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杜德贵:对中学历史教育
李代贵:关于历史研究性
李代贵:古代希腊民主政
最新热门    
 
李代贵:安徽省高中历史教学评比活动课例

时间:2009-10-18 17:14:41  来源:李代贵
 

 

各有千秋,咸与维新

———评安徽省2007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课例

作者:李代贵

 

转自安徽林桂平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746/index.shtml

 

2007年5月8日至11日,安徽省2007年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南片),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桐城中学隆重举行,来自我省南方八地市的二十多名教师参加了评选,选手们都是经过各地市的选拔和推荐产生的,代表了各地一线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的水平。

短短的三天时间,16位教师分两组参加了说课评选,9位教师参与了课堂教学的评选活动。说课和课堂教学的选题均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1和必修2。参加说课评选的教师通过临时抽签得知自己的参赛课题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印出了规范的说课稿,有些教师还赶制出了精美的课件。而进行课堂教学评选的教师们则在事先自选课题,是有备而来,打的是有把握之仗。通过后来的听课可以看出,每一位教师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尽力凭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45分钟。

纵观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所有课例,参与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都认识到,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推行一年时间不到,却带来了一线高中教师课程观、教学观,尤其是学生观的很大变化,也给时下的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许多切合新课程理念的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并实施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以及多元合作。所有的课都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授课的教师们都试图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话语霸权,回归教学民主的氛围。

例如,来自安庆一中的张昌东老师,大学毕业未满四年,在执教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却能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从“现希腊民主之峰”、“探希腊民主之因”、“思希腊民主之实”到“找希腊民主之果”,四个教学时段,逐层推进,贯穿以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吸引学生的探究活动,将教学评选活动推向高潮。

马鞍山二中的王跃兵老师在《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中,引入了大量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创设了许多探究活动,不断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形成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良好课堂互动。王老师在教学内容各个环节转换中的自然而巧妙过渡,以及他特有的娓娓道来的课堂语言,给听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而桐城中学的陈乔珍老师在同题教学中,以当下国人关注的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引入传媒对大众的影响,继而运用大量视频、图片的视觉冲击,以极具亲和力的教态,让学生忘我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展现了作为东道主代表的教坛英姿。

 

 

铜陵五中的胡建军老师执教的《罗斯福新政》一课,通过当今我国政府一直在运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导入新课,在对新政背景、措施、作用以及影响的过程中,贯穿罗斯福其人的历史作为和人格魅力的拓展性评介,回归了“历史学其实也是人学”的学科本质。教师还熟练地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使听课者领略到他特有的综合素养。

芜湖一中的胡天宝老师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教学中,与同学们“以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为例,探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的发展历程”,为导语,开始了一节具有探究形式的新课型尝试。胡老师课前印发给听课学生的“情境阅读资料”成为一大亮点。而最后以开放作业题“21世纪的荣氏家族能否续写不败神话”结束,并不忘记向大家介绍时下盛行的教育博客。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由黄山市田家炳实验学校的盛燕莉老师执教,美丽大方的盛老师邀请同学们一道在《红旗飘飘》的豪迈歌声中进入了建国初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一张表格将本来复杂的知识脉络网罗其中。

贵池中学的纪鸿生老师执教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课,以落落大方的教态,清晰的讲述,精心选择的视频资料,看似一节寻常课,却展示出一位历史教师的优异素质。他通过与同学一道回顾“历史上的今天”,告诫学生莫忘“二十一条”及“五九国耻”,使课堂教学在新旧中国外交局面的强烈对比中展开。

执教《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课的旌德中学胡玲老师,身怀六甲,举家参赛,使听课师生大为感动。胡老师通过设计“五个展厅”,将本课涉及的衣、食、住、习俗和归因五环节教学内容次第推进。

和县一中的陈仁明老师的《开辟新航路》一课,引导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场面热热闹闹,陈老师更是全心投入。

当然,一些课例的设计与实践本身也引发了参赛选手与听课教师的种种反思。应该认为,这一系列的反思,与课例中众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之处同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都会成为参赛者和听课学习者的收获。

有些课例中的情境创设、教学环节、知识教学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设计与实施,引发了参赛人和听课教师的困惑与反思。一位选手上完课后,走出教室门后,一声感叹:“这个班的学生太难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愿望是需要老师来努力“调动”呢?还是老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目标和学生特征来创设符合上述二者的探究主题来吸引学生呢?这本身就是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换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如何回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还是主导?

