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正说宋
我为什么强烈反对反对北
2006年:北京历史高考模
06年北京西城区高三历史
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高三
2006年高考试题北京卷文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中历
北京二中高三历史统一调
北京海淀区高三历史期末
北京石景山区高三历史期
最新热门    
 
记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

时间:2009-10-18 17:15:21  来源:久文
 

他的付出使我们感动
 
——记特级历史教师李明赞


    “新教师工作五六年之后,初为人师时的忐忑不安已经没有了。随着对教材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会慢慢形成。与此同时,在接触到各种各样学生时,对现在学生普遍状况的认识、不同性格学生的区别、师生间所发生的形形色色问题的解决,肯定能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如果自己对老教师的成功经验还能有所借鉴,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工作起来不说是得心应手,起码也可说是少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此时,是停留在现有层次上,轻松安稳地过一辈子?还是找寻一条能够更上一个层次的路,使自己有个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对年轻的教师来讲,是人生前进路上的一道坎。”

  这是在拜访我校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时,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告诫,也是他自己的一番经验之谈。

  李明赞老师是文革期间的初中毕业生,1969年响应号召去了东北建设兵团,1978年才回北京。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29中工作。

  29中是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大学和这所附属中学。培养文职人才的中国大学,比之在其后建立的培养武职人才的黄埔军校,要早11年,所以在民国早期有“先有中大,后有黄埔”的说法。据说在四中早期的教师当中,就有中大的毕业生。

  由于李明赞工作勤奋,很快就成为这所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背景学校的教学骨干,然而对于自己今后该如何发展,他却并不明确,以致心有所惑,遇到了上面提到的那个“人生路上的一道坎”。

  将近十年兵团战士的经历,李明赞对生活抱着十分理性的态度。在接受了四年师范专业教育又当了几年教师之后,轻松自在地“混”下去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只不过他不是“混”日子的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话他是不信了,但“人生应该有所作为”却是内心深处从没有改变过的人生理念。尤其是在经过这么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他觉得自己喜欢历史这个专业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更愿意在这个位置上能“有所作为”。

  1991年北京市教育局组织高级教师教学研讨班,李明赞为该班所授的课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些在历史教学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专门为他作了点评,使他获益匪浅,提高很快,

  1992年李明赞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破格提拔(40岁以下)的高级教师。一向很赏识他的四中历史教研组的王树森老师,在这时向他表示了邀请他来四中教学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1993年李明赞老师调到我校历史教研组任教。

 

 

  到四中后,李明赞马上感觉到与29中的不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之高让他钦佩;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课堂上能够注意听讲让他觉得轻松,但学生们就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却是水平很高,刚开始时还真不适应,有点招架不住,甚至“遭遇尴尬”。“能到四中来,是机遇也是挑战。四中的环境和学生迫使我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行。”

  李明赞的这种进取精神,在四中这个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几年后,他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历史特级教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李明赞对于如何做好一名历史教师,有着很深的感触。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他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

  建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因为历史真相这一客观实在,人们只能逐步接近却永远无法获知。人类发展进程的错综复杂性,使得所有的历史纪录,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可能是完整无缺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透过已存历史陈迹和文本的分析,对历史记载中的缺失,提供合乎逻辑,合乎人们理性需求的解释。

    首先,他谈到了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历史教师与历史学家之间的不同之处。“历史研究要求历史学家在对史料尽可能全面占有的基础上,依据个人的能力、经历,以及个人的知识背景,甚至主观想象,来构与再现。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就会有历史学家对既往历史提出新的解释。因此,历史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问,它永远都不会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之内,于是,‘建一家之言’就成为历史学家的追求。而历史教师则不然,为体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用性,历史教师必须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当遵守他所生活的社会模式,使用能够体现民族或国家意志的,由权威认定的教材,并通过这样的教材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为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历史教师还要涉猎广泛,‘博采众家之长’,这就对历史教师的个人能力、经历,知识背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他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教师要有足够多的知识,但不是简单地把这些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归纳、对比,给予学生在阅读历史资料时,以方法性指导。就现在的趋势而言,不仅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对史料的获取,越来越趋于快速和大容量,就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方式也同样向这方面变化。但是,其内容庞杂并且缺乏条理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了。但指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认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方法,对各种历史信息进行加工,以确定历史史实和历史规律。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老师所具有的知识是否够用的考验。”

 

 

  除此之外,李明赞还提到语言运用的艺术性问题。“教学过程要通过语言表述来完成,现在学生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挑剔的。有些老师在课上妙语连珠,表现十分花哨,还常常抖个包袱以吸引学生,但内容肤浅,没有历史味,这不足取。历史教师要以历史的真实感动学生;以历史的哲理启迪学生。历史自有的情趣、幽默,需要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去体会、品味,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对历史老师的要求确实是很高的。”

  王树森老师退休后,李明赞接任了历史教研组组长的工作,继承了王老师的一贯学风。他领导的历史教研组在教科研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被称为:学者型的教师,学术化的教研组。组里的各位老师都有着十分深厚的专业功底,科研课题由李明赞牵头负责,全组参与。备课则是各有分工,一人做课,全组受益。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或以激情感染学生,或以风趣吸引学生,都很受学生欢迎。李明赞讲课则一如他平日为人,于平静述说中透出睿智与哲理,十分大气。

  对当前的历史教学,李明赞的一些观点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他认为:有些历史教师说,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更改,创新不能违背历史真实。这是对创新教学的形式主义理解。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创造新的史实,而是“创造”对过往史实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说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对教学民主这一问题他的看法是: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强加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发展,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一些可能是错误的观点,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是可以的。但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的历史性认识,思维训练只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观点不能采取所谓“顺其自流”的放任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教师的态度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明确。当然,方式方法上要循循善诱,不强加于人。

  针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他提出:掌握知识的方法,一是记忆,二是运用。现在不应一谈记忆就“色变”,仿佛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就是应试教育,就是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其实,记忆作为历史学科一项基础能力,不应当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记忆史实过程本身,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检验和考查,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明赞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受到大家的赞赏。他是西城区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西城区历史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担任过北京市历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委和2005年北京历史特级教师评委工作。主持市级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教学”。

  从上世纪90年代,他连续多年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撰写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星球地图出版社合编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地图册》编辑组成员。目前,正在参加北京市21世纪历史学科教科书和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新教科书“活动课”的编写工作。

  在繁重的一线教学工作之余,还要兼任如此之多的教学研任务,是因为李明赞意识到一名教师的成长,只有经历了从单纯教学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与李明赞面对面的交谈,我们不能不感到教师这个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之高,问及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他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回答。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这无私的付出让我们感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