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 11

时间:2009-10-18 17:12:29  来源:谢国平:…
 

三、合作学习

 

1、关于合作学习的阐释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合作,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工作。社会是以合作求生存的社会,合作是社会有效存在的根本。真正合作,实属不易。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通晓,也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要汲取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在学习中要学会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的重要性。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相当的儿童更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互动、增进成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理论背景之一是未来信息社会要求人具有合作能力。理论背景之二源于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学习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取同龄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教育改革研究》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性互动为基本特征,从种类上来说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生生互动为主。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学者舒尔茨和卡奔特曾经为合作教学做了这样的界定:“合作教学是指学生一起工作达成共同目标的学习情境的结构。”加拿大学者麦克贝斯和赫伯特认为:“合作教学就是强调合作学习的教学,它提供给学生共同活动的优势,使学生在就合作性的任务进行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彼此支持。”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者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我们知道,个体的独立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自主性素质是人不断发展的核心性素质。人如果缺乏自主性,也就缺少了主动性,更谈不上主体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性素质,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个体学习的辅助方式,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性能力,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合作能力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人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也会防碍个人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合作学习既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特别有利于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综观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层: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总之,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涉设计为先导,以师生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2、合作学习的要素

 

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为自己的任务有可能影响到小组的整体行动,同时也可以弥补因教师的精力有限而导致的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的缺憾。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形式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这里主要是指生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基本形式是教师提出或学生发现富有价值的问题后,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3、合作学习的特征

 

关于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在美国和以色列。很多专家经过对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后,总结出了合作学习的六大基本特征:

 

①小组目标。大多数的合作学习都运用着某种形式的小组形式。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中,小组目标就是给予那些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以认可。

 

②个人责任。个人责任通常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达成。一个是个人测验分数或其它评价分数的总和或平均分数来作为小组分数,如学生小组学习法就是如此。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任务分工,由此使每个学生就小组任务中的一个部分承担独立的责任。

 

③成功的均等机会。学习小组学习法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了一种确保所有学生有着均等的机会对小组作出贡献的记分方法。这种记分方法包括运用提高分、公平竞争或使学习任务适合个人成绩水平等。

 

④小组竞争。就是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之间竞争。

 

⑤任务专门化。就是在小组内部把独立的子任务分给每一个小组成员。

 

⑥适应个人需要。

 

 

 

4、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的意义

 

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意义在于:

 

(1)把合作的观念引入学习系统,预示了现代学习系统发展的方向。学生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合作、竞争、单干三种,其中合作学习是最主要的。之所以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学习系统,就是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学习中的单纯竞争格局。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合作性互动之中,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

 

(2)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学习系统中的人力资源。与传统学习系统相比,合作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学习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部,成员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积极互赖;个人责任;异质组员关系(组内的合理差异);共享领导;共同承担责任;强调任务与团体支持;直接教给社交技能;教师参观察与参与;有小组自加工。这也就体现了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个人加减和资源共享。

 

(3)注重并发挥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变得乐于学习,并且形成了良好得心理品质。因此,倡导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而且十分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生成,最终实现学生智与情得和谐发展。

 

5、历史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历史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按照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学习同伴的相互合作,共同搜集资料,展开调查,从而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出团队精神。合作学习,不但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也能够学会合作。

 

历史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是:

 

第一、建立学习小组。分组形式可采用兴趣小组或课堂讨论小组,并与班级教学和个体学习相结合。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该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小组成员为取得好的测验成绩作为准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的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习小组要明确组内活动任务和责任,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负责。

 

第三、提供小组交流的实践与机会,启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力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第四、教师给予各个小组引导与激励,发挥主导作用。

 

以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潮的萌发》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的合作教学为例说明。

 

本目内容既是学习中的重点,又是学习中的难点。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出现的一部纲领性文件,虽然它并没有实行,但是其中所体现的先进思想和对后人的启迪都是值得深思的。对于这部纲领性文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编写,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抽象,大多采用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疑问点。如“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资政新篇》根本没有实行”等。如果不精心设计这部分内容,只是把教材中已有的历史结论教给学生,则无法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无法谈及实现历史知识的启智和育人功能。为此,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资政新篇》的文字内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进行整合,将问题序列化。

 

(1)为什么说《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的实践产物?