在另外的一些课例中,我们注意到了许多形式新颖的探究活动设计,如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上辩论等等,其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但遗憾的是,有的探究活动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的核心,有的探究活动未能在切实理解“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真正含义的理念下展开。面对新课程教学,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探究活动的形似,使其仅仅“看上去很美”。

在课堂教学的评选中,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大胆解构和铺陈,往往会成为亮点,课例无疑也会出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解构有时也会造成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缺失。而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一些课例中的表现也很明显。课前向学生提供学案或阅读资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甚至课前指定作答学生作准备的做法也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考量,不过,预设的“度”、预设的“量”,及其与生成的冲突,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的资料量过大、准备得过于充分、甚至有些答题的学生已经指定,那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课堂上生成了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是不是真实的发生?

 

 

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争论,在此次评选活动中也有声或无声地出现了。一位教师在赛后自惭于信息技术的缺陷,决心回去后要加强学习和提高,努力不再做信息技术的“菜鸟”,使我们这些熟知多媒体手段的同仁深为感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何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何把握它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这个度,又值得探讨了。有的教师一股脑地在屏幕上写下太多的文字,或许忘记了后排同学们是否可以清晰地辨认。有的教师将课件制作的让人目眩,师生仿佛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配角。多媒体课件上图文并茂的优势无可比拟,但它的“一闪而过”如何能够化为驻足学生脑海的有效信息?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不是等同于播放课件的流程?也是个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问题。

听课中,一位年轻教师问我,“为什么选手们都千篇一律地将历史教材内容与现实紧密勾连,历史就是历史啊!为什么我们不还历史本来面目?把历史课教得像历史课?”我试着给出了客观的解释,但这个问题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不是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呢?

新课程背景下,人人都知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甚至按这样的要求指导自己备课和教学。但是通过对说课课例的观察,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对三维度目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尤其是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得知,过程与方法的主体是学生,主要是指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方法”,延伸至学生“学的过程”的指导、“学的方法”的引导。换言之,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即使涉及到教的过程与方法,它也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突显出读书、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课例中,少数教师对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的把握和认识是有一些偏差的,而有的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分析、解读和联系,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原谅的知识性错误和概念误解。这些缺点虽然只是瑕疵,但它也毕竟昭示历史学是一门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用“各有千秋,咸与维新”八个字来综述本次评选活动中的课例,意思是选手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说课来展示自己风格和长处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新课程的“新”。但是如何出“新”?如何做到“新”形式与“新”理念的有机统一,从而使有些课例从“看上去很美”过渡到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完美风暴”,本次评选活动无疑展示出了我省部分地区历史教师的成功尝试和可喜的收效。诚然,高中新课程在我省的推行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历史教学领域的求索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共同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和提高。

这一的次评选活动,引来我省南片八个地市近百位老师前来观摩,听课教师纷纷觉得收获不少,启发很大,这也得益于省教科所徐老师的精心安排。偌大的桐城中学多媒体室,场场满座。课前课后,选手们和听者频频散步在桐城中学校园内,驻足校园,听着每一棵古老的大树和每一幢已成为文物的历史建筑诉说着那亘久不变的教育圣地的名人轶事。

桐城教育局为这次评选活动、为听课的教师们做了许多周到的安排,罗伟校长为首的桐城中学领导以及优秀桐中师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印象已载入新世纪我省历史教研活动史册中,这感谢之情已深植于受益匪浅的我们的心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