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 8

时间:2009-10-18 17:13:23  来源:谢国平
 

2、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趋势。教学模式之所以成为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热门课题,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它适应了教学改革的以下诸多需要:

 

(1)适应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需要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当代历史教学中,教学任务已经明显呈现为多样化与全面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还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教学对象年龄有别、水平不等,这就提出了一个教学如何适应多样化目标,显示其鲜明个性和最大活力的问题。而教学模式恰恰是围绕某一确定主体进行建构的,其理论精炼浓缩,其实践典型优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教学模式,使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得到整理加工,提高教学理论的概括层次,增强教学方式的结构性和稳定性。

 

(2)适应了教学理论的普及化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普及教学理论,提高历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时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伊斯和韦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作为一定教学理论的简化形态,它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象征的符号图形,来阐释教学理论的基础及基本特征,使教师得以直观而迅速地把握、领会其精神,这无疑有利于教学理论的普及与传播。

 

(3)适应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需要

 

追求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是历史教学改革多年来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一项任务,但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往往因满足于凭经验、凭感觉进行随意的教而收效很低。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学整体观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我们以整体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教学过程的优化转换问题。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系统化,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教学法系统;也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转换,寻找到最理想的教学法系统。

 

(4)适应了教学技能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模式作为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上位概念,它为一定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很快地过渡到规范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有了教学模式交给的“基本套路”,历史教师还可以依据它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各种“变式”。

 

(5)适应了教学评价科学化的需要

 

通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等,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实施条件不具备、操作程序不规范等,查明原因即可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模式总是揭示出一种“如果……就必然……”的规律性联系,借助它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教学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使之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的趋势

 

开展历史教学模式研究,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由教学模式自身的发展方向决定的。从教学模式自身的发展来审视主要体现为四大趋势:

 

重能力趋势。随着知识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人们在设计现代教学模式时更多的重视了能力。

 

重主体趋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主体性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为了有效推动终身教育和建立“人—机”学习机制,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化趋势。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当代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尤其是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能力、记忆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这更需要借助教学模式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机辅趋势。这一趋势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模式向来就注意科学技术新成果。从程序教学模式首开机辅教学模式之先河以来,现代化技术手段正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到教学中来,其中尤以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引人注目。

 

4、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课堂教学当然也有自身的结构。结构是指在某个系统范围内元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包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和信息往来。课堂的结构,就是指一节课的各个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任何课堂教学模式也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教学模式的结构是由教学模式包含的诸因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主体性教学模式一般包含六个基本要素:

 

(1)、主题。主题指教学模式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作为依据,可以说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历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指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之上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其核心是从人自身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侧重于人的发展。

 

(2)、目标。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这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起具体制约的作用,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人格发展。”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其逐步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规范的行为方式,并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进而学会生存和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求。

 

(3)、条件。条件指完成一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模式发挥效能的各种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地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主体发展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与教学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活动的实效。

 

(4)、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教学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任务等,它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之一。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一般而言,操作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较稳定的。

 

(5)、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任务、地位、关系、相互作用的不同组合是构成一定教学模式的因素。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组合方式有不同的要求,起一定制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划分出组合的样式以便对应地采用具有一定价值。有人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方面把各种教学模式分为三种样式:①以教师讲授为主,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其积极思考;②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③以学生自学、自己活动为主,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辅导。

 

(6)、评价。任何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只有通过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评价方法、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因而评价方法与标准也就不同,所以一个教学模式一般要规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是由五个评价指标构成。①完整性。教学模式结构完整,由一定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序、策略等构成;②优效性。教学模式既能提供设计课程、选择教材的框架,也能提供规范教师活动的框架,并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③简明性。教学模式结构的操作体系简明,能以精炼的语言、象征的图象、明确的符号去概括和表达教学过程;④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可以提供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接近教学实际,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操作;⑤普遍性。教学模式在较大程度上能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条件的需要,提供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历史教学模式的建设

 

开展历史学科的主体性教育的前提首先是教学设计。真正设计课堂教学,照搬书本上的程序和套路依样画葫芦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需要依据理论解决的实践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但选择什么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长期的历史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人们验证了很多适合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历史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历史范例教学模式、历史发现教学模式、历史情境复现教学模式等等。依据主体性教育思想,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可以促成教与学和谐发展,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历史教学模式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领域中的推进。历史学科实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借鉴历史,明理启智。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可以得到的,需要与历史的感悟、理解和反思。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进而形成进步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便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历史,历史地认识生活。历史学科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为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通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被动静听、静思的知识的接受者,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建构符合主体性教育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主体发展,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保证素质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落实。

