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柯林斯:探究教学的认知
阿里斯:“构建有效课堂
俄罗斯:重新为斯大林正
维夫斯:没有历史老人犹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
最新热门    
 
阿里斯:历史有效教学的“三三制”

时间:2009-10-18 17:13:23  来源:阿里斯
 

szsml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43195/index.shtml

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更高效?如何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与学生或来听我的课的老师交流,反思自己的课;也通过听别人的课,从学生的角度感受上课,我仔细揣摩终于略窥端倪,归纳起来为“三个三”,即备课、上课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  备课当有三维性。

 

高质量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完整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法三个方面:

 

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备教材是备课的首要内容。备教材的第一步是熟读教材。历史新教材的编排上有小字的导言、大字的正文,也有加粗的提要、楷体字的阅读材料,还有穿插其中的图片、文献资料或名言警句、动脑筋,课后有探究和练一练及阅读卡,单元后有专题活动,教师备课时要熟读教材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为例,某老师由于备课中仔细研究了《法国社会等级制度》图和《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图,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图示,介绍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背景时简洁形象,使学生对大革命的原因迅速理解。但在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时,因备课时忽略了文后的活动《我看拿破仑》,甚至当学生提到其中一些资料时没有思想准备,导致在教学中没能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对拿破仑的“英雄”和“时势”分析过于肤浅,对学生的争论更没能充分引导,使课堂失去了许多精彩,黯淡了许多。第二步是丰满教材。以教材为范本,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引伸拓宽,更准确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仍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例,说明类丰满如:查阅巴士底狱的资料,证明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补充类丰满如:通过罗伯斯庇尔与雅各宾派的资料,理解课本“动脑筋”中关于雅各宾派的争论;拓展类丰满如: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滑铁卢战役等。第三步是简化教材,理清线索提纲,定位重点难点。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学习线索: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略) 2、经过(三个阶段) 3、意义(国内和国际)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大事年谱(1799年、1804年、1812年、1814年) 2、评论(功与过、成功的原因)

 

备教法 在教学实际中常发现,尽管教师已将重要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讲过了学生还是不懂,或一错再错,也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这个问题已讲过多少遍,学生依然错,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法不当,学生不能理解或不接受甚至心理排斥。备教法,首先要分析哪些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内容要特讲、巧讲。一般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性知识,学生自己能找到,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否则,既浪费时间也会冲淡学生的兴趣,需要特讲、巧讲的主要是针对“是什么”推敲“为什么”,通过剖析思路、细讲原委,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也能知其所以然。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中,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为什么雅各宾派的统治被推翻,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与过并分析成功的原因就当引导学生仔细分析。

 

备学法  教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备学法时,首先要心理换位,“如果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如果别人这样给我上课,我能感兴趣吗?我能理解掌握吗?”其次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心,打开一条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中,为什么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掌握了政权,1794年却被送上断头台?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功与过?这些对于好奇心很强的中学生来说最容易找到却不容易理解又想搞明白的史实,以罗伯斯庇尔之死为切入点,沿着雅各宾派上台的背景及上台后的措施的思路,全面理解雅各宾派的统治,突破课本P80的“动脑筋”。进而以对史学家对拿破仑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和拿破仑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切入点展开“是非成败拿破仑”讨论,通过就事论事(评拿破仑所做事的影响)——以事推因(联系当时的环境背景)的思维路径,全面分析评论拿破仑的功与过并分析成功失败的原因。

 

第二  课堂奏响三步曲

 

真正的课堂应当是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有效的课堂必须是以学为主、以教促学。只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调整好教学的思路,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有效的历史课堂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步,梳理。这是有效课堂的基础,通常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或引路,学生在教师的学习重点提示或学习提纲引导下,通过读——划——想,理清基本史实。这一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克服惰性或依赖心理,也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教,防止越俎代庖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满堂灌。

 

第二步,理解。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解答的思路,搜集相关的知识,形成严密的因果链,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所探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不到,或能找到但不能理解的知识点。例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中罗伯斯庇尔之死;《“蒸汽时代”到来》一课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理解;二是学生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拿破仑等;三是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所设计的问题。

 

第三步,巩固。这是教学之效的保障,通常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像电影倒带一样回放学习过程,或者做一些练习,消化知识点。

 

第三、效果分为三境界

 

衡量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借用邓小平的一句名言“记住才是硬道理”。但“记住”也是有不同层次区别的,即使结果相同过程也各异,真正的效果更不可比拟。透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只知其然,属于死记硬背的复制型。主要表现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机械的,效果是暂时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学生感觉记起来很难,一考就混,考过就忘。推究其“教”,有“是什么”少“为什么”、有教材无教法、有教无学。

 

第二境界,知其所以然,属于理解记忆的接受型。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点因果链之线较完整,既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也有适当的思维过程,知识点不易混淆。反思其“教”,能较好的在“教”中指导“学”,引导学生透过史实看本质,有水到渠成之效。

 

第三境界,信手拈来,属于随心所欲的享受型。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得牢固且轻松,历史知识面较宽,能由此及彼、纵横联系,形成较严密的知识网络,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能享受到历史学习中的乐趣。反观其“教”,能以教材为本又不拘囿于教材,备课时注重教材的重组,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当辐射链接成面,古今中外皆可点评,颇有指点江山之风,常有意犹未尽、只恨课堂太短之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