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胡天宝:引案入史在罗马
胡天宝:让博客在新课程
温家宝:历史、国情、现
邢新宝:2008年我的学习
胡天宝:省级观摩课:祖
邢新宝:我的一节失败的
最新热门    
 
胡天宝:我是如何上省级公开课的

时间:2009-10-18 17:05:36  来源:胡天宝
 

 

      转载自芜湖一中胡天宝老师的历史博客

 

2007年脚步刚刚来到,来自全省180余位高一新课程一线教师齐聚美丽的滨江城市铜陵参加我省历史新课程观摩研讨会。我有幸受徐贵亮老师邀请,为与会的各位老师上一堂观摩课《祖国统一大业》并作交流发言,确实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磨练机会。

 

新课改是一个机遇,有机遇就有挑战,黄山培新归来后,在新课改中不甘于寂寞的教书人生的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品味这道丰盛的大餐时,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展现自我。新学期一开始,我就主动请缨,打电话给我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朱启胜老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新课改下公开课如何上,说实话,我心里没底。10月10日,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上了我市第一节历史新课程公开课《抗日战争》,我并没有想到,这节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肯定。不久接到朱启胜老师的电话,人教社余桂元教授和省教科所徐贵亮老师来我市调研,要我为他们上一堂调研课,老师希望我上《抗日战争》,而我却想尝试新的挑战,主动提出按正常教学进度上《祖国统一大业》。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完这节课的,两位专家会怎么评价这节课,他们喜欢这样的设计吗?认可这种探索的模式吗?一个个疑问在我的头脑里萦绕。但学生给我留言,你的课wonderful!学生喜欢这样的形式,这就够了。课后与专家交流,结果这节课也得到了教授和徐老师的首肯,心里非常开心。

 

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省级观摩公开课,参加的是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高中骨干教师,不乏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星,各地市学科带头人,在他们面前上课没有深厚的功底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吗?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为此,我重新拿起《课程标准》,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的主题非常明确: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下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也是学生熟知的内容,那么在旧的内容里如何出新意,是教学设计中特别关注的环节,也就是说,如何在“新颖”二字上做足文章是本课成败的关键。这节课的设计新颖之处在哪里呢?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如何处理这一知识点却是让我“颇费心机”。为此我把我的教学设想发不到我的博客里,与各位历史教师博友交流。《历史教学》编辑给我支招,认为要与本单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南京的沈为慧老师则提出了具体的上课思路。

 

而让我最感动的是四川老师对我的评课 :老师,认真学习了您的教案和课件,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和您一起交流:
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不难,学生容易理解,我个人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汪辜会谈”和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1、你的课件做的很精美,教案设计的很有创意,整体感很强,对教材的整合也比较好,相信学生也很容易掌握。


2.你对课本很熟悉,知识面也比较广,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补充了很多知识,结合了现实问题,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


3.教案中你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课后的2道拓展练习也比较有意思,我认为也很好。。。。。。。(省略号表示优点还好多)

 



我也有以下问题和你进行商榷:


1.课件的标题图片是不是换一张更有代表性的?(我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那图片不好,呵呵,就是感觉应该换一张)

 


2.新课引入:你用的是《七子之歌·澳门》引入新课,是不是唱歌完了再简单介绍其他6子的情况?


3.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有利因素准备工作应讲具体点,如基本法等,可能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4.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有利因素,在群众基础那一方面我认为不只是港澳同胞,大陆还还有13亿人等着它们回来呢。


5.《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意见征集表》政治方案中怎么有个外交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啊,是你故意这样设置的吗?
6.在讲台湾问题时候,我觉得可以讲下反分裂法。


7.我认为学习本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祖国统一对中 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呵呵。


总之,你的设计真的很好的啦,在对教材的整合上,以及你设计的学生活动都让我很受启发,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呵呵。很晚啦,要休息了,谢谢你的课件和教案哟,这可是我第一次像模像样的写一堂课的观后感,不是之处你要多包涵的哦。

老师,你的认真让我感动,我不知道你分析的是哪一个课件(因为我给你发了两个版本的课件,我上课用的是精编版)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1,课件的标题图片也是我绞尽脑汁考虑了很长时间,如香港回归图,大三巴,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图,最后还是选择了胡连会,也并不是十分的满意。

 

2,我是这样介绍的,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七子之歌》,到今天已经有几位儿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学生答:六位。)还有哪一位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学生答:台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还有存在那些障碍,前景如何?从而导入新课。

 

3,诚如你所说,香港澳门回归的因素还有很多,《基本法》没有提到,但谈到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等

 

4,群众基础主要强调港澳同胞与大陆人民同宗同祖,同为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5,《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意见征集表》是一个选项设计,同意或不同意可以选择,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军队、政党、外交都是中国内政,姑且称之为内政之统一吧。我是这样叙述的:“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目前面临诸多障碍,你们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理应为此贡献自己的智慧,请你提出自己的设想,以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以使台湾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6,确实讲到了《反国家分裂法》,而且还是提问学生的。

 

7.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这一堂课12月5日,在我校又进行了校高一教学检查课和市级公开课,课后大家进行了对这节课的评议,除给于了充分肯定外,也提出了建议,说明这节课还有许多改进之处。你真不愧为西华师大优秀毕业生,后生可畏,评课很到位,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相见恨晚啊!呵呵呵。

 

 

 

之后我又在历史课程网参加了聂幼犁教授的在线研讨。我向聂幼犁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

1.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

2.课标与教学实际的差异如何化解?

?新课程评价标准对新课程推动如何体现?