 

(2)、有利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

 

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而启动的。这次课程改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结果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方式(learningstyle)在当代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性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学习方式是指在完成历史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衡量课程改革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及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掌握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要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并推动课程改革发展,就要求构建符合发展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实践证明,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的被动学习,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乏味、枯燥、沉闷,他们更大的希望是通过主体参与,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走进历史,领悟历史,在历史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建构历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获得课本和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历史知识的不同方法,这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2、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和实践,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活动系统,它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主体、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从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三个层面来分析教学系统的结构成分,能够更加说明教学活动的本质和教学结构的内在逻辑。

 

(1)、教学主体。任何活动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变革某一客体,使之按照预期的目的去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双边性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而且彼此都以对方的活动作为自己得以活动的条件。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使学生身心素质按照教学目标所规范的方向去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具有主体性的,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完成外界交付给他们的任务,不只是仅仅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与人生完美的组成。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活动,应该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满足的主要场所。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作用于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建构,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身心素质,主动地朝着教育目标所规范的方向去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极大的兴趣、满怀乐趣参与教学活动,亲自体验自己认识和改造知识,并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历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主体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体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要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实现自我主体性发展,即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步发展。

 

(2)、教学环境。任何活动都是活动主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变革一定的客体而开展起来的,环境对主体极其活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性因素。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教学环境通常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教学的人际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的物质环境通常指校舍建筑、校园美化、校具教具、教学设施、卫生条件等要素。教学的人际环境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于彼此心理趋向、教与学的行为趋向相近而孕育起来的共同作风,如校风、学风、教风等。在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立足于两个方面把握教学环境;

 

第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育研究证明,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美国心理学家珀金斯研究证明,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集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不仅构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背景和环境,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历史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而且还影响着自己。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共同设计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生生间经常进行讨论探索,提出评价,寻求结果,成效显著;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在学习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师生间、生生间协调行动,互相合作,教学有序且生动活泼;师生友好,心情愉快,学习有兴趣,对成功有信心,勇于探索,共同营造有创造性的社会心理气氛等。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把握以下基本理念: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与创造,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意味着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只有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往中,才能使学生逐步实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交往等。当然,为了保证平等民主的新型课堂人际交往环境的建立,教师要遵循理解、尊重、宽容、平等的原则,要懂得了解学生、期待学生、记忆学生、公平对待、幽默、暗示、谈话和角色淡化等师生交往艺术。

 

第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21世纪,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活动,将使教学活动出现技术化趋势。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近年来,历史教学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制的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库、历史电子备课系统等,这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教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四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学习,能给学生的神经系统以新的“刺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也必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计算机进入历史课堂,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而不可忽视的因素。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积极影响的共同活动的过程。构成教学过程的直接要素有以下六个:

 

①、教学目标。它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从而把教与学的活动汇合到同一方向和同一轨道上来。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也就是以认知促发展。因此,教学必须综合地达成认知、发展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任务,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发展。

 

②、教学内容。它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认识的结晶。按照教学目标而精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科学知识,不仅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蕴含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方法和对待客观世界所采取的主观态度,同样具有很高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仅呈现为文字表达形式;教学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包括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等。

 

③、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教学方法不仅是教法和学法的复合体,还是教学手段及其操作方式的复合体。当代教学方法正朝着“组合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善于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教学方法的组合中来,设计出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合方案。

 

④、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开展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仍然是当代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摆脱课堂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的桎梏,要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把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配合起来,力求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重视因材施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⑤、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检查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是调节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辅导答疑、练习作业等方式,检查教学效果,采集反馈信息,并及时回授给学生,对教与学的行为作出调整。这也是阶段型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⑥、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所直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愉悦、宽松、合作、奋进的教学心理氛围,使人如坐春风,精神振奋,活力激增。不良的教学心理氛围,会使教学活动障碍重重。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唤醒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

 

