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胡天宝:引案入史在罗马
温家宝:历史、国情、现
邢新宝:2008年我的学习
胡天宝:省级观摩课:祖
胡天宝:我是如何上省级
邢新宝:我的一节失败的
最新热门    
 
胡天宝:让博客在新课程里且歌且行

时间:2009-10-18 17:15:17  来源:胡天宝
 

胡天宝老师的历史博客:让博客在新课程里且歌且行


芜湖市第一中学

2007年 1月全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交流发言报告


一.新课程的魅力在那里?


新课程魅力在哪里?原来一直认为新课程离我们很遥远,离安徽很遥远,新课改是沿海发达省份的事,自8月初黄山新教材培训回来后,这个想法就离我远去。这几天我开始思考起这个新课程问题,新课程有有那些新东西呢?

我以为,

第一,课程体系有了全新的改变,以专题史代替过去的通史,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并且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更加凸显,是课程改革见之于每一所学校成功。

第二,评价体系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一试定终身,而是多管齐下,评价体系多样化,评价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学分制的引入,对教师来说,如何有效界定学生的等级,以何为依据,将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否则,如果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流于形式,那你的课堂教学将频频亮起红灯,成功与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第三,更加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我们课改的重中之重。在学习的目标上从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提学生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界定一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走访、调查、图书馆、网络等等都是非常有效地途径。


在黄山培训会上,来自海南三亚教研室的特级教师、傅元根主任向我们阐述了“一课一个中心”的理论,他特别推崇“芭芘娃娃”效应,会后我和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向他请教。他还给我寄来了他的新著《历史教育的碧海浪花》,是我受益匪浅》我冒昧的把“一课一个中心”称之为“芭芘娃娃”教学法。


一课一个中心是解决我们在课时紧、任务重这一现实问题的非常好的方法,要求我们选择课本里的中心问题加以解决的优化策略方式。新学期开始,我将在我校把这些理论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充实。也许是他出生在芜湖的缘故,并且又是校友,他的报告主要是贴近中学老师的教学实际,语言又很诙谐,大学里他曾参加演讲协会,语言具有穿透力,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得最精彩的的历史教研报告。他的报告的题目就具有吸引力回来后我对他的报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付诸到我的教学中去,在新教材里找到了很上手的感觉,新教材一层神秘的面纱慢慢地褪去,露出了历史本来真实的特质。新课程教学进行了不到两个月,我就感到特有魅力,这恐怕与这篇报告不无关系吧!


我想起来深圳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对新课程的感受:课改三年,筚路蓝缕。 因为课改,历史学科古老而厚重的学术魅力重新焕发;历史教师孜孜以求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但是,因为课改,人又费尽思量,百炼钢化做绕指柔。


必修一:政治史——最熟悉的陌生人


必修二:经济史——想说爱你不容易层出不穷的经济学知识
必修三:文化史——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构建怎样的课堂? 生动活泼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方式。


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夏辉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


二、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1.新课改半年的心路历程


大家都说,新课程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里有急流险滩。我们都知道河的对岸有美丽的风景,但是,这条路该怎么走呢?


历史新课程教学已经三个月了,和一位老师私下里聊天,他说,新课程让让他“折腾”了三个月了。我何尝不也是呢?想想以前,高一历史教学是如何的从容,没有那种紧张的感觉,课余的时候,还能打打球上上网下下棋,说不定还能应报社副刊之约来几篇散文,与文友们周末踏青,生活是如此恬淡而惬意。近日棋荒了许多,那过去随口拈来的字句不知何时,从自己大脑中悄无声息的离去,报社约稿之事是一拖再拖,以至于抓起笔来生疏许多,望着稿纸发呆,半日键盘也敲不出百字来。心里不免一丝惆怅,失意和彷徨?孤寂和忧伤?幸好,新课程让我找到了思想和人生追求的空间,身心找到了新的归属,思想便慢慢的有了起色。


搞了几节公开课,做了一场报告,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我感到了莫大的慰籍。自我感觉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好在全市同行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挑战,而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纵然其中有太多的艰难,混杂着感性与理智的矛盾,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诚如省教研室教研员徐贵亮老师上周在我校听过我的调研课时强调“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新课程就要“折腾”,而且还要“折腾”出新的花样来,在“折腾”中学生更喜欢历史课,那就让我们“折腾”吧!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使自己脱颖而出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是等到理论研究透了、大家合作准备充分了再干呢?还是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呢?显然,后者能使我们进步更快。所以,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及时把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把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把课改得失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细细琢磨,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进步。

