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09-10-18 17:15:43  来源:谢国平
 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峪中学  谢国平

内容提要:学科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习策略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界所重视。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证明,分析法是适合高中历史教与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和采用分析法的效果三个问题的探讨,揭示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魅力。

    主题词:  历史学法指导   分析法    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与正确。学法指导已经被逐渐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探究学生如何从“学会”发展为“会学”,历史教学研究也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不矢为学习高中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学会分析法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析什么

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分析什么”,把握好历史问题的切入点。由于受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决定,历史教学总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如果不深入分析,只流露于表面的解释和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就会背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导致学生对历史问题处于感性的、浅层次的认识状态,思维能力也只能处于低层次。分析历史问题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有物质基础和依托。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结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这节内容的教学,应该紧扣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系、严重动摇和彻底瓦解这一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维也纳会议上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成立维系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早期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的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19世纪上半期欧洲政治形势的深层次认识,又能启发学生循着这一线索展开思维联想。

2、  分析历史显性知识。

历史显性知识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直接感知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原因、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分析显性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围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加以系统分析。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中,首先从课题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设计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全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应该侧重于蒸汽机在纺织部门中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机器在各行各业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  分析历史隐性知识。

历史隐性知识隐藏在显性知识后面,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或对显性问题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只有通过显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分析隐性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分析隐性问题一般集中体现在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从这个角度讲,分析隐性知识就是进行历史理论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升华。因此,揭示隐性知识和分析隐性问题,本身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过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同时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阶级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所提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广大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诸如分析相似或相近历史问题之间的差异,分析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总之,我们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对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因时因势地加以深入分析,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升华。

 

 

    二、怎样分析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具体方法却是件伤脑子的事。选用正确的分析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首尾呼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讲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往往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中已经蕴含着革命胜利后或改革成功后的意义,即以首呼尾、首尾相连。如1640年以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不言而语,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2、史料介入法。“论从史出”,史学观点史前人对历史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有些历史观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引入历史材料帮助说明,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去证明历史观点。如世界现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要以加尔文教为旗帜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联系加尔文教的教义,另一方面应该引用恩格斯的话:“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这样,学生会通过对史料的认知而明白加尔文教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思想武器作用。

3、纵横联系法。以某一历史事或历史现象为原点,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对其前后的问题加以分析,或把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成阶段加以分析,这是纵向联系分析法。纵向联系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对某一历史事件参照下的时间相近而空间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分析则为横向联分析法。横向对比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将某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就是纵横联系分析法。纵横联系分析法,不但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而且还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纵横联系分析法一般适用于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的教学中。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应该把握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殖民争霸斗争——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线索展开纵向分析。同时,还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日本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地位和影响等。

4、层次(结构)分析法。不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都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层次分析法是循着历史层次结构展开的。进行层次分析,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1789年7月至1793年6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爆发到走向高潮,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是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完成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晰地认识革命过程的层次结构,围绕三次武装起义展开层次分析:1789年7月1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地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8月,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底6月初,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命进入高潮。又如评价拿破仑,按阶段可以将他放在督政府统治时期、执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帝国时期。就第一帝国时期又可以从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拿破仑的褒贬抑扬富有整体感和全局感,从而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过。

 

 

    三、采用分析法的效果

为了探索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的作用,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计划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们的确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分析法效果明显。

1、提高了分析主观性试题的能力。

根据1999年的两次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考试(实验班与对比班一律用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的试题)成绩的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主观性试题平均分显著高于对比班,经数理统计处理,两个班的主观性试题成绩达到显著性差异,即(P<0.05)。

附表:1999年高三年级两次高考历史模拟考试主观性试题成绩比较表

 

第一次考试成绩(主观题)

第二次考试成绩(主观题)

实验班

65.35

70.4

对比班

51.2

57

差异检验P

P<0.05

P<0.05

 

2、 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一节教学中,我在两个班中提出同样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形势导致《资政新篇》未能实行?实行《资政新篇》能否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如果在太平天国内部推行资本主义方案,能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个班的同学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分析、解答。结果证明,实验班的同学对问题解答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明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进步。在“文艺复兴”教学中,我问道: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一场学生之间的辩论,一方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另一方认为是一场政治运动。双方振振有辞,辩得难解难分。这充分地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

学生总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思维方法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采用分析法进行教学。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中有一段材料:“十六世纪末,英国一首民歌这样描述一家制尼工厂:机间宽又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计百人。…..附近又一室,二百小姑娘……姑娘多灵巧,织毛太辛勤……又有一大厅,五十修剪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我针对这一段材料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根据以上材料能否断定英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在分析学生分析的结果时,实验班与对比班对第一个问题大都能作出否定性的回答。但是,在分析第二问时两个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实验班的同学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答题的要求,能够从材料中挖掘出观点性的结论。

分析事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应该坚持以分析为主的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然后再教给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为打开学生思维宝库提供钥匙。教学实践证明,分析法在历史课教学中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性和关键性。如何让分析法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当代课堂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月桥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1997年8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谢国平  《分析法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

3、谢国平《历史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初探》《北京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