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时间:2009-7-24 13:58:04  来源:不详
日口述史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

2,关于抗战历史人物的口述史研究

 


抗战历史人物的口述史研究除了反映抗战历史人物在抗战中各方面的活动外,也反映了抗战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目前,对抗战时期人物口述史的研究已经引起重视,成为抗战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有关抗战历史人物口述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口述史研究方面,除冯玉祥的《我的抗战生活》外,单独就抗战时期某一人物所做的口述研究很少。就中国现代历史人物进行口述采访,美国和海外华人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开展较早和较多。[17] 其中,对张学良、李宗仁和胡适等人物的口述采访对抗战人物口述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张学良的口述史料正被陆续介绍到国内。德刚撰写或译注的《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也在大陆多家出版社出版。在大陆,这方面的口述研究也有一些,如,由李秀文口述、谭明整理《我与李宗仁》和《我与李宗仁(续集)》。这些重要人物口述史的出版,既是抗战历史人物口述研究的一个方面,也为抗战口述史研究提供了资料。在利用张学良的口述史料从事研究上,出版了窦应泰的《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披露了对张学良进行口述历史的来龙去脉。毕万闻著《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

 


这一时期整理和出版了一些经历过抗战的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的人物口述著述。如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述》,记述了日军侵占中国时齐白石的忧愤之情和拒绝为日伪作画的事迹。舞蹈家戴爱莲的口述自传《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以两章的篇幅记述了她抗战时的艺术生活及其文艺界。还有利用著名画家蒋兆和等先生的口述材料写成的,反映抗战艺术创作《流民图》的著述《〈流民图〉的故事》。闻黎明的《闻一多年谱长编》,使用了作者采访与闻一多交往密切的十几位文教界和学术界名人,如顾毓琇、谢冰心、沈从文、张光年、贺麟、冯至、臧克家和吴祖湘等所获得的口述史料,考证和说明了不少闻一多在抗战时期从事民主运动的事实。[18]

 


至于在各种文史资料和杂志社发表的有关抗战历史人物的口述文章及研究论文比较多,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3,关于抗战时期教育口述史研究

 


这是抗战口述史研究取得成果较多的领域。其中,对日本殖民奴化教育的口述史研究成绩显著。

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齐红深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他从1984年就开始搜集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的口述史料,以弥补研究中文献和档案史料的不足。从1995年起,他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过程中,聘请80多位调研员,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口述历史调查,明确将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史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后来,又将《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申报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课题,并得到海内外人士和机构的资助。他的口述调查遍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到2003年,发出问卷25000余份,信件8000余封,调查和回收了1200余位老人的口述史料。整理成文字500多万字,搜集3000多件历史照片和实物,建成世界上占有伪满洲国教育资料最多的沈阳七方教育研究咨询中心。调查所获材料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日本侵华时期的教育制度、学校设置、培养目标、学校管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勤劳奉仕”、军事演习、师生关系等,还有社会教育、文化等。他主持的口述历史调查,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搜集侵华证人、证言、证物的民间活动,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被称为“精神保钓”和“二次抗战”。众多的新闻媒体和网站多次进行报道。为使调查工作和所收集口述史料及其研究被更多人了解,他们还办起了有国际顶级域名的“历史记述——日本侵华教育网”(www.rbqhjy.net),登陆人数达40多万人次,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19]

齐红深利用这些丰富和系统的口述史实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撰著。他主持编撰的《见证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丛书是一部大型口述记录史料,在中日两国出版。全书约500万字,运用了1200位老人的口述实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