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
从林则徐被充军看清朝吏
彩色插图说明──图7  
最新热门    
 
林则徐的抗英政策及其思想

时间:2009-7-24 13:56:51  来源:不详
奸”与“毒”这种治者——统治阶级——的传统认识之上,但还有这样的认识前提:肯定这是“治奸”、“治毒”的有效办法,要加以利用;而这种场合的“奸”与“毒”,无疑则是侵略中国的渠魁一一英军。因而,“以奸”、“以毒”中所指的“非法”分子,从所谓以体制方面为重的观点来说,是决不能容许的,但若站在以抵抗侵略为重的立场,就应该对他们的突出的力量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认识,当是由国家、民族的危机超过了统治体制的危机这种危机感决定的。从这种认识出发,林在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1840年9月24日)发的《议覆团练水勇情形折》〔72〕中,通过“粤东渔人疍户,以及滨海居民,多以采捕为生,不畏风涛之险,土人所称为水鬼者,随在有之”这段话,表示了重视民众的勇气与技能的态度。不过,林则徐也不是无条件地接受民众的力量以作为抗英的战斗力。如该片所说,他采取了亲自实际调查的方法,曾雇募他们,让其演试潜水技能,知“亦仅能于内洋浅港,往来凫泛,求其深泅数丈,潜伏多时者,实乏其人”。而且,就象“雇用此辈,流弊亦多,权宜虽在暂时,而驾驭必须得法”这番话所表明的,他希望知悉他们的弱点,而在利用的办法上,也希望慎重从事。 
  在象这样对民众力量加以辨别的基础上,林则徐在前引致姚春木、王冬寿的信中,高度估计了福建漳州、泉州、汀州三郡的民船、商船的力量,说从这些地方募集的水勇是“敢死之士”,“缘其平日顶凶舍命,有死无生,今以重资募其赴敌,尚有生死两途,必能效命”;他对官府控制外的民众的惊人力量给予极高的评价,强调“为今之计,战船制造不及”,必须雇用他们进行抵抗。 
  从林则徐的上述言论中可以看到,他在为抗英而采用近代武器的建议被拒绝之后,是从足以信赖的水勇的突出力量中寻求攻击战术的最后依靠的。 
  在另一方面,民众对于林则徐的反应怎么样呢?道光十九年九月初五日(11月11日)到京的《会奏巡阅澳门情形折》〔73〕中说:“臣等沿途察看”,“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再,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林被革职的消息传来时,广东的绅士、商人们送给他的颂牌,其中可以看到“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勋留东粤、泽遍南天”、“宽裕温柔”、“发强刚毅”〔74〕等颂辞,对林的惜别敬慕心情是可以充分理解到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就任广东的整个时期,得到了民众巨大的尊敬。林之所以深孚众望,是由于他到广东上任之前,就专心研究与民众的生活直接相关的实际政治问题,倾全力以济民困。关于这一点,笔者曾有论及〔75〕,故在此从略。应该说,对他的抗英来说,使他与民众的联合成为可能的条件已经准备好了。 
  象这样,在他依靠民众进行抗英的过程中,未能具备近代武器这一不可缺少的条件,他的抗英措施进而归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寄希望于什么样的守战呢? 
  在前引致姚春木,王冬寿的信中,他说: 
  倘被久踞,则恢复之策,扼要首在荆、襄,须连结、蜀以为之。 
  也就是说,他把处于中国腹地的湖北、陕西、四川设想为抗英的根据地,描述了继续抵抗到最后的战略。这种战略设想,经过约百年的时间,不意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国民党军队、继而在4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军队共同在对日战争中实现了。可以说,林则徐的“守战”——“持久战论”——在现代复活了,它象是一根链条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中。 

【注释】 
  〔1〕曾田涉的《西学东渐与中国》(岩波书店,1979年2月)、小岛晋治的《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与思想》(研文出版,1978年3月)和《从亚洲看到的近代日本》(亚纪书房,1978年11月)。 
  〔2〕《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第4卷。 
  〔3〕《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4月):道光二十年八月十九日、九月初六日条。 
  〔4〕《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第1卷。 
  〔5〕H·B·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第1卷,上海,1910年,第267一268页。 
  〔6〕J·E·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