 

 

2.我的新课改理念


苦涩中品味着甘甜,艰辛中享受着充实。我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地一路走来。教书本身就是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情。
——特级教师李惠军

新课程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传统做法显然不适应新课程课标精神。这里傅元根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如何做,而是给我们带来一种理念,我们不要抱怨,改革总会使某些人的利益受损,这里的利益也许不单单是指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傅老师特别指出:


教师缺少专业引领,应对之策在于多元互动,实现共享共进
新教材的有些内容是教师在其过去的学习和教学中很少接触或非常陌生的。


教师仅仅依靠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新教材专业知识的教学,就难免会出现“知识荒原”现象。


知识荒原,说的多么贴切!对每个人来说,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这种现象,因此我们要多读点书,多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对自己来说少走多少弯路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特别是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师生与生生互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再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发牢骚证明你没能力,最重要的是心动之后的行动,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标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学习工具;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加强;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纸笔考试成绩不再是学习成绩唯一标准做一名历史教师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一昧地埋怨、郁闷是懦弱的表现,改变现状的最好方式在我们自己手中。


教师若没有自信,学生哪来自信?
客观对待“危机”。危机=危险+机会。
方法总比问题多!


 几个上网学习的好去处


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
 广东历史教育博客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zxls.com
 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


3、授课方式的调整


课上老师能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作深层次的探究和创新,尽可能让学生经历教材内容的探究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1)留恋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特别是在应试效果的支撑下,许多教师不愿放弃。


(2)想跟形势转变观念。因为没有吃透科学探究的真谛,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已。真正意义的观念转变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探索和教学创新。


(3)转变观念要积极尝试新办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贯串全过程。善于否定自己用惯的方法和措施。


对教材的整合


教科书处理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此类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太深。


第二层次:根据课标要求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思想脉络,对教材处理是抓住核心,大胆取舍。


第三层次:依据课改精神整合教材。依托老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以自己的理解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

。要学生探究,教师首先要学会探究,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才会有不断探索的动力和反思创新的精神。
学生的快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
学生爱学历史
才是真正的收获!

 

 


三、历史新课程因为博客而美丽


1.博客——交流无极限


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共享的空间。“有一种美丽叫互动,说得真好,真妙!正是博客为我们创造了欣赏美、创造美、交流美的平台”(傅原根)在这个空间里面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在这个空间里进行着不竭的思维碰撞,在这个空间里有着不断进取的同盟者。
黄山培训归来后,我创立了“魅力新课程”博客(whlsjstm.blog.sohu.com )


跟帖是一种友情!互动是一种美丽!博客使我开阔,博客使我开心,博客使我深沉;友情和事业让我们在博客有缘相聚,海南的教研因博客而添翼!海南的教研夜空不再沉寂,网线牵系着的是海南教师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分享。


2.博客 ——新课程的升级版


博客成为教师们发表“叙事”和“反思”“案例”“设计”的园地。博客使教师有了更多创作和创造的冲动,学会将自己的语言讲述新课程中发生的故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疏理自己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思想的过程。博客是一个发布分享的平台。在每一个新课题面前,我已经习惯通过博客进行讨论,哪怕是瞬间的思想火花,也会即时记录下来,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给了广大老师提供了辽阔的沟通平台,用博客解决了许多问题,让教师们在互动中交流问题、宣泄情感,换来着叙事的热情、记录的热情、互动的热情、反思的热情、成长的热情的收获。更重要是教研室全体成员的积极的教研行动,积极的工作状态,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努力,开辟生命不息的芳草地。


3.博客——师生互动的平台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博客,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互动、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学生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而且,博客是开放的,学校内外的人都可以访问,这就让数量不限的学习者能够参与到群体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通过博客,学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校内,都可以群策群力地进行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兴趣与灵感,这样的历史课学生一定兴趣盎然


我们很清楚,现在的中学教育对学生是一个束缚。学生对历史课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给我的博客发帖子,与我探讨历史问题,对我的教学提出建议,古人云:“教学相长”。我感觉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与心的交流,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新课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必须有一个抓手,而博客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