教学系统是由分属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三个层面的若干要素构成的,这可视为静态分析。若作动态考察,教学过程乃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习活动的学生,在学校的物质和人际环境下相互积极影响的共同活动,而联结教与学的活动,构成教学过程的直接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氛围。建构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诸层次、各要素的关系,寻求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以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功能。

 

3、历史教学模式的形成

 

现代历史教学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依据历史教学特点构建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历史教学方法论体系。它是通过对国内外现代教学模式进行同化与内化过程建立起来的一种学科教学模式。

 

心理学中的同化指的是人们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吸收新的信息,并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同化,一方面可以赋予新的信息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原有结构的内容。对于国外教学模式的同化,就是吸收有关教学模式的理论,通过比较,将其与我国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丰富、扩大、深化原有的理论,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内化原指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或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的过程。心理学运用内化说明外部意识形态的各个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中,并成为个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教学模式的一般研究探讨的是教学过程的普遍性结构于程序,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不同的学科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教育功能的不同,必定会有一些模式比较适用,而另一些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使适用于某学科的那些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除了要遵循它的普遍规律外,还要遵循学科的特殊规律。因此,一般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和原则必须适应具体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模式,符合该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也是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科教学模式的再创造过程。

 

现代历史教学模式,依据历史教育的价值论和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两个制约因素,选择当代教学模式中适合历史教学特点的模式,融合我国历史教学经验,加以统合改造而成。

 

在历史教育多种多样的价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智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历史教学在思维发展上的重要促进作用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如因果关系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等,无不反映着辨证思维的过程。同时,历史知识是由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原理组成的一个结构化体系。历史教学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形成历史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获得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对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帮助学生主动获得概念的发现教学模式、归纳思维教学模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纲要信号教学模式等。

 

情感价值是历史教育另一项重要功能。一方面,历史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历史学习过程本质是个性心理变化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并具体表现为行动。历史教学既要给学生输入知识信息,也要输入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情感体验与态度变化,才能将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在这一方面,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历史情景教学模式等有重要作用。

 

总之,现代历史教学的各种模式,虽然使用的名称是国内外通用的,理论基础和总体结构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结构、程序、策略则是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加以改造和发展的,它既有一般性,也具有历史学科的个性。

 

 

 

4、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

 

第一、教学目标。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教学目标从单一转向综合,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智力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适合不同的目标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模式为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第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也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历史内容多种多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任务、事件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还可以概括地分为具体的或抽象的,有情节过程的或无情节过程的,历史事实或历史理论等。

 

第三、学生特点。学生特点指心理特征与知识背景两方面。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不但在知识量方面不断增加,在知识的质的方面也逐渐提高。同时,心理特征也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针对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国内外有很多种教学模式,近年来人们又探讨出了诸如三段式教学模式、四段式教学模式、五段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等,其中很多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基本趋势,无疑对历史教学起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由于人的意识具有延续性特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不能用现代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当前,在历史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习方法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的倾向,这有悖于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倾向的主要表现是:①使用模式的固定化。就是长期恪守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教学,忽视了历史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心理的发展性,长此以往,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教学结构僵化,使学生无法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从而制约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②实施模式中的“以讲为主”。很多历史教师在当代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讲为主”,即以讲授为主,企图通过大量的讲授为学生再造过去了的历史,通过讲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制约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一旦遇到疑难问题时,只能产生等、靠、要的心理状态。③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总是摆脱不了考试成绩的隐性影响,把哪一种教学模式能大面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模式的依据,只要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有效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模式带有一定的应试性。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心理,恰恰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现代教学模式适应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用现代教学模式指导历史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技能的规范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为了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并掌握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精华,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目前,在国外出现了一批当代教学模式,如皮亚杰模式、布鲁纳模式、斯金纳模式、奥苏伯尔模式、加涅模式、罗杰斯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而创立的,为当代教学带来了很大活力。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精心研究、大胆尝试,肯定会取得成效。

 

第二、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层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应该只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能体现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目标的模式。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并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最优化的过程。历史教学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并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考虑,因时因势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在综合运用中兼容并蓄,使各种模式的长处集中发挥。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就是选择教学过程的优化结构,“只有教师不仅掌握过程本身的一切成分,而且还善于选择对当前条件最有利的教学过程结构,并在考虑学校、班级和每个学生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将这个结构具体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

 

第三、坚持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教学模式,必须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永保教学的生命力。历史教学中,很难将某一种模式完整地运用上,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变通运用,在运用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发展历史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问题解决研究等。

