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
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
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前国军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二十一世纪:战争还是和
最新热门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关系

时间:2009-7-24 13:57:31  来源:不详
CPC-Soviet Relation in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

内容提要:1945到1949年的中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和苏联关系的发展是坎坷的,问题主要出在苏联一边。斯大林基本上是以苏联的国家利益来决定其对华政策,开始时对中国革命胜利没有信心,而当中国革命胜利的趋势显时又对中国革命产生矛盾心理。但在中共领导人的积极努力和工作之下,斯大林终于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建立起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态度,为后来的中苏关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PC-Soviet relation was rough in the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1945-1949).Stalin framed his China policy basically on Soviet’s interests in China. At first he did not believe Chinese revolution can success and had a complex mind to the revolution when the revolution was clear to success. But under the CPC leaders’ efforts, Stalin accepted the fact of Chinese revolution succession and found a sane attitude to Chinese revolution at last. These made a good start for New China- Soviet relation.

关键词:解放战争  中共  苏联

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是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格局剧烈变化的时期。由于中国在战后世界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内部的这种剧烈变化自然会引起外部力量的关注和干预,而这种外部力量的作用又会对中国内部局势变化产生影响。本文就这段时期中共和苏联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抗战胜利初期中共和苏联政策上的矛盾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时期。通过领导敌后抗战,中共在人民群众中建立了崇高威望,并建立起一只强大的人民武装,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和组织上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具备了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能力。到抗战末期中共建立的抗日根据地遍布19个省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控制县城100多座,军队达100多万,民兵220余万。[①]因此中共有理由认为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也将迅速走向胜利,至少是建立一个中共发挥主要作用的联合政府。早在1944年12月20日,毛泽东就在一份报告中批示到:“这次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②]同时毛泽东对在抗战后获得苏联的援助,加速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因为毛泽东认为在中国革命史上苏联曾多次在中国革命困难时期给中国革命提供过帮助,在抗战胜利后革命形式高涨的时期苏联更会向中国革命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二战末期苏联在东欧帮助各国共产党掌握政权,毛泽东有理由认为苏联在东方也会实行同样的政策。因此在七大的报告中毛泽东说;“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一定要来的,不然马克思注意就不灵了。”[③]

然而实际情况和毛泽东的预料相反。首先,苏联虽然在二战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但其本身的力量也受到了巨大损失。苏联在二战中死了2606万人[④](占战前苏联人口的八分之一),西部大片的领土化为废墟。战后的现实使苏联只能把力量集中在欧洲,在东亚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第二,在二战结束前后苏联的主要外交目标是维持和西方的战时友好关系,因此避免对西方势力范围内发生的革命进行公开援助,而雅尔塔协议中中国的大部分被划入美国的势力范围。第三,在抗战期间,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和中共之间就中共如何帮助苏联的方式有分歧,使斯大林对中共领导人产生了怀疑和偏见。因此苏联把战后的中国划入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