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06年杭州高三七校联考历
浙江杭州高三年级历史期
杭州第十四中学高三文综
杭州四中高三历史第二次
徽州学·敦煌学·区域史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江南水乡  尽收余杭——
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
彩图说明──图20 杭州
最新热门    
 
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考试

时间:2009-10-18 17:31:42  来源:佚名
 

http://blog.cersp.com/7910728/1268983.aspx


              杭州市学军中学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6年8月23日《解放日报》报道,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是借助科举制度及儒学,社会管理和思想一直处于有序状态。回答1--4题。

1.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存天理,灭人欲”                  D.“兼爱”“非攻”

2.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有人建议: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五经才有希望考取;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书还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    )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           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                      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3.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何事

                                                                                                                              (    )

A.该生参加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到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争

C.该生在书店里购买刚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历》

4.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刚健有为  ③天人协调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⑤和谐与中庸  ⑥崇德利用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

 

    从古至今,民族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只有各民族消除隔阂,加强合作与交流,各民族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协调发展。回答5-7题

5.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                                                                 (    )

    A.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                 B.劳民伤财

    C.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D.开发越族地区,形成多民族国家

6.唐代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实行“抚九族以仁”的做法。这一政策转变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民族之间关系一直比较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7.20世纪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下列最能抨击“东突”理论是歪理邪说的史实是                                   (    )

A.张骞通西域                          B.“丝绸之路”经过那里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回答8-9题。

8.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如战国时期的商鞅与清朝的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9.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学成就的著作是                                                          (    )

A.《神农本草经》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判断、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回答10—13题。

 
10.殷墟遗址中出土一些象、貌、水牛等遗骨;甲骨文中有不少如“今月其雨,获象”之类关于象的记载;《吕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话,说明商人能够驯象;此外考古学者也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的竹竿。以上资料最能说明    (    )

A.公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的华北气候较今日暖和

B.象在商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食物来源,也是交通工具

C.商代以象作为图腾,说明商人起源于南方

D.古代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且延续至今

11.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                          (    )

A.秦末农民战争                        B.唐中期安史之乱    

C.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12.某生向图书馆借阅《利玛窦中国札记》《苏州府志》《唐伯虎集》三种书籍,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中最可能是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    )

A.《唐代苏州的风俗》                   B.《元代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文人生活》                 D.《晚清的西学东渐》

13.网站上有人拍卖一块以满、汉二种文字书写着“崇祯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对于这块石碑,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                                                                    (    )

A.明末郑成功部队开设军屯时树立的界碑  

B.清朝初年建立台湾府的遗迹

C.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设立的区域界碑      

D.这是古董商人为谋取暴利制成假文物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沉沦,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回答14-18题。


14.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D.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15.通过“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英国取得侵略权益不包括

                                                                                                                              (    )

A.协定关税                                B.军舰自由出入通商口岸

C.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6.晚清时期,曾割占过我国领土的国家有                                                            (    )  

      A.英国 日本 俄国                          B.英国 法国 日本

      C.日本 德国 英国                          D.英国 法国 俄国

17.下列长江流域开放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上海、镇江、沙市                         B.重庆、汉口、上海

C.南京、苏州、镇江                      D.苏州、九江、重庆

18.《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农民阶级是近代率先进行抗争与探索的阶级之一,它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回答19—22题。

19.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评价比较恰当的是                                                        (    )

A.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B.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20.19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了革命斗争。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与各地农民起义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                                                                  (    )

A.形成全国的规模和影响                   B.提出了全新的革命理论

C.有严密的组织和较明确纲领               D.建立与清政府对峙政权

21.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武装起义打出“扶清灭洋”口号,这一口号反映了(    )

A.人民群众革命组织性加强                  B.义和拳运动有新的革命阶级领导

C.民族矛盾的地位急剧上升                  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认识有提高

22.下列各项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B.都以宗教为外衣号召群众

C.都打上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烙印      D.其失败说明农民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实践了“师夷长技”思想,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回答23—26题。

23.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是                                                                           (    )

①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

  ②中外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

  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

  ④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B.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C.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25.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                                                  (    )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26.以下关于李鸿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 

       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 

       ④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回答27—30题。

27.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主要原因是                                                               (    )

   A.“欧风美雨” 的产物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C.“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践               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28.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成:“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 ying”。其中英文提到的中国皇帝应该是                                     (    )

   A.乾隆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29.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    )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②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 

       ③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C.中国革命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3分,第33题8分,第34题18分,共5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31.外来宗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影响。回答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现实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1)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根据你对马克思的话的理解,结合史实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利玛窦和徐光启

   (2)上图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有何积极意义?(5分)

 

 

 
材料三: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地窜进中国的边疆和内地。到19世纪末,欧美各国在华的传教士已达3300多人。……山东巡抚毓贤在一次奏报中说:“迩来彼教日见嚣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官民皆无可如何。”“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

   (3)列出近代相关不平等条约中有关宗教侵略的规定。(3分)

 

 

   (4)毓贤所说的“巨案”指的是什么事件?说明“巨案”酿成于山东的原因。(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资本单位:10万元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国人办
 合计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53
 47
 9.6%
 19
 162
 33.1%
 103
 280
 57.3%
 175
 489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资本单位:10万元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国人办
 合计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占比
 厂数
 资本
 
463
 908
 41%
 86
 295
 13%
 136
 1031
 57.3%
 685
 2234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指出材料一、二所含的二个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弱点及对此认识。(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摘自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二  (1662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经观,毋游而不决也。生殆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摘自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三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璋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赋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仪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璋、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摘自《中日战争》第6册

   (1)材料一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4分)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 (2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慌,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这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吏官差蹙乱于天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以上材料均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之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集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

材料四  叹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及其依据是什么?(6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BBCD  6—10 BCAAA  11—15 CCDCA  16—20 AACAC  21—25 CAADB   
26—30 BAD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3分,第33题8分,第34题18分,共5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31.(1)西汉末年(2分)。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士族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寻求宗教的精神寄托。(2分)

   (2)“西学东渐”(1分)。传教士把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2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分)

   (3)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3分)

   (4)义和团运动。(1分)

原因:山东教会势力猖獗;山东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山东是列强争夺的焦点。(3分)

32.(1)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3分)。

材料二: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3分)

   (2)弱点:投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重工业落后;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3分)

认识: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4分)

33.(1)关系:在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了隶属关系;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4分)

   (2)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对台湾的侵占。(2分)

   (3)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深厚的骨肉情义。(2分)

34.(1)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抑制人民革命。(4分)评价: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爱国;但抑制人民革命,反映了资产阶级局限性。(4分)

   (2)观点: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一是效法俄日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4分)

   (3)原因:维新派抑制有民革命,从而使其变法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4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