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香港与大陆(人教版)初
历史新教材(岳麓第一版
谈谈初中历史教材(川教
浅析初中历史(华东师大
《历史教学(高校版)》
《历史教学(中学版)》
《历史教学(中学版)》
《历史教学(中学版)》
香港与大陆(人教版)初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人民
最新热门    
 
(岳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存在问题浅见

时间:2009-10-18 17:25:16  来源:罗士祷
 

(岳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存在问题浅见作者:罗士祷
--  发布时间:2005-1-13 10:13:15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自今年秋季开始在广东、海南、宁夏、山东组织试验以来,中学历史教师是少人欢喜多人愁。喜的是课改确实给了我们教师大显身手的机遇和挑战;愁的是广大教师面对新课程,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从,总之,教师心态百出。那么,为什么教师心态百出?而且愁多喜少呢?当然教师本身有原因,但新课程也存在许多问题,可说是瑕瑜互见。本文就旨在存在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向同仁、专家求教。
1、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编写过于简化,历史概念或历史结论的提出微言大义,这就造成只见骨头,不见血肉。
即教材没有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来龙去脉作出必要的概括性说明,没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作出明确的解释。表面上看书越编越薄,知识越写越精炼,起到了减负作用,但实际上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深了学生学、老师教的难度,让师生感到困惑。主要原因: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刚刚从初中升上来的稚气未脱的高中生,而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不少学生在初中根本就没有学过历史,历史知识的储备相当空乏。所以缺乏因果联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把握该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根源和本质。同时,微言大义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晦涩难懂,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成了无源之水,似乎天外来物。所以也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达到理性的思维。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图书资料不齐全,硬件设施还不够优越,虽有教参,但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要发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材料补充内容,这是十分困难。诚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此广博的内容要在每周两课时总计不到40个课时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如14课《鸦片战争》,教材中只有“虎门销烟”目来回答战争爆发原因,常人都可看出:“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或直接原因,至于战争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教材没作任何说明;21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革命首先爆发在落后的俄国?教材只是就“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作了非常简单叙述;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何谓方国联盟?教材回答是模糊的。9课《渐进的制度创新》第二目“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仅是概述了过程,什么是责任内阁制?学生学完以后仍是一知半解;18课《五四爱国运动》,第三目“五四精神”说“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但通篇课文都找不到民主和科学的有关史实。等等不一一列举,但这些问题给师生的教与学所造成的困惑,这是不言而喻。
2、专题为单元的课程结构,时空跨度太大,知识容量过多,目与目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造成课程内容较散,有点支离破碎。
   新课程包括6大学习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庞大的专题,而庞大的专题中又含若干子专题。我们正在学习的《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就涵盖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其中包括7个单元33课,古今中外,相互交错。由于是以专题为单元的课程结构,注重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每课内容时空跨度,小则几十年,中则几百年,多则几千年。如此悠久的历史,自然课程内容就广博深厚,但是根据中学历史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新课程标准就与中学课程编排的实际情况相矛盾。这样,教材就不能不对历史知识进行压缩,即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概括性地突出来作为子目标题。虽然许多标题很鲜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是造成一课中目与目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这就让学生学习时产生困惑:感觉课程内容较散,历史支离破碎。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握教材,不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的发展演变和本质意义,不利于学生对政治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自然也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一定困难。如: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讲述了从汉到宋跨度1千多年的政治史,第一目是“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第二目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很明显,两个事件发生的时代、空间、结果和影响相差甚远;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跨度也是1千多年,两个子目“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城邦”,反映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但克里特和迈锡尼也是城市,可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城邦文明?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课中三个子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十二块铜牌上的法律”、“查士丁尼法典”分别介绍了罗马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和两部法律文件的具体内容,但至于法典与罗马政治体制的联系,课文没有作出任何分析和说明。等等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所以,不仅是学生感觉难学,就是老师也是深感难教。
3、设置的探究问题、探究课过深、过难、过多,学生无法完成,有点不切中学教育教学实际。
   新课程体现探究性,反映了新时期课改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了解或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其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是须知:高一学生除学习历史外,还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总计12个学科的学习任务。显然,现在高一学生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学习压力也非常大。所以,面对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现状,尤其历史学科在学生眼中又不十分重要的情况下,历史新课程设置太多、太深、太难的探究问题和探究课,无疑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实在太高、太难,即便是老师也无法完成,又何况是学生呢。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不求结果,只重过程与方法,但是分配到历史学科的学习时间又有多少呢?每周2课时的法定时间,也仅勉强能完成教学任务,法外时间12个学科去分,能分多少,那就由想可知。而岳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就综合探究课就有6课,历史探究问题几乎每课课后都有,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难度也超出学生实际。如:8课“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19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20课“探讨巴黎公社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28课“围绕‘海选’产生的调查与评论”等等无不让师生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4、课中有些子目标题的设置不严谨,造成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产生困惑。
如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一目,其实讲的是魏玛共和国披着共和外衣行专制主义之实,但接着就讲述了法西斯专制的建立,那么,法西斯专制是不是也是披着共和的外衣呢?

 16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目,概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最后导致《辛丑条约》的签定。显然,内容概述与标题设置在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上不符;20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叙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国的探寻及最后的破裂,其实本目是要阐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背景,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共产主义的探索是否也属于“探寻公正的理想国”内容呢?22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最后一目“土地革命”,是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政权所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目设置在这里,总觉得有点和前面内容不太连贯,相反,如编在24课《巩固新生政权》这课中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把握。26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基层民主选举”这目,应该来说也属于“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中主要内容,另立标题,显然是不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正确认识。总之,很多这样的问题确实让我们在教与学中感到困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