 

第四、树立正确的研究教学模式的方法观,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研究历史教学模式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从方法论角度看,主要是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用演绎法研究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理论验证,即把一批较有影响的中外当代教学模式拿来实验验证,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用归纳法研究历史教学模式则主要是进行经验概括,即对在实践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概括,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程序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用归纳法研究历史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可行性强。在历史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概括的东西,而由此形成的历史教学模式又因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已在实践中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检验,固而显得可行性较强。选择何种方法研究历史教学模式,这是要教师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加以考虑决定的。但无论如何,两种方法都有重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就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联系着的,我们不应当在两者之间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高高地抬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运用历史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方向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性能,改造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行性原则。既有利于创造教与学和谐气氛,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实教学目的。

 

灵活性原则。由于各个具体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目标、课题性质、学生水平、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风格等不同,因此各个教学模式只能对相应的教学作出大体上的规划,不能机械照搬。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优效性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一定要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出发点,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加以革新、充实,扬教学模式之优,显提高质量之效,收育人成才之果。

 

三、构建历史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1、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规律的运用又是灵活多样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主体性教学应该有一个基本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集中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旨在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可以操作的参照模型。作为基本模式,它蕴涵的是主体性教学的普遍性、共同性原理和操作方式。通过学习和掌握基本模式就可以快捷而且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论,但在运用它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时候,又必须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使之对象化,形成包括不同学科、单元的、课时的系列变式,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基本模式与变式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基本模式总是寓于特殊的、个别的变式模式,也就是对象化了的学科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模式之中。从根本上看,基本模式又是它的众多变式模式的概括和升华。

 

根据上述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建构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要建构一个“培养主体,塑造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在这个基本模式中,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相互积极影响,双边合作的协同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教的活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孕育、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组织学生的“自我运动”;学生学的活动在于焕发身心力量,主动投入、参与认知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这就是说,在主体性教学模式里,不但要强调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发挥,造成教学互动、协同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而且更强调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的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操作,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素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即B=f(p.E),也就是人的行为是人的内部张力和环境的外部引力的关系的结果。这一命题启示我们:教学环境,特别是教学心理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行为,也是制约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以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为主轴,营造一个愉悦、合作、共振、宽松,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利于激发全体学生认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这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得以运作的根本所在。因为,实施主体性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塑造、构建学生这个主体,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发展、完善自我这个主体。

 

横断开来,主体性教学基本模式的运作流程分为三大阶段或环节:一是目标导向。教师教的作用在于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固有的认知、情感和思想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的作用在于认同教学目标,从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中生发学习的兴趣、愿望、需要,动员和组织自己的身心力量,投入到学习认识活动中去。二是认知操作。这是教学运作流程的中心环节。它在教与学的相互积极影响的条件下,以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内化,获得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教师的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的认知实现三个转化:把人类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智素质;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三是成功反馈。成功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手段。因此,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或激起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是完整的教学流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主体性教学模式首先是作为模式群存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主要体现的是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并提供了在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指导下相对稳定的各种教学结构和程序。这种模式结构成为贯穿于综合整体性教学模式体系的核心,渗透于学科教学当中。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群图

 

 

模式和特点

心理学

发生认识论

 

具体模式:感知    记忆    理解    保持    评价

形式模式:预备    提示    联系    系统    应用

直觉模式:问题    假设    推演    验证    反馈

 

 

学习论

建构主义

支架式模式: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思考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抛锚式模式: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模式:情境呈现    随机进入    思维发展训练     小组协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论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发生困难    明确难点   构想的推理    构想的确认与结论性信念的形成

发现学习模式:抓住学习课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确立假设    发展

范例学习模式:特例阐明     推论特点      本质认识      经验的统合

掌握学习模式:单元目标设计   群体教学   形成性评价   矫正学习   形成性评价

 

从课堂教学全过程来看,主体性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实施两个阶段。

 

第一、教学设计阶段。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特点设想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确立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以下认识:①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是知识点的列举,而是该内容的知识结构、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及分析,对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新任务完成将起重要影响的先决智能和情感条件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同传统教学目标的不同,不是知识点的枚举。而应当包括认知的形成、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训练等。②设想学习过程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要着重研究的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考虑:学生这一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将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展开后,将会使学生产生什么新的生长点?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是否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有所考虑?③选择教学方法。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围绕影响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视具体情况,对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群加以适当变通,合理、灵活并创造性地生成多种教学模式。

