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与国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
民族的先锋 不朽的精神
鲁迅与中国*党人
彩图说明──★图24  中
彩图说明──★图17  中
最新热门    
 
评国共大较量

时间:2009-7-24 13:58:07  来源:不详
起来。列宁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马林说起列宁对中国的关怀,期望著中国建立共产党,期望著世界的东方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代表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倘不是马林事先关照过不许鼓掌,以免惊动密探,代表们定然会热烈地鼓起掌来。」(叶永烈《红色的起点》)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七十多年前,那个「红色的起点」,看到就是这样一副场景:一位来自共产国际教廷的高级传教士,向新教友们传达教皇的期望。这是一九二一年七月的上海。几乎是同时,北京也有一伙人秘密聚会,另外成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者是胡鄂公和邝保汉,主要成员有熊得山、汪剑农、彭泽湘等。他们创办了一个刊物《今日》,故被称为「今日派共产党」。「今日派共产党」曾派彭泽湘等人赴莫斯科,要求得到承认并加入共产国际,却遭到拒绝。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经过教廷委派的代表指导,擅立教门,不是「正统」的共产党。不久,宣布解散。

    很明显,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同是秘密帮会,而前者是会党,后者是教门。教门以信仰(迷信)为凝聚力,这是它不同于会党的最关键所在。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从一开始便接受共产国际(教廷)的领导和经济支持,这又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的民间教门,组织上更为严密。

    现存最早(红军时代)的中共入党誓词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与兴中会的入会誓词相比,共产党的誓词更强调纪律性和秘密性,而且要以「牺牲个人」为代价。誓词对党员不仅仅是严格的约束,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即无条件的奉献。国共两党的成立,尤其两党经过艰难和复杂的发展道路,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当然不是简单的民间帮会形式可以概括的。

「联共」与「容共」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孙中山与苏俄共党及政府取得联系,多次会见维经斯基、马林及苏俄政府全权代表C.A.达林;又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密商,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著手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的政策。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代表总数为一九八人,其中有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李维汉、夏曦、于树德等。大会选出二十四名中央执行委员,中共党员占了三人;选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十七人,中共党员占七人。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中共党员以私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共产国际的意思。起初,遭到包括总书记陈独秀在内的许多党员的激烈反对,终于抗不过「上级机关」的命令,只好服从。于今中共评判这一段历史,仍认为陈独秀犯了左倾错误;不得已加入国民党以后,他多次表现的妥协又被指为犯了右倾错误。真是左右为难。其实陈独秀反对加入国民党并没有错;既入国民党,尽量与之妥协也没有错。如果不能做到尽量妥协,当初一定要加入干什么?陈独秀左也错右也错,无非是共产国际总是有理。

    大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造成党内有党的中外奇观。中共方面称孙中山采行「联俄联共」政策,国民党方面则称之为「联俄容共」。想当初,是「联」也用过「容」也用过的,而一字之差,精微大义。「联」是联手,两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容」是包容,我中有你,你中却没有我。事实上,「容」比「联」要确切。国民党几经沧桑,人多势众,政治上也有相当稳固的地位,所谓「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不过是第一次堂而皇之公开亮相罢了。与中共「一大」的鬼祟、偷摸和寒酸,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家大店大,又有过「兼并」其他会党的成功经验,因而把「容共」也只当做小小的一次兼并。殊不知这一次却非同小可。

    共产党寄身在国民党之中,并没有被吃掉,而是趁势发展壮大,短短几年,至数万人之众。国共之间愈演愈烈的的矛盾斗争,及日后共产党差点被赶尽杀绝、国民党几遭灭顶之灾,都是由共产国际一手导演的这场「入党」戏开锣的。不能说共产国际早料到有这样的结果,它连自己的结果都未能预料。作为统一指挥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教廷,实际上是苏俄手中的傀儡,它给中国的国共两党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好主意,都是些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的馊点子。这一点,斯大林后来也不得不当著毛泽东的面承认了。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