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05年初中毕业考试试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初中三年级历史科期中达
初中二年级历史科学段达
初中一年级历史科学段达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最新热门    
 
浅析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教科书的“导言”

时间:2009-10-18 17:21:21  来源:王建辉
 

浅析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教科书的“导言”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作者:王建辉   更新时间:2006-8-14

 

“导言”是用通俗、简练、明晰的语言,对一单元一章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提炼、概括,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大版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八年级·上、下册)对传统教材的导言作了很大的改进,为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受到广大实验区师生的欢迎。下面就新教材的导言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传统教材“导言”的设计特点及存在问题


  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课”为单元,在正文开始处设计了一段导言,将本课的知识重点进行提炼和概括。文字少者六七十字(如老第三册第25课的导言,只有73个汉字),多者近二百个汉字(第三册第13课的导言:有149个汉字),并且用楷体字、小字号排印,都用粗线框圈住,与课文正文形成了鲜明对照。阅读后,有助于了解本课的知识脉络,便于学习。


  但是笔者对传统教材的使用和研究已多年,发现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虽然简练、明晰,却增加了课文的篇幅容量,使内容过于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一课的导言后,学生知道了北伐战争时间是在1926

 年,但在指导学习正文时,学生却对第一段材料一眼扫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阅读。结果在进行检测时,许多学生却答不上来。还有的导言中涉及到人物、地点、事件、战争等,笔者都曾遇到过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对于某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过早地在导言提示中出现,有时反而会妨碍正文的学习。


  2.导言内容用粗线框圈住,结构单一,颜色单调


  历史叙述的是人类社会的昨天,而现实中的学生多数无法直接接触过去,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只能凭借文字叙述探究和想象当时的历史事实。因此,粗线框的使用,文字的单一,背景的单调,在视觉上容易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的小历史观和用小历史观去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狭隘思想,使学生在“过去”和“今天”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究真实历史。


  3.从导言内容看,编者多数是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思考问题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导言提示中写道,清朝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的?军机处是怎样的机构?清朝统治阶级制造文字狱,严酷到何等地步?满洲贵族是怎样逐渐腐败的?一连四个问题确实概括出了本课的知识线索,虽然有导入课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课文的作用,但是却有“老师问,学生答”的强迫之感,使学生在被动中学习。


二、新教材(华东师大版)导言的设计特点及作用


  而华东师大版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八年级·上、下册)却改变了这一弊端,教材编写者对导言内容和结构设计都作了创新。


  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以“课”为基本单位,若干“课”组成一个“单元”,导言提示内容设计在每个单元的开始处,统领全局,有容纳百川之感。


  1.从文字数量看,多者二百多个汉字(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言,共有245个汉字),少者七八十个汉字(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言共有87个汉字)。


  2.从字体看,各单元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字体,用黑体或宋体等排版印刷,而字号比正文字号小,既不超越正文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导言材料的功能。


  3.从导言内容看,改变了传统教材导言提示中繁琐的提问式语言,而以简练、通俗的叙述语言对知识网络进行概括提炼,使学生能够寻踪觅迹,展开对知识的探究学习。这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
  4.从导言结构看,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单一、框圈结构,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开放发散的思维、探究历史的兴趣、视听感知的共鸣等角度出发,编者设计了匠心独具的编排结构。其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标头:用细线框圈住、红色隶书印刷的部分。
  标题:紧靠在标头的后面,用粗宋体印刷的部分。
  导言部分:一般设计在标题的下方或左方。其中“导言”二字采用大写形式,用黑体印刷,与导言内容空出一字的距离,醒目明了,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能够引导读者积极阅读导言内容。
  彩图背景:对文字有衬托的作用。新教材除在正文中编排了大量的色彩鲜明、极具观赏价值的彩色插图外,在导言页面中,编者也精心选用一幅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娱乐、民族关系、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衬托文字材料。


  首先,这些清晰、逼真、传神的彩图与文字交相辉映,布局严整,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完整的页面整体(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导言页面中:《秦始皇兵马俑》图与文字材料的搭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这与课标规定的“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相符合)。


  其次,彩图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本单元的内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单元页面中: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插图),学生一见此图片,迫切想知道:它是怎样制造的?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从而为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体现了新课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


  我体会到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单元导言有如下作用。
  1. 阐明历史分期的更替


