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喜玛拉雅文化简论

时间:2009-7-24 13:58:24  来源:不详
的方方面面,使他们的全部文化,毫不夸张地说,都是象征的或具有象征性。


  第三,膜拜性。
  以有否宗教信仰性为标准划分,人类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膜拜性和世俗性两大系统,前者是属于宗教性文化,后者是属于非宗教性文化。如前所述,喜马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宗教,灵的信仰、物活观念、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是他们观察、理解、解释世界的基本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木器、石器和简单粗糙的铁器,远不能启开他们的智能之门,世界对他们来说,到处充满了神奇、神秘和不可预测的诡谲,这就使他们首先产生了对大千世界的敬畏感;他们又时时处在大自然的喜怒无常的淫威之下,只有服从才能求生,继而又产生了对大千世界的神圣感。敬畏和神圣,是原始宗教心理机制,进而产生了信仰、崇拜和仪式,以讨好神灵,祈求“机缘陛下”。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崇拜之风弥漫,仪式盛行,在他们当中一年四季有数不的节日,最初都是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沿袭已久,遂成节日。日常生活如出猎、牧放、刀耕、烧荒、播种、开镰、收藏、婚姻、择日、嫁娶、生育、建屋、搭灶等等,都要举行相应仪式,人们是在仪式中生活,生活过程就是连绵不绝的仪式过程。
  第四,混融性。
  喜玛拉雅山地文化,是在宗教的母腹中孕育、躁动、诞生的,始终受制于宗教膜拜性文化体系。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需要是高于一切的精神需要,宗教活动是统驭一切的“实践——精神”活动,使喜玛拉雅文化具有宗教信仰的混融性,即一方面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宗教的氛围,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崇拜成为涵盖一切的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诗,是与神灵的对话;舞,是感应神灵的人体动作;音乐,是神灵的欢声和悲语;戏剧,是祭神祀鬼的仪式,大凡一切衣食住行、道德、法律、语言等等,都归纳于膜拜体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其他意识形态文化的独立运动和分离,形成独立运动的思想、观念和形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心理分化为条件的。但是,这种分化,在喜玛拉雅族群中,直到上个世纪初和较早时期才姗姗来到。老子曾说过,天地之初,混沌为一。用老子的说法观察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可以说,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处在“混沌为一”状态。
  第五,多元统一性。
  即如前述,喜玛拉雅山地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群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而各民族和群体,其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珞巴族、dèng@①人、夏尔巴人、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一百多年前还基本处在原始社会发展状态;门巴族、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已进入奴隶制或封建制社会;而山地藏族、不丹国人、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已进入成熟的封建制社会。以上,在“共时性”的文化平面上观察,又可见出“历时性”的文化发展递进轨迹。这就是喜玛拉雅文化的多元性表现。
  但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以地域为宏观对象,主要不是研究它的多元性,而是重点研究它的多元统一性,即整体构型研究。喜玛拉雅山地的外部自然条件,是喜玛拉雅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前提条件和外部动因,因此,在喜玛拉雅山地的生态环境中,山地族群创造的文化就具有了基本的共同性和文化统一性。愈是向前追溯历史的源头,生活在同一大地域中的各民族和群体的文化愈具有共同性。文化事象表现和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喜玛拉雅文化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独具个性的文化体。
      四、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因素
  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如同一切文化生成一样,是多种因素和条件整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考察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主要缘由以下因素和条件:
  第一,自然地域条件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地域条件对人类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人的活动和所施加的作用而发生的。愈是追溯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的人类历史,自然地域条件因素对人类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愈是直接和巨大。喜玛拉雅山地族群,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土著的山地居民,世世代代以来,喜玛拉雅山地是他们生命的摇篮、生存的依托、生活的源泉、心理感受的对象,他们只能在自然上苍赋予的条件下去创造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