 

第二、教学设计实施阶段。在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并考虑学习过程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教学模式之后,就应该在教学中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其相对稳定性,即教学设计过程是以上诸过程的具体体现,具有稳定的程序和结构;二是其生成性,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多向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肯定会有新情况、新因素产生。因此,不应把教学模式看成僵死、固定化的程式,应该视情况灵活变通。

 

主体性教学模式群从整体上勾勒出了当代课堂教学中发展主体性的各种教学模式。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在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中,建构历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于某种教学策略,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根据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的开发与研究,形成的历史主体性教学模式有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探究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等。以下着重介绍几种符合历史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近代美国杜威的“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考,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 的问题教学理论。马赫穆托夫认为,课堂上问题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借鉴于历史教学中便是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研究资料、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等。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解解释的现象或事实;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让学生遇到关于某一事实或现象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提出假象,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定则、行为,由此引起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主要分三个阶段:分析问题情境;“看出”问题的实质;用语言概述问题。问题的解决主要包括拟订问题的解决计划;提出推测并论证假象;证明假想;检验问题的解决结果;重温和分析(反思)解决过程。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教学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结果,还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和过程。问题教学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结论和活动方式,发现新东西的探索式学习活动。无疑,问题教学模式属于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主要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在历史教学中借鉴问题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历史课堂教学中已经普遍地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在问题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必须主义两个问题:

 

第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学生的思维活动完成。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结起来的,问题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这种意识驱使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总是从疑到无疑再到有疑这样不断反复中发展前进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冲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传统模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无疑处设疑,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能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针对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最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学习参考书转的学习习惯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基本等于解决了学习的一半问题。因此,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能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在独立思考问题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他们理解教材的主要障碍,有些只是无伤大局的小问题。一节课中,学生所提问题会很多,但有些并不能问到点子上。对于这类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找出问在点子上的问题,也就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问题,然后发动全班同学攻克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强化问题的有针对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提问要问到的“点”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战后初期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一节时,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革命运动高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革命为什么是一场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斗争?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同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此类问题还如:为什么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什么是党八股?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提问能力。创造性的提问,是对学生提问的较高要求。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后,对问题会有一个进一步的思考过程,在此基础上会产生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作答。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思维火花,使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创见的问题,如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为什么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导致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中国在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苏东剧变?等等。

 

第二、分析问题——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特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必须遵循学生思维的层次构成,不能笼而统之,这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也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人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能力也是分层次的。按照中学阶段学生能力的渐进水平来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初中阶段,思维以直觉感知为主;高一、高二年级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增强;高三阶段,侧重于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阐释问题的能力趋于成熟。林崇德教授实验研究指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思维过渡,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高二年级是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学生的智力基本趋向定型,达到初步成熟和稳定状态。从这一研究结果可知,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二年级,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开始形成;二是学生在抽象思维的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受特点一的决定,教师引导学生要分析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的问题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产生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过于简单的问题则引发不起学生的分析愿望,学生对这类问题往往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如学习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就不能让学生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因为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所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能力。我们也不能让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什么影响,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有没有关系。虽然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很大发展,但对这样的问题只能望洋兴叹。我们不妨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他们分析这样的问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段话,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意义。评价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启示?

 

受特点二的决定,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教材分析出若干要点,然后将各个部分综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一般的历史问题和个别历史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分类;让学生从历史现象中分析出本质和规律性;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分析历史问题等。同时,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由于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高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容易接受某些正确的,但未经过他们自己论证的历史观点,对某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往往固执己见而不易改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史论结合和有理有据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和他们讨论,疏通他们的思路,促成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

 

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还要客观地分析不同年级所学的其它学科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固有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高一年级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学生往往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垄断资本主义等一般性经济史问题分析起来比较容易,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或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分析国际关系史、民族解放运动史或评价历史人物时一般表现为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来处理。进入高二年级后,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能够比较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高一年级学习“经济常识”,高二年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这些内容也正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学生为了学习的需要,把政治课中所学的一些原理或观点迁移到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来。

 

总之,问题教学顺应时代潮流,也是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有效模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