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构建博物馆本体意识
最新热门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部分)

时间:2009-7-24 13:57:40  来源:不详
假设上述命题中“一”不是绝对的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理念、首先是与“存在”结合的,其推论便是:如果“一”存在,它就“分有”了“存在”;这样的“一”是存在的,与纯粹的孤立的“一”不同;它是与“存在”结合的“一”,是“分有”了“存在”的“一”;这样的“一”本身就包含着“多”的规定性。柏氏并由此推论出“一”之中结合着“一”与“多”、“部分”与“整个”等十三组理念和范畴来。经过这一论证,柏拉图的理念论得到了修正。
  柏氏这一论证对创立本体论意义重大。在命题“如果‘一’存在”(英文 if one is)中,柏拉图首次把系动词“是”或“存在”(is,being )提到理念的高度来讨论。正如瑞恰生(W.J.Richardson)所说,“在柏拉图那里,这个词表达了存在者与‘存在’,即理念之间的关系。”[18]在推论中, 柏氏承认理念可以相互“分有”和结合,首先任何理念都“存在”,所以“分有”“存在”,也因此他把所有理念统称为“存在者”(Beings), 这样他就把理念论进一步上升到“存在”与“存在者”关系及相互范畴推演的本体论高度。
  至于把本体论建设为一门学科,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应当归功于亚里斯多德。亚氏在《物理学》、《范畴篇》、《工具篇》等论著中建立起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形而上学》中则将这些思想系统化, 形成了其本体论学说。其中出现了“第一哲学”的名称,亚里士多德明确界定了“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或译‘存在’)本身,以及‘有’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这门科学“考察作为‘有’的‘有’,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19]这样,就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而言,哲学是整体之学、本体之学;科学是部分之学、现象之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 或者说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20]因此,哲学又是明因之学。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为“本体论”这门学科定了位:第一,它是一门与“专门学术”不同的普通性学术;第二,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及其凭本性而具有的属性;第三,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样,亚里斯多德就把本体论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存在”(Being)的普遍性,正式提出了“存在”概念。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可被称作“是”(存在),其许多含义都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事物在许多含义上统是关涉着一个原理<起点>;有些事物被称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因为是完成本体的过程,或是本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系的事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定。”[21]“为此故,我们即便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22]这段话里用系动词“是”(be)贯穿,而“本体”(Being)即“是”的动名词形式。既然一切事物都可归结到“是”(或“存在”)上来,所以应有一门学术主要研究“是”或“实是”(“存在”),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哲学家们就得去捉摸本体的原理与原因”。[23]
  “第一哲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而“实体”或“本体”(substantia,substance)问题正是“有”的中心问题, 因而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有是什么?’这个问题,正就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题。”[24]“那根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25]因此,对“有”本身进行研究,主要就是对“实体”进行研究。那么,“实体”是什么呢?对此,亚里士多德在不同著作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有些地方,他把实体看作事物的“底层”、“基质”,即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始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26]显然这是对早期伊奥尼亚学派关于万物“始基”思想的总结。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区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他为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27]这实际上提出了关于“实体”的两个标准:既不表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所谓“不表述主体”,就是指在逻辑判断中它只能作主词,不能作谓词去表述某个主体,亚里士多德列出的范畴有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十个,除实体外,其他九个范畴在逻辑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