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青田中学高一下期中考历
新课标高一下期末历史测
人民版选修《探索历史奥
冯一下:论历史教科书编
冯一下:海外中小学历史
冯一下:《改革中的历史
精神医生来分析一下王瑜
斑竹我要问一下,这是为
最新热门    
 
冯一下等:历史课改与高考互动

时间:2009-10-18 17:13:08  来源:冯一下
 

 

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高考改革的互动

 

[作者简介]

冯一下,男,成都教育学院副教授。四川蓬溪人,生于1939年。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教育学研究。

黄  勇,男,四川省教科所历史教研员。四川彭山人。生于1968年,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李  洁,女,成都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四川成都人。生于1953年,主要从事近代文化史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


感谢林桂平老师提供的全文电子稿

 

 
(一)

 

中学历史课程与高等学校招生历史学科考试(以下简称历史高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高考水平的提高。

在正常情况下,在历史课程与历史高考的关系中,前者处于主导地位。中学历史课程的存在,决定高考要开设与历史课程相关的科目,或单独考查历史,或在综合科目中考查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制定历史科高考大纲(或说明)的最重要的依据。中学历史教科书是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最重要的资源。一般来说,多数试题及其答案源自教科书,一些试题其“枝”可伸出“墙”(教科书)外,但其“根”也仍在“墙”内,完全脱离教科书的题目会引起各方面的不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观点、提法一般就是试题的观点和提法。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规定着高考历史试题的难易程度。总之,中学历史课程全面制约着历史高考。

历史高考也反作用于中学历史课程。首先是反作用于历史教师的教学,促进其反思教学的得与失、深与浅,要求其调整教学的重点,改进其教法。其次是反作用于在校学生,尤其是准备报考文科的学生,促使其按高考的要求学习历史。最后是反作用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促使其反思教科书编写的得失。一旦高考历史试题出现与教科书内容(包括史实和观点)相左的题目时,教科书编者更会有强烈的反应。因高考试题导致教科书作出相应修改的例子是存在的。

在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历史高考对中学历史课程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历史高考成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成了不少教师的历史教学策略。“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学”,成了不少学生历史学习的策略。谁都知道这是不正常的,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应该,也可以得到改变,中学历史课程和历史高考的关系将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二者将良性互动。

 

(二)

 

我国的高考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恢复的,其本身又不断地在进行改革。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因此,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历史高考的关系,应重点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高考历史改革(首先是命题改革)的关系。毫无疑问,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但由于两种改革的进程存在差异,因而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样,就使二者的互动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笔者认为,如果以2003年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为分界线,那么,这之前更多的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推动历史课程改革,这之后更多的则是历史新课程推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

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始的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表现十分明显。

第一,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引进,一批更接近真理的题目反衬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陈旧的严重缺陷,推动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基本上反映“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历史研究的成果,有的内容甚至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史学界的观点的翻版,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观点的再现。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后,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挑战传统观点,特别是一些“左”的观点,命制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如“恩格斯晚年论述”题(1994年全国高考历史卷)、“美国西进运动”题(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卷)、“北洋军阀时期的‘光明’面”题(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卷)、“洋务运动”题(1999全国高考历史卷)、“郑和下西洋”题(2000全国高考历史卷)等。这些题目使中学历史教学界为之震动,也引起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的深刻反思。

在第八轮课改中,“旧”被指认为历史课程的四大软肋之一,而首先看清并直指这一软肋痛处的,应该说是高考历史命题专家们。他们卓有成效的努力推动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二,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史料,创制材料型试题,推动我国历史课程向着彰显自身特征,展示自身魅力的方向发展。

解放以后,我国的历史课程不断向政治课程靠近,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中还是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看到的和听到的主要是一个个政治性很强的结论。具体的材料、生动的史实、动人的故事都没有了。其结果是历史学科失掉了自身的特点,也失掉了自身的魅力。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不能直接感知,人们只能借助史料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这是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1989年,高考历史试题首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后更名为材料解析题)。以后,这一题型固定下来,并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材料多样化,从传统史料扩及诗、词、歌、赋、画、图、表等,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材料渗透到选择题和问答题中。这样,历史试题就越来越象历史题了。