  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极受学生欢迎,但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初中生对历史分期的更替往往不易理解。导言提示中穿插交待了历史分期的性质界定,使学生一目了然,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导言中,对两个时代作了界定:“天下为公时代(即炎、黄、尧、舜、禹时期,没有产生国家)和“天下为家”时代(即从夏朝开始产生了国家,进入了国家时代),使学生还没有探究正文便在脑海中形成了两个时代的时、空概念,为探究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2.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导言提示一方面对上一单元的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另一方面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提纲挈领的提示,目的在于使知识点前后衔接起来,过渡自然,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导言中,“历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不断成熟的特征”这句话是对刚刚探究结束的各朝各代的历史知识的一个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艺术等语言的使用,又为实施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作了开场白,从而导入了新课。


  3. 揭示单元知识结构
  导言提示揭示了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和知识重点,为学生实施探究活动作好了准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导言中写道:“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并立,内地经济的重心由北往南转移,经五代十国、北宋,至南宋终告完成;代之而起的元朝,虽在统治方式上比较落后,却是古代中国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从而揭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即主要内容(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府的并立、元朝的统一)、基本线索(战争、和平、统一)和知识重点(经济重心的南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4. 提出重点,指明探究方向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导言中提到:“明清两朝都奉行君主专制的独断统治;清中央政府抵御外来侵略,对台湾和蒙、疆、藏等地区的加强,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帝国传统的自大心理,闭关自守的经济

 政策,促使其在世界形势即将大变的关键时期,失去与西方主动交流竞争的历史机遇,帝国逐渐由辉煌走向沉沦,落后挨打就在后头。”即点明了本单元的重点:一个方法(明清君主专制的独断统治)、几项制度(清政府对边疆各族加强管理: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改土归流等)、一项政策(闭关锁国)。


  5.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导言”图文并茂,结构新颖。编者对“导言”的这种宏观概括和结构设计,恰如其分地将单个的、散乱的、众多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使它们成为有联系的知识链,从而将单元知识链编织成一张张互有联系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从“站得高、看得远”的大历史观角度去学习历史,探寻历史,有助于留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历史根源的火花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在探究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起源和远古人的生活,于是我在导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组:


  ● 这一幅彩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猜测:盘子、碗、碟子……
  ● 上面有什么?
  生答:符号、图案、线条、鱼、鸟……
  ● 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打鱼、吃鱼、养鱼、用符号记数、人是由鱼变成的……
  ● 人可能是由鱼进化而来的吗?
  学生大笑,却无人能回答(为学生留置了“人起源于什么”的悬念)。
  ● 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呢?
  生猜测:猴子、鲸鱼、鱼……(

 学生的猜测多种多样,调动了他们探究明白“人起源于什么”的兴趣和热情)。
  ●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
  ●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一个个简单明了、互为联系的小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尤其对第一个、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由此师生开始了本单元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新教材“导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笔者的建议
  在山东高密市实施新教材的两年中,学校之间、实验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学习、交流经常进行。笔者发现很多师生认为导言内容无关紧要,不注重学习。老师一上课堂,就说我们要学习哪一单元、哪一课,探究什么内容,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某些同学认为重要知识点都在正文中,只有多看正文,才能记住历史知识点。笔者曾调查过五个学校的300名师生:认真阅读、学习导言的只有30人,约占15%;而不学习导言内容的,却有170名同学,约占总人数的85%。事实证明:学习导言的同学,比不学习导言的同学对知识点记忆准确、持久,知识前后联系准确,动脑、动口、探究、表达能力更强。
  鉴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师生在历史探究中,要重视对导言的学习和使用,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单元与单元、章与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坚持做到:不学习导言内容,就不进行章节的学习。
  笔者建议:在新教材中,导言提示设计在页面的正面,而反面为空白页,不知编者是出于什么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空白页。一方面可以在本页设计上重点体现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插图;另一方面,也可以附上该插图的说明材料,以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如: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导言,在其反面空白页上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用“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团民”插图做页面背景,在视觉上增强学生对列强侵略中国和野蛮屠杀的痛恨,激起他们对这段惨痛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调动他们的情感,为开始探究作好准备。
  其次,在空白页面上附上文字说明:八国联军入京后大肆烧杀,“城中火起,一夕数惊”,“王公土民,四出逃窜”。联军竟特许士兵公开抢掠三天,“逢人就杀,见物就拿”。日军抢走户部库银300万两,并烧毁库房消灭罪证。明代《永乐大典》和各种稀世善本损失4万余册,其余被掠的奇珍异宝、文物古器不计其数。实际上,侵略军的抢劫直到撤退之日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极盛时人口近400万的北京城被洗劫一空,成了一个悲惨世界:“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
  这种设计方法,笔者认为:既充分利用了纸张,又在探究活动之始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单元导言”是华东师大版新编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施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广大读者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导言材料的使用,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刘旭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