          --------安徽芜湖市一中胡天宝

这也是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的困惑,问题虽尖锐,但多少有代表性。

     聂老师回答: 当别人还在怨天尤人,而你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解决你提出的第2、3个问题的时候,你的第1个问题就会有答案啦!哈哈,乱世出英雄!

胡天宝:谢谢聂老师的指点,用实际行动去解决,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博雅(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老师):很多老师都不甘碌碌无为,试图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但切入点和方向上比较迷茫,这最需要专家指点引领.

 

聂幼犁:“东拜佛,西拜佛,不知哪里有佛陀。你找佛,他找佛,不如自己修成佛。”哈哈,俺刚从广东回来,广东有不少自己修成的佛啊!广东于2006年年底在湛江召开新课程观摩公开课研讨会,特别邀请聂幼犁教授担任参加,回来后又及时给予我新的指点。

 

真是在以上这些专家、老师的指点下,我认识到,与其按照常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他们自己的风采。正是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我一下来了灵感,把香港回归交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学生参与的环节:

 

导入新课:《七子之歌》,通过师生齐唱烘托,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师生齐唱而不是单纯的播放《七子之歌》视频,渲染课堂浓烈的气氛要好许多。

 

香港回归:这部分本来设计播放历史记录片《香港回归纪实》,但是时间约四分多钟,如果用,那么他就与学生参与活动有冲突,所以忍痛割爱舍弃不用。我把香港回归这一重点问题设计成整堂课的压轴。学生主持人贯穿整个回归的始终,借助学生的视线引导大家思路。让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进行谈判;学生扮演董建华发表就职演说;学生扮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多香港市民进行现场采访,无一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模式,结合当今中学生心里认知的特点,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

 

这些做法是基于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出发点的。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及价值观人生观体验。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新课程视教材为一种重要的而非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讨课程标准,因为它不但是教材编写、考试的主要依据,规定着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要点和应达到的程度,因此,解读课标理应是备课的首要环节,备课时要将课标所列学习要点细化,并领会其在识记、理解、应用能力层次上的要求。这样才能以审视的目光分析、理解教材,进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遣词造句上也花了一番心思,还专们请教了我市语文教研员,努力做的更完善。为此,我将本科内容设计成三个环节:

 

历史之源

统一之策

回归之路

再在每个环节里设计若干子目

 

 

      台湾问题的又来

历史之源      香港问题的由来

澳门问题的由来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的回归

回归之路       澳门的回归 

              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这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使本目内容条理非常清楚,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了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明确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在党、政府和广大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既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重难点如何突破,为此,我将台湾此目分作 “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隔绝”时期展示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原来准备找一张蒋介石在金门望大陆的照片,很遗憾没有找到,只好用现在这一章取代。“暖风”指1987-1995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头绪比较多,为了化繁就简,采用表格的形式,师生在课堂上以轻松的心态共同完成相关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逆流”主要指台独势力阻碍两岸和平统一,我精选了几幅图片,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势力两张图片放在一张幻灯片里;台独言论很多,重要的是掌握它的本质,故只挑选两句最有代表性的话,“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国家”、“一边一国”即可;再展示两岸人民的反台独斗争,尤其是胡锦涛的“四个绝不”主张,师生齐读以加深对大陆反台独的决心。“契机”则展示“胡连会”、“胡宋会”意识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但两岸局势依然十分复杂严峻,台湾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你们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你们要为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献计献策为两岸早日统一创造条件以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我设计了《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意见征集表》

方式

和平统一

 

武力统一

 

政治

保持现状

 

军队

 

法律

 

政党

 

外交

 

经济

维持现状

 

中央调控

 

文化

互相融合

 

思想统一

 

奇思妙想

 

 

 

将意见表填好后,发到我的博客:魅力新课程http://whlsjstm.blog.sohu.com

 

此项设计意图是将学生置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意见。

 

新课改在我省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公开课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听到几句赞许后便飘飘然起来,何况是当局者迷。期间也听了其他市老师的公开课,感觉收获颇丰,他们教学的思路给我以太多的启发。我在铜陵上的公开课追求的是一堂“原生态”的教学范式,1月9日上午还在学校上了四节课,回到家吃过中饭,匆匆打的赶到车站,驱车2个多小时赶到铜陵,已是下午四点,刚报道进入宾馆房间,手机铃响,是大学同学也来参加研讨会,看到会议议程上有我的公开课与我联系。我现在最想的不是见到他们,而是与明天上课的学生见一面,很遗憾在铜陵三中没有任何这一方面的安排,找到大学同学繁荣,她是三中政教主任,恰好明天也有她的示范课,经她联系也没有结果,只好作罢。晚上繁荣安排,与铜陵三中几位领导小聚。之后逛街,回到宾馆已是11点了。第二天清早起来不及吃早餐,便又去三中,繁荣电话告知我上课不是高一2班就是3班,我急忙跑去打听,原来在2班。因为公开课有活动内容,必须告知学生活动的程序和参与的方式,否则教学设计的“新颖”之处很难体现,花了五分钟,和学生大致交流了一下,发给学生几份材料,便离开了教室。而这时离我上课只有不到半个小时了。因为我的公开课排在第一场,所以时间很紧,学生根本来不及准备,还有一个小插曲,扮演董建华的同学都没上台,而由主持的学生代替。这堂课还有很多的遗憾之处,在分组讨论基础上的大会交流发言里,我能揣摩出对我们所上公开课的一些商榷之处正是我们暴露出来的软肋,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化解的。这堂课现在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很庆幸有机会经历这样一次历练,让我看到了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这并不值得我们过于看重,以致背着包袱前行,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只要我们借助集体智慧的力量,我们就会与新课改结伴同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