材料型高考历史试题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历史教学者、历史学习者、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等重视史料、史实,促使他们从史料、史实中提取有用信息,依据史料、史实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变化,其意义不可低估。后来,按“课标”编写的历史实验教科书普遍重视史料的征引和运用,与材料型高考历史试题的出现与长期存在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学科能力,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推动历史课程目标全面落实。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由知识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两个子目标构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力目标成为历史教学的第三个子目标,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落实。之所以如此,既有认识问题,又有操作问题,很多老师接受了能力目标,但却不知如何落实。1992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次明确提出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以后不断修订,1998年确定为四个方面十条能力要求。“能力含金量题”成为衡量高考历史试题质量的重要标准。90年代末,高考历史试题逐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2000年开考三个“综合能力测试”新科目,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我国历史教育界公认,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高考改革的推动,历史学科能力逐步得到关注。在细化和落实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上,历史高考功不可没。

历史高考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述是其主要之点。对于现行高考制度批评者多,肯定者少。但综观历史高考改革与历史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否定了前者对于后者的促进作用,是有失客观和公正的。作为曾经工作在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此,我们深有感受。

 

(三)

 

200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4月,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投入实验。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历史新课程基本构建出来。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历史课程改革影响和推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这一侧面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来。在研究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高考改革的关系时,现阶段应侧重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尤其是历史新课程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影响。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对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课程定位的影响

综合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中学历史课程已被定位为必修课、基础课、人文素养课。新课程的这一定位对历史高考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基础课,中学历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进行基本的能力训练,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这就决定今后的高考历史试题以考查主干基础知识为主,不会也不应命制偏题、难题、怪题。近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有所下降,呈现回归课本的倾向,某些省市自主命制的试卷中出现一些被老师评价为“会考”水平的题目,可以说明这一点。

作为人文素养课,新的中学历史课程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力图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进程,了解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以此充实自己的头脑,成为素质较高的文明人。这一课程性质必然影响高考历史试题内容的选择。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大量出现文明史试题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要通过高考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历史试题必然要加强综合性,包括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以往那种只考知识而忽视其它素养要素的历史试卷或综合能力测试卷不会重现,以往那种偏重政治史,忽视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试卷和综合能力测试卷也不会重现。

第二,新的历史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确定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说,这三个目标也是高考历史试题的检测目标。因此,优质试题(尤其是大型试题)必然要全面体现“三维”课程目标。2005年,“红色旅游”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题目,而且分值很高。各地命题者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看中“红色旅游”,原因之一是“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第十六题语),这方面的题目能全面检测“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往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但前者的内容远远比后者丰富。就思想性和教育性内容,今后的历史试题肯定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但视野会更广阔,立脚点会更高,片面性会尽可能地避免。在这方面,2005年“文综”卷Ⅰ“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认识评价”题,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冷战结束后,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逐步降温,但民族主义问题却日渐突出。当前国际社会的许多问题与纠纷与民族问题紧密相关,狭隘民族主义主导着某些人的言行,如“9·11事件”、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等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映。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学生该怎样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之间的关系?树立什么样的民族精神?该题的命制者巧妙地避开中日关系等敏感问题,从法国大革命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切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概括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其产生的背景,归纳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引导学生客观地区别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在比较二者异同的基础上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等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正确对待中日民族关系等现实问题。此题立意高远,思想性强,具有创新的价值,可供以后命题借鉴。

第三,新的课程体系的影响

1.范式的影响

新的历史课程体系是在史学范式的指导和影响下构建的。其特点一是扬弃了阶级斗争范式,不再以阶级斗争的发展为主线,二是吸纳了现代化范式、整体范式和文明史范式的精髓。受此影响,更多地按新的史学范式设计历史试题已成为高考命题的规律。

按现代化范式设计的题目,近年来典型的有,“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学诸方面的重大变化题(2003年广东历史卷第30题)、“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题(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20—23题)、“政治和行政制度变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题(2003年“文综”天津卷第16—20题)、“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题(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41题)、“洋务运动与中国能源工业早期发展”题(2004年“文综”川渝湘鄂卷第38题),“东北地区工业化道路”题(2004年“文综”闽浙卷第39题)等。

按整体范式设计的题目,典型的有,“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题(2002年“文综”卷第20—22题)、“从哥伦布远航到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题(2004年“文综”闽浙卷第37题)、“葡萄牙、西班牙与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区别”题(2004年“文综”陕西卷第37题)等。

