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与国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
民族的先锋 不朽的精神
鲁迅与中国*党人
彩图说明──★图24  中
彩图说明──★图17  中
最新热门    
 
评国共大较量

时间:2009-7-24 13:58:07  来源:不详
下马。」官逼民反,揭竿而起,大伙儿啸聚成群,杀人越货,占山为王,「逼上梁山」当土匪当强盗,被民间称为义士、好汉。周恩来及一伙职业军人领导的南昌暴动失败了,而毛泽东发动的纯粹农民式的秋收暴动却取得了成功。毛泽东说:「群众运动,其实就是运动群众。」运动群众,尽可能地调动起群众( 在战争年代主要是贫苦农民)的流氓性,以此来达到自己既定的政治目的,是毛泽东一生成功的重要秘诀。不单是对付武装的国民党,即使是和平年代对付党内的对手,他也运用了此一秘诀,如发动文化大革命以打倒刘少奇。此是后话。

    当然,这些农民造反者,迟早要成为职业军人,成为数十万红军、百馀万八路军、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成为像模像样的将领,正如历史上数不清的由造反起家、出身低微的帝王将相那样。不能说他们都是流氓,不能说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是流氓军队。事实是,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纪律严密,与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支军队相比都堪称「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直唱到毛泽东的晚年。当然还要看是对谁。对一般穷苦百姓是「不拿一针一线」,对「土豪劣绅」就不能不犯了。红军时期,「打土豪」是赢取农民的政治口号,也是斗争的手段和目的,更是军费的直接来源。打一个「土豪」,就可以搞到几百、几千和上万的银元。这种以贫富划分阶级、敌我,以军力掠夺私人财产的行为,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土豪」层出不穷的今天显然是荒谬得不可思议的事,当年却是大张旗鼓的革命。

    据《黄克诚自述》,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打进长沙,「为了筹款,曾把长沙城里的资本家、商人统统抓来,以杀头和烧房子相挟,迫其交出款来。结果,吓得那些资本家、商人纷纷逃离长沙。」黄克诚后为十大将之一,庐山会议时与彭德怀一道为人民的疾苦「鼓与呼」,而被打成右倾反党集团「军事俱乐部」成员。这样一个在党内「一贯右倾」的高级将领,晚年追忆其一生的革命经历,仍不认为当年的「筹款方式」有什么错,只是对筹到款后没有及时撤退被敌人反攻受到损失表示遗憾。

    打土豪,不全是为了抢钱,还有「分田地」。北伐时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把它改成:「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广大的农民,红军才得到农民的拥护,农民才认为这是「咱们的队伍」,才会心甘情愿地为红军带路、放哨、通风报信、冒死送盐、掩护伤病员。地主土豪毕竟是少数,孤立和打击了少数人,赢得了多数穷人的支持,政治上是极为合算的,何况自己还有抢钱的经济利益。

    中国的道义:土匪打土豪

    从道义上讲,「劫富济贫」不仅合乎中国民间英雄好汉的作为,也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一致。抗日战争期间,为了统一战线,八路军不再打土豪。到了国共内战即「解放战争」时期,打土豪又以「土改」形式确定下来。凡占领一个地方,马上发动群众,进行阿Q式的土改运动,「分田分地真忙」。当我们回首去看国共对决的那场战争,解放区的农民心甘情愿地冒著硝烟炮火,推车挑担支援前方的共军与国军作战,那样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那种架式,国民党的江山岂能不丢?

    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说《水浒》:「宋江劫的是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无碍,刮自农民归农民。」这里有两个错误。一,劫生辰纲的是晁盖而非宋江;二,取之以后并没有归农民,是被好汉们私分了。毛泽东其实是以《水浒》对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作注解,合不合原著倒无所谓。共产党不仅仅是一伙梁山盗贼,并不是只知道劫别人的财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一九二一年正月,毛泽东回家乡韶山,就把父母去世遗留下来的田产全部分给了当地农民。一九四七年,身为地位书记的赵紫阳,也不能免其父亲在土改运动中被斗死。不但不能免,他本人反而还在自己家乡推行严厉的政策:

    「地主出身的干部必须站到农民一方面来,首先是在思想上和家庭断绝关系,主动说服家庭,认真执行土改。这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不仅是打通思想,如果干部与群众对立,党的原则是要群众不要干部,否则防空洞就无法清除,地主阶级就消灭不了。阻碍群众运动的要开除党籍,甚至要判罪。如果部队干部带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