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杜丽娴:奇葩争秀 各领
汕头市06年普通高考历史
湛江市2006年普通高考历
海南省07届普通高中会考
汕头普通高校招生历史模
广州普通高中高三历史综
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
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历
(岳版)普通高中新课程
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
最新热门    
 
顺德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时间:2009-10-18 17:17:44  来源:顺德普通…
 

顺德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顺德区高中历史课改指导小组
执笔:顺德一中:李长福、罗士祷
李兆基中学:陈惠斌  顺德区教研室:梁仁华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半年以来,我区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及顺德区教研室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的精神,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积极从事历史教学,为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新路子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与此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目前高一历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有些学校历史课程的开设存在盲目与混乱现象,其教学实践与课改精神不一致;二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新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要求把握不住;三是许多教师对体例新、容量多、跨度大、要求高的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驾驭不住,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四是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非常困难;五是许多教师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陈旧,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严重。认真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是持续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保障。根据课改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对我区高中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 科学合理地设置历史课程,这是历史课程改革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现在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是按照专题单元的形式编写的,每个专题单元里的每一课,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历史小专题,这样编排的优点是问题集中,便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但是,每个专题单元的内容,若干个历史小专题,它们之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而且,专题教学具有跨度大、难度高、学术性强的特点,因而,课改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论证,认为历史必修模块应该在每个学期分学段,每星期开4节才比较合理,因为,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去解决专题教学的问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在我区,不分学段,一学期每周开2节的学校还有不少。尽管各校的情况不一,教学条件、资源有差别,但是,各学校都应该积极面对课改的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去适应课改。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对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存在着开好必修课,应付选修课的心态,对选修课的开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这种情况不改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三年以后的高考,影响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就历史学科来说,选修课在高一第二个学期就应该着手开设,条件不是很充分的学校,可以先开一个选修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如果选修课不在高一阶段与必修课交叉开设,都拥挤到高二,到时候就会很混乱、很被动。


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我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1、在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历史必修的三本书(政治、经济、思想的三个模块)要订齐,因为许多历史问题是要将政治、经济、思想综合起来思考的;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确定选修的课本要订齐。2、历史必修模块可以先讲经济、后讲政治、思想,这样更符合历史的认知规律。3、在历史的选修模块中,宜在“改革”、“民主思想”、“战争与和平”、“人物评说”4个模块中引导学生先选择3个,有条件的再考虑其它的模块。
二、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学术修养,这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娓娓导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则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三、研究学生,采取措施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缺少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新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四、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我区使用的是岳麓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观点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与其他版本不同,岳麓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但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代经济的演变,由中国再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而岳麓版教材在充分研究了内容标准的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新设计,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把近代中国经济的演变放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加以探讨,将课标内容标准中的五、二、四三部分内容糅合在一起;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把内容标准中的六、七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专题;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其实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体制的探索,从世界回到了中国;第五单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建设应该放在这样的世界大格局中来思考和决策。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岳麓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缺乏对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罗马法兴盛的原因,也无法理解罗马法的基本特点;不了解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等。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必修二中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3、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尽管岳麓版教材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一样,它也存在难度大,容量大,有些地方文字表述生硬的现象。对于这些新教材,目前,在课改的实验区,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我们建议:

 

 


第一、要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以必修一第1课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发展情况,因不是内容标准的基本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不必重点展开,可由老师以概括性的语言简单说明,为阐述分封制和宗法制作好铺垫:早在夏朝时期出现了公共政治权力,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度和神化王权的作法加强商王对地方的政治控制,到西周时期通过更加健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二、重点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基本内容。师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图文信息,概括、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影响,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在此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判断。

1、从商朝的方国联盟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怎样的趋势?

2、如何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大老婆所生的儿子吗?能否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影视剧有关情节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残留?

3、能否举些例子,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影响?

4、商朝以神化王权来维护统治,西周则以完美制度的设计来开疆拓土、巩固统治,对些你有何感想与体会?

 


五、研究教法、学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这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


1、更新教学观,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如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等等。


3)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恶魔?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等等。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4)材料学习法。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运用材料学习法,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

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活动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5)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关于历史实物与历史图画、表格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人们对此有新的认识。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现象的各种表现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6)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显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广大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目前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接受式学习方式仍有其重要意义,不可一概否定。


六、依据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分认定,必须按照历史课程标准有关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


依据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或探究活动、成果四部分组成,占模块学分的60%。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考试成绩占模块学分的40%。(也可以40:60或50:50)考试类型包括闭卷方式和开放式考试。

 

 


1、闭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目的是检查学生历史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标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具体说来,应该考虑的方面有:


第一,结合相关内容,在试题中渗透一定的情感因素。如:做人价值的思考,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心理活动的机会,努力实现寓教于考之中。


第二,设计一些既考查客观史实又反映学生主观感受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使高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思辩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得到一定的体现。


第三,注意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历史考试具有促进学生渐进发展到高层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


第四,注重图、表考题的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使学生在“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等方面提高历史技能。


关于主观型历史试题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造成评价的不公平。事实上,我们只要将主观型试题作出一定的层次区分,(例如论点是否正确清晰,论据是否充分,史实与观点是否统一),便可以相对公平地进行评价。


2、开放式考试。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历史论文、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历史剧编写、学习档案袋等)。一般在模块学习之初就应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这种考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侧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