〕。但是,关于这个建议内核的合理性,胡思庸持肯定的见解,认为英军的陆军总数约4000,其中在定海登陆的约3000,而且他们陷入前述的困境之中,“剩下能够作战的寥寥无几”,在这期间,“如果能够发动人民,不断地袭击这些少数的强盗,肯定是会使他们全军复没的”〔12〕。在这里,注意到重点特别放在“发动人民”上,对照上述林的建议的实质,颇有启发性。 
  照这样看,林则徐的“守战”的战略方针,并不只停留在固守藩篱上,而可以说是重视依靠民众的游击活动、立足于“以逸待劳”的持久战。而且,如林则徐所说:“民人屡招不至,所出章程,亦无人肯信,沿海渔船,悉皆避去”,林的战略方针就正是正确地利用了定海居民对英的强烈敌视,把重点放在将这种对敌情绪和行动组织为抗英运动上。因而,林的“守战”中的依靠民众的方法论就通过积极地估计中国民众对于英国侵略的敌忾情绪以及与之相应的认识而成为可能了。 
  构成林则徐抗英特征的重要认识之一,就是依靠民众,这种观点已是众所周知的了,无需再加强调。问题在于更深入地探讨这种认识的思想特征与历史背景。这个问题准备以后再谈,现在我想探讨一下林的守战的内容与作用。  

 二、重视水勇  
  林则徐在广东任职末期的“守战”主张,如上所述。所谓守战也就是持久战,包括防卫的强化、依靠民众的游击活动。而且,这种守战的内容与其说在英舰队入寇前后,莫如说从林到广东就任之初到离任,都是一贯不变的。林到广东上任后,马上(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访问了越华书院监院梁廷枬,咨询海防对策〔13〕。我认为这是彻底贯彻禁绝鸦片贸易和想防备由此带来的混乱局势的积极姿态的表现。接着,他在充分认识到“于洪涛巨浪之中未必确有成算”之中国水师的劣势现实的基础上,造成“严密防守”的态势,采用“取缔、查拿夷船”的措施,成功地没收了2万多箱鸦片(道光十九年二至三月——1839年3至4月)。〔14〕之后,在强化广东防卫上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关于这,《道光洋艘征抚记》中简明的记述是值得注意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