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李爱琳:关注社会·回归
学史致用 灵动思想 启迪
最新热门    
 
启迪与借鉴──对2003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测试的几点认识

时间:2007-3-2 14:23:59  来源:不详
启迪与借鉴──对2003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测试的几点认识       2003年高考刚刚过去,新一届的高考复习即将展开。因此,研究一下今年的高考命题,看看今年高考究竟强调考什么,这一届考生在答题中有哪些得失,对于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教学与复习,不无神益。下面,对今年高考文综测试历史学科考试,谈几点认识。
一、命题强调考什么
    1.强调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握
    今年的历史命题秉承“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划定的历史学科知识内容范围,选择基础的和重要的历史知识作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例如,选择题中的第16~19题:“中国土地问题”,第20~23题:“民主、法制与中国革命及建设”,第24~26题:“亚洲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等题组;非选择题中的第37题:“长城与中华民族”历史综合题,第40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史地综合题,第41题:“美国‘西进’运动的借鉴和当代中国人口流动、城市化发展”史地政综合题。上述各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充分反映了中外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突出了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强调了对考生历史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在部分问题的设计上,刻意从“微观”的角度设置时空和内容定位,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细节”的准确掌握,以及从局部和整体相联系的角度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选择题“中国土地问题”题组中的“太平天国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题(第17题)、非选择题“长城与中华民族”历史综合题(第37题)中的第4问“1933年的长城抗战”等题,其考查的历史知识内容涉及到课本的“小字”部分,可谓考查细微。
    2.突出考查对学科基本能力的运用
    命题考查能力的意图十分突出,从考查的能力层次看,据不完全统计,在全部历史试题中,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识记、再认历史知识的题(选择题第17、20、23题,非选择题第37题第4问),仅占全部历史试题赋分──106分的16%(共17分),而大部分题都强调考查考生在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迁移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比较和评述问题的能力。
    值得重视的是,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隐性”知识的发掘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选择题第22题(建国初期的民主*建设)、第26题(亚洲国家独立方式),非选择题第37题第5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第40题第3问(为什么苏军在苏德战场加快挺进却引起某些西方*家的担忧?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第41题第1问中的第2小问(简要分析《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等。这些试题设计的共同特点是,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本上或所给材料中没有明确语句叙述或提示的,但又是考生对所学、所给历史知识整合加工所应能理解和认识的。据统计,这一类题,所占分值约占全部历史赋分的21%(共22分)。而2002年文综高考历史这类命题(非选择题第37题第4问、第39题第3问),所占分值只占全部历史赋分的13%(共14分)。对于这种逐渐加大“深层次”能力考查的趋势,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对于综合能力运用的考查,命题在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多科知识综合及运用的考查力度。今年的综合题以史地结合(第40题)和史地政三科结合(第41题)的形式出现,组题方式比较灵活。多科综合题所占分值约占全卷赋分的23%(共69分,其中历史赋分24分,约占多科综合题赋分的35%),而2002年文综高考多科综合题所占分值约占全卷赋分的20%(共60分,其中历史赋分24分,约占多科综合题赋分的40%)。由此可见,今年适当加大了对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重视考查对历史问题的反思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