 

(3)《资政新篇》中涉及的外交政策有什么进步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为什么《资政新篇》未能实行?

 

(5)有人说《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按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或学生根据对问题的兴趣自愿组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协同合作,集中讨论、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关系户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某一小组中,以探讨的语气和学生共同讨论相关问题,不断地启发学生思维,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富有垂直线的思维成果。学生经过充分地合作讨论后,按问题的序列选派代表发表意见,战时合作学习成果:

 

(第一组代表1):《资政新篇》之所以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容规定。《资政新篇》中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内容就足以说明。在政治方面,洪仁玕主张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等。

 

(第一组代表2):认识来源与实践。在19世纪中期,具有这些政治思想的只能是那些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国家。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美等国在革命中都颁布了法律文件,尤其是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说明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洪仁玕正是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思想后提出其政治主张的,他的目的主要针对封建专制统治。设新闻官以听取社会舆论和公众选举官吏等主张中更多的反映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追求。

 

(第二组代表):不能。我们认为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虽然洪仁玕出身农民家庭,早年也是“拜上帝教”的信徒,但他在长期居住香港和上海时接触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文化,在思想上已经“脱胎换骨”了,只能说他是一个先进的中国人,他的思想不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第二、处于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有其固有的思想局限性,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土地,他们革命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土地,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二亩水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境界。这也正是《天朝田亩制度》能激发他们革命积极性的内在原因。在闭关锁国已经200余年的中国,就连那些饱读诗书的王公大臣都闭目塞听,更何况身处偏僻农村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民呢?所以,农民阶级决不可能有这种思想,《资政新篇》并没有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组代表1):洪仁玕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同时,他更希望西方人在太平天国的活动应该有宜于太平天国,不准毁谤太平天国的政策法令。这其实也反映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一种开放的意识。这种外交思想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相比,是十分进步的,这说明洪仁玕认识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从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看,不开放就会故步自封,必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洪仁玕所提出的外交政策强调在自主、平等、不干涉内政、不侵犯主权的基础上实行开放,时至今日也很有意义。

 

(第三组代表2):我认为西方国家不会接受这些外交政策。因为《资政新篇》中禁止吸食鸦片与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中所取得的“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格格不入。另外,我们不可忘记的是西方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不可能与太平天国进行自由通商。这也可以说明洪仁玕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具有模糊性。

 

(第四组代表1):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由盛转衰,尤其是1860年前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倾全力应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场社会改革。

 

(第四组代表2):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小农思想影响下的广大农民很难接受《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思想,因为《资政新篇》根本没有提出解决农民阶级土地问题。

 

(第四组代表3):太平天国的大多数领导人肯定不愿意接受一种冲击封建统治的新的社会制度,而设置投票箱选举官吏和设新闻官以听取社会舆论等主张更与统治者的意愿相抵触。

 

(第四组代表4):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迷信一直维系着太平天国的命运。《资政新篇》中明确提出反对迷信,这与广大的农民的价值趋向相矛盾,况且农民也很难放弃对“天父”的信仰。

 

(第四组代表5):我认为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条件。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必须建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发展商品经济的资金匮乏,劳动力不足,市场狭窄,技术落后。所以,不可能在贫瘠的封建土壤中产生资本主义制度。

 

(第五组代表1):我们认为,《资政新篇》并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一:《天朝田亩制度》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绝对平均分配的强烈愿望;《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而是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不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愿望和要求。第二:《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背离了农民阶级的本性,带有一定的落后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资政新篇》所反映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农民阶级的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组代表):我认为它们所反映的经济思想自相矛盾,谈不上继承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中渗透着对私有制的否定,它想用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代替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人吃人社会。《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其实是对私有制的肯定,它是要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是以模糊的资产阶级理想取代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理想。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深挖教材中的隐性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