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序

时间:2009-10-18 17:14:37  来源:谢国平
 

 

谢国平: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序一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室

张增强
                                          
2004年4月28日

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北京陆续引进了外省市优秀大学生补充中学的师资。这一政策使谢国平老师获得了在北京发展的机会。谢老师从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多年来,他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走了一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室孟广恒主任看到了他的发展潜力,聘请他为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

谢老师参加工作之时,恰逢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北京教学改革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历史课堂教学正在改变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主要是师讲生听,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被动局面。这时候,谢老师将自己教学改革实践的目标和研究主题确定在“主体性教育”上。这一做法可以称得上抓到了教改问题的关键,也抓住了个人发展的机遇。经过10多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谢老师取得了成绩,破格晋升为历史高级教师;《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以下简称《主体》)一书,是他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结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师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一书从理论高度论证了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性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又从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等理论层面论证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些论述对于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投入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努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对此,《主体》一书从学生主体性出发,提出了如下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章节体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创设思辩的课堂气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合理加工教材内容,从学习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主体》一书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倡导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
   
《主体》一书提出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主体》一书提出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主体》一书提出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就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主体》一书提出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的过程。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清代学者戴震说过,“学贵精不贵博”。谢老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依托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洋洋25万字的著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实属难能可贵。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该书奉献给广大历史教师的不仅仅是教学的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勤于钻研的精神和热爱历史教学的事业心。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写了上面的一些话,算是序言。
                     

 

 

 


王得聪    

2004年5月




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全书内容丰富,文风朴实,文笔流畅,主要包括引论、主体性教育与历史教学、主体性教育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主体性教育的历史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与历史教师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整体内容紧扣课堂教学,主题十分明显。其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历史学习方式是本书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在《历史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它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也许会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校运兴衰,系于教师;校以才兴,学以才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与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的时候,才会产生对事业成就的期待值。在学校办学中,要充分提倡每一位教师在集体的事业中设计自我,提升自我的理想追求;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脱颖而出的文化情境和学术环境;要引导他们把职业存在的形式统一到“学习、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来,让他们与学校同步发展,与课程改革同步进展,与学生共同成长。谢老师成长和发展的轨迹,无疑是这些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学校需要有一批像谢老师这样的研究型教师。当前,面对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识、研究、解决。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愿更多的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提升自己职业的生命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