按文明史范式设计的题目,典型的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传统”题(2002年“文综”卷第15—18题)、“珠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题(2004年“文综”川渝湘鄂卷第12—15题)、“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题(2004年“文综”闽浙旧卷第12—15题)、“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题(2004年“文综”甘肃卷第16—19题)等。2005年“文综”卷Ⅰ有“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题、“文综”卷Ⅱ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图书报刊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题、“文综”卷Ⅲ有“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题、“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密切相关”题等。

在新范式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范式,必修课历史(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这样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历史的首选内容。在对2004年和2005年高考“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作了深入的定性和具体的定量分析后,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走进文明史已成为“文综”历史试题的新走向。

 

 

2.专题的影响

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初中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教学内容,高中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教学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将“主题”与“专题”视为同义词。这一体系特点,既影响高考历史试题内容的选择,又影响试题的形式。从内容选择上说,能纳入高中历史课程各专题的知识点才会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游离于专题之外的知识点就会排斥在考试范围之外。从形式上说,无论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都会以主题来贯串。“金线串珠”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典型形式。而“金线”亦即主题,很多就来自历史课程标准之中。高中“历史课标”在历史(Ⅲ)设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后,以此为内容的高考历史试题便纷纷出现。典型的如“儒家学说的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题(2004年“文综”陕西卷第16-20题)、“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题(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第13题)等。又如2005年文综卷“图书报刊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等均来自高中历史“课标”的相关专题。

“金线串珠”式的试题设计,可以使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在新的主题下实现知识的重组,形成新型的学习专题。如“陶弘景神仙体系”与“康有为维新思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思想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吸收”这一主题下找到了结合点,实现了知识的重组。

第四,新课程(“课标”)的新观点、新提法的影响

新制定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新课程的两个基石,它们提出的新观点直接影响高考试题的命制。按常情,命题者应依据仍在使用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和提法命制试题,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命题者是依据“课标”而不是依据“大纲”的观点来命制题目。自初中“历史课标”鲜明提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以后,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所有关于洋务运动的题目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2004年“文综”(川渝卷)第39题第(1)(2)(3)问,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府有何变化?收效如何?概括中国近代能源开发展的基本情况。此题实际上是指出洋务运动促进了我国近代能源工业的兴起。

高中“历史课标”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催生出一批考查政治文明史(主要是政治制度文明史和政治观念文明史)的试题。如“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题(2003年“文综”卷第20—23题)、“三权分立学说与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关系”题(2004年的“文综”春季卷第37题)、“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历史变化”题(2005年“文综”卷Ⅱ第37题)、“美国黑人地位逐渐改善及其原因与局限”题(2005年“文综”第Ⅲ卷第37题)等。

高中“历史课标”认为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近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要求学生了解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这就催生出相关的试题。如“图书报刊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题(2005年“文综”卷Ⅱ第19—23题”、“报纸的性质与读报的作用”题(2005年上海综合卷第10—12题)等。

第五,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历史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课程否定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以主动接受和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新的历史学习方式。在此影响下,今后的高考历史试题对机械记忆的要求不可能太高太多,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入则是不可避免的。

具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试题在高考历史卷和“文综”卷中已屡见不鲜,如2003年全国“文综”卷中的长城题、2004年北京“文综”卷中的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卡片题、2005年全国“文综”卷中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题和黑人地位逐渐提高题等均属此类。在上海历史试卷中,这类题目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比比皆是,此不一一列举。

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种学习方式的引入,必然会改变高考试题的面目,使试题带有更强的开放性,包括材料的开放、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开放。研究需要事实和素材,为便于考生研究,试题的材料必然要突破教科书的限制,更多地引用新材料。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今后的问题必然要突破教科书的限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表述呈现。答案是考生自己研究的成果,它不应是唯一的,更不应是教科书上现成的,应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分层给分,承认差别”,将成为更加重要更加通用的评分原则。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对高考试题的影响有一定的量的限制,除上海试题所占比例较大外,在全国试题和其他省市的试题中比例不会太大,但它代表着试题改革的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历史新课程对历史高考的上述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近年虽已显示,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影响的力度还会加大。如果以为,现阶段历史高考仍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大纲本”历史教科书为命题依据,因而忽视“历史课程标准”和“课标本”历史实验教科书对历史高考的影响,那将是战略上的失策。

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历史改革的互动将进行下去,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长期关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

[2]冯一下.《我国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先行者》[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7).

[3]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冯一下.史学范式的更新与高考历史试题的改革[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5]黄牧航.从高中课程改革的角度看2005年的高考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2005,(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