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李应平:一堂“偏离轨道”的历史课

时间:2009-10-18 17:14:41  来源:李应平
 

              一堂“偏离轨道”的历史课

            安徽省繁昌县教研室    李应平


    带着暑期新课程培训的理念,我开始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一堂课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决定从图画入手,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轻松学习历史。

    上课伊始,我要求学生看书第一页的插图。希望从《鸦片走私船》这幅图导入《鸦片战争》。可偏有人不理这个碴,不是吗?

    2分钟以后,我看见已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就挑了一个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老师,请问这页左上角的图是什么意思?它和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我心一怔,这正是在合肥培训时,一位一线教师向本书编写人员之一——马执斌老师提出的问题。当时,马执斌老师说他也不太清楚这代表何种意思。我简单介绍了在合肥时马执斌老师的回答,鼓励学生们回去积极探究,一旦有答案就来告诉我。

    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老师,请问这页右上角的图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我知道。在合肥时,马执斌老师解释过。我正准备解释。

    一位学生说他知道。我示意他讲。他讲了第二课自由阅读卡上《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我觉得学生能预习课文,连第二课自由阅读卡上的内容都知道,心理真高兴。就趁机表扬了他,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可刚才举手的那位学生又站了起来:“老师,不能向他学习。”我不禁反问道:“为什么?”

    “这是第二课自由阅读卡上的内容,我也知道。没什么了不起。他错误理解了我的意思。我问的是它(牛头)放在这里有什么含义?他答非所问,所以,不能向他学习。”牛头放在这里有啥含义?——这马执斌老师可没交待。怎么办?压制学生、转移问题?这不违背新课程理念吗?放开让学生讨论,那这节课还上不上?这时,脑海不禁闪现马执斌老师的谆谆告诫:只要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的课都是好课。何不就此机会,做个试验,让学生讨论个够?讨论一开始,手就象树林一样举了起来:

    有人说:“牛代表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

    有人说:“牛代表中国人民的勤劳淳朴。”

    有人说:“牛象征着中国落后,老牛拉破车。”

    有人说:“牛角代表了抗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这时,有人发现有只牛角是断的。——为什么要选个断了角的牛头?

    有人说:“说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破坏。”

    也有人说:“一只牛角是好的,表示抗争;一只牛角断了,说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好符合单元题目《侵略与抗争》。”嘿,还满有道理的呢!

 

 

    看看同学们讨论的差不多,我开始示意学生继续看下面的图。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彩图1:林则徐的塑像,搞错了。”怎么可能?

    他说:“林则徐是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一品大员。清朝一品大员胸前图案是麒麟,而不是白鹤。”实话实说,我对林则徐是不是一品大员不够了解,对清朝的服饰更是不通,课堂资料又不够。心中虽然满佩服这个学生,但再不讲书上内容,时间就不够了。就提议把这个问题转到课后研究探讨。本以为这下没问题了。可又一个学生举手了:

    “老师,这课自由阅读卡的题目错了,《从罂粟到毒品》,罂粟本身就是毒品,怎么能用‘到毒品’呢?”是啊,既然罂粟是毒品,为何还用“到”呢?

    这时,又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这是对的。罂粟在没制成鸦片前,就不是毒品,所以,用‘到’是对的。”我还没来及评价。

    又一位学生反驳道:“罂粟是毒品。如果不是毒品,为何公安机关不准私人种植?”看看有跑题危机,我就说:“关于罂粟是不是毒品,我们先回去查资料,下节课再来讨论,好不好?我们今天要议论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我话音未落,有学生就站起来:“老师,你说的不对,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什么?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可是书中第四页白纸黑字——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你有没有预习?”

    “书上说的就一定对吗?你不是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吗?”我一时语塞。

    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都还没讲,就开始探讨它的影响,这符合历史课教学规律吗?第一次在课堂上让学生牵着走,这难道是探究课的目标?既然已踏上这充满激情的旅程,面对困惑和意外,为何不敢于创造和探险?我决定走下去。“那你说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老师,你先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好家伙,将我军啦!

    “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使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当我得意洋洋之际,学生的问题又来了:

    “老师,鸦片战争哪一年爆发的?”考我呢,“1840年6月。”

    “那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吗?”

    我心中不免嘀咕:是我上课,还是你上课,提问我起来。想想新课程要求师生平等的理念,我决定继续“民主”下去——“不是。”

    “既然不是,就不能从鸦片战争算起。”

    “那你说中国近代史从何时算起?”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这时中国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懂吗?”好家伙,还有理有据呢!竟然对我说“懂吗?”这都是我平时惯坏的。正当我想反驳的理由时,下课的铃声正从前方传来。一堂“偏离轨道”的历史课就这样在我还没来的及掌舵的情况下结束了。 

    反思一得:在这堂课中,我们感到了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程式的冲突。按传统教学理论,这堂课已“偏离了轨道”。但在这里,我们庆幸地看到教师已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体验过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内容在师生互动中,已在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在此已整合为一体,课程已由此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皮亚杰曾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从本节课中,我们感到执教者已不满足历史知识的传授,他的宽容里包含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新课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