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05年初中毕业考试试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初中三年级历史科期中达
初中二年级历史科学段达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初中毕业历史考点总复习
最新热门    
 
初中一年级历史科学段达标检测

时间:2009-10-18 17:56:30  来源:佚名
 

初中一年级历史科学段达标检测

时间:80分钟 内容:1—11课 满分:100分

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两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许多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现各自的亮丽风采吧!
说明:①同学们,这是一份超量的试卷,请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本试卷满分100分,总分120分,根据难易度可选答或超量做答。考试时间为80分钟。②本试卷为开卷考试,答卷时可翻阅教材,或其他资料,但必须独立完成,不得传递资料或讨论,否则以作弊论处。

一、选一选,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第21—25题为选答题,多选加分)(
每小题2分,共40分。超量分10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
A、云南省 B、陕西省 C、河南省 D、河北省
2、1987年北京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
下列早期人类中,先后在此遗址生活过的远古人类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3) 蓝田人 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生活在海里的海蚶壳。它说明:
A、当时北京离海很近 B、海蚶能在内河生存
C、山顶洞人已能走到海边 D、地壳变动,海陆沉降
4、如果你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在浙江省余姚市),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
是:
A、用耒耜耕地 B、种植水稻C、用陶器装粮食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过着定居的生活 B、种植水稻粟C、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D、饲养猪、水牛
6、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游,就近你还能: A、参观北京人遗址 B、参观半坡遗址C、参观河姆渡遗址 D、参观大汶口遗址7、下列关于华夏族祖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尧 ②舜 ③禹 ④黄帝 ⑤炎帝 ⑥蚩尤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 D、④⑤
8、“人文初祖”指的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嫘祖
9、相传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选举制
10、中华大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1、夏朝的统治中心,相当于当今中国的:
A、山西东部 B、山西南部 C、河南西部 D、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12、某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投入监狱,是在下列哪个首领统治时期: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3、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开始是在:
A、汤时 B、启时 C、禹时 D、纣王时
1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奴隶制
15、如果你是生活在西周时期的诸侯,你应对周王尽哪些义务?
①派兵作战 ②服从命令 ③交纳贡品 ④交纳租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①合金铜爵 ②司母戊鼎 ③四羊方尊 ④编钟
A、①(2)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齐桓公即位后,任用谁为相,在齐国进行改革?
A、商鞅 B、李悝 C、管仲 D、吴起
18、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A、远交近交 B、训练军队 C、发展生产 D、改革内政
19、战国七雄中,最北面的国家是:
A、赵 B、燕 C、齐 D、楚
20、下列内容不属于战国时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承让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 D、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1、假设你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一位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当兵建立军功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去经商发财而获得政府奖赏 D、大力开垦荒地而获得政府奖赏
2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小篆 B、甲骨文 C、金文 D、陶器上的符号
2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剩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金文
24对一个生活在秦朝的人来说,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A、去甘肃修长城 B、将三分之二的收获上缴政府
C、到太学学习儒家经典 D、若犯罪,家族和邻里都受牵连
25陈胜、吴广发起的秦末农民战争的地点是在:
A、陈 B、巨鹿 C、大泽乡 D、咸阳

 
二、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你一定行(20分)
26、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___ ___”,春秋战国盛行的“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7、春秋时最早称霸的诸侯王是_____,战国时变法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国的_______
28、若有时光穿梭车助你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你会发现:当时秦朝疆域广大,东至_____,西到_____,北至_____一带,南达____。你来到当时的首都____,在这里,负责全国最高军事行政的____(官名)接见了你。并带你参观了当时在北方最宏大的国防工程_____
29、“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是____。“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于《____》。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____家思想。
30、填写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三、辩一辩,巧引连线
31、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8分)
①退避三舍 A、桂陵之战 a. 赵括
②围魏救赵 B、长平之战 b. 晋文公
③纸上谈兵 C、城濮之战 c. 勾践
④卧薪尝胆 D、吴越争 霸 d. 孙膑

四、读一读,细心解析
32、历史诊所
小明:我非常想知道一些历史情况,你能告诉我一些北京人的事情吗?
小芳: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们用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
小明:噢!你还能告诉我,我国原始部落的情况吗?比如半坡部落?
小芳:那就更没有问题了!他们呀,他们住的房屋呀,是干栏式的!
小明:那传说时代禅让的顺序是如何呢?
小芳:我知道,先舜再尧然后是禹
①聪明的小朋友,你认为小芳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吗?请
写出错处并简单说明理由(9分)
②对小芳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3分)
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根据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你的启示(不少于60字,18分)

五、学以致用。(任选一题,多做多得分)
34、假设在你学校美丽的校园里,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地保护这美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学校的一员,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10分)
35、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10分)
〔结束语〕试卷做完了,怎么样呢?不错吧!那就再接再励,继续进步!

 
初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一、 选一选,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
1、A 2、D 3、C 4、D 5、A 6、B 7、D 8、A 9、B 10、A 11、D 12、D 13、B 14B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A 22、B 23、B 24、C 25、C
二、 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你一定行!
26、甲骨文 钟鼓之乐
27、齐桓公 秦 商鞅
28、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29、孔子 《孙子兵法》 儒
30、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县
三、辩一辩,巧引连线(略)
四、 读一读,细心解析
32、① 北京人只是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因为处于打制石器时代,也不会
制作石锅。② 半坡居民的住房是半地穴式的。③ “禅让”的顺序应是尧舜禹。④体会(
略)
33、(略)
五、 学以致用
34、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
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主张“无为而治”。
学生可建议分别用品德教育,纪律约束,自我觉悟等观点,也可融合使用。
35、① 一场变革与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
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② 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