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戴加平:《历史与社会》教学调研手记

时间:2009-10-18 17:17:58  来源:戴加平
 

    要重视基本史实的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学调研手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新课程(以下简称社会课程)实施已有一年,半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到本市一些县(市、区)的八年级进行教学调研(包括一次集体教学调研),获得了一些第一手资料。调研表明,我市的一线老师们怀着极大的热诚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成绩,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学生对社会课程的认同度较高等。


    同样必须正视的是,由于本轮新课程改革是在教师培训工作并没有完全做好,对社会课程的系统培训也未能同步跟进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也产生了不少让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社会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基本史实”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重要问题作一次探讨,以求引玉。

    一、目前基本史实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倾向

    所谓基本史实,是指重要的事件、人物、术语(如重要的著作)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与地域。通常认为,基本史实是历史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基本史实,历史知识还包括重要的概念、理论性知识(如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等。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思想上还是较为重视基本史实教学的。但在实际处理中,由于教学观念与教育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也确实存在着两种值得注意并需要及时加以改变的倾向:一是轻视基本史实,二是过分偏重史实。


    轻视基本史实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表现为把绝大多数时间用在学生活动上:提出若干与现实联系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对基本史实或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或是非常粗略地概述而过,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叙述过程,更没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史实细节。

    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基本史实的教学为例,不少教师通常的处理方式就是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将大量血淋淋的史实呈现给学生,由此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谈谈对这段悲惨历史的认识,谈谈对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这段历史的认识。由于这样的教学缺乏确认基本史实的过程,即教师并没有能够帮助学生确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真实而惨痛的一幕(即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地发生了),因而既无法帮助学生有力地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企图,也难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其结果通常就是煽起了学生那极为感性的仇日情绪,而这显然不应当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过分偏重史实教学的教师,由于认为新课程的史实介绍过于简单、线索不清晰,在课堂教学中就通常表现为,依据过去所用的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以下简称“浙版《社会》”)补充史实,以求得史实的完整或系统。以《历史性的转折》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执教中仍是按浙版《社会》中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等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根据这一思路补充相关史实和进行知识梳理。当然,正在实验的新课程教材确实有部分史实介绍较为简单,线索不清晰,跳跃性较强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史实是有必要的。

    如作为嘉兴人,处理本课内容时,适当地选取一些生动的细节,补充中共一大在嘉兴召开的情况,激起学生对家乡由衷的爱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根据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应当是极为丰富的,决不仅限于教材本身。但目前部分教师的补充史实,恐怕是源于对考试的不放心,是源于在旧教学轨道的运行惯性,而不是基于对基本史实教学的理性认识。

    二、基本史实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以“我们传承的文明”为主题,以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为主线,分七个单元,介绍了人类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演进史。显而易见,学习这门课程,要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处理好基本史实的教学。当然,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并非易事。回顾近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多次出现过明显的偏差。如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背景下,曾特别重视基本史实的教学;两年后,在进行教育大革命的背景下,又转向重视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基本史实的教学则有所轻视;1978年拨乱反正后,又出现了偏重基本史实的教学倾向,这也成为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因之一。


    首先必须明确,基本史实是历史教学中的最重要基石之一,也是社会课程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历史学家们早就指出,学习历史,必须掌握基本史实。历史教学论专家一直坚持:初中历史教学应当以初级的“是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为基本内容;“如果离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就不是一堂历史课”;历史教学必须坚持“按历史课的特点进行教学”。历史命题专家们也始终认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注重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的结合是命题技术的核心与灵魂。这些年来,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也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


    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基本史实的教学为例,如果将它确定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的教学重点,那么我们当然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应当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掌握史实就成为教学的关键与重点(实际上也是难点)。显而易见,让学生记住至少有30万的中国平民和俘虏被日军在南京杀害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真实的历史。因此,光靠教师的讲述或音像资料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字是怎样得出来的;如果可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考证其中的部分数据。有了“史由证来”的过程,当学生了解了这是真实的历史,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日军当年的累累暴行,即使教师无语,相信学生的民族情感应当已是非常强烈了。教师这时要做的不是煽情,而是理性引导。这就是事实的力量,这就是基本史实的力量!


    所以,尽管社会课程与历史学科有很大的区别,但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而言,对基本史实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必须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巩固地掌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轻则会使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以致让几年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基础,重则会让一代代学子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一无所知,进而导致整个民族的集体失忆。而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注定是没有未来的。相信《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设计者和全体执教老师绝不愿意看到这种不幸的局面。   

 

 


    其次,要处理好基本史实与其他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应当明确,基本史实的教学并不是社会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这是对过去的初中《历史》(或《社会》)学科过于强调“知识本位”所导致的知识量过分密集、过于强调“学科体系”所导致的头绪过多,却轻视“过程与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教学弊病的纠正。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三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因此,重视基本史实的掌握,决不意味着可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废。因为没有基本史实的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社会课程也就丧失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还是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基本史实的教学为例,我们之所以特别重视它,与目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这段历史密切相关。显然,让学生记住这笔血债是必要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能够以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制造的谎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不但要求别的民族应当直面历史,以史为鉴,自己也能做到直面历史,以史为鉴。

    三、如何进行基本史实的教学

    如何进行基本史实的教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可以进行专门的研究与探讨。这里只能是概而言之:


    第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是因为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史实的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基本史实;也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新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昨日之是很可能成今日之非。要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基本史实的教学,教师就应当具备选择与处理基本史实的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大量的阅读,这是最基本的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阅读绝对不是指对浙版《社会》的阅读,而是指对各类史学著作和史学期刊的阅读。教师也需要注意相关史料的积累;教师还需要掌握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处理包括史料在内的各类资料的方法。事实上,这也是优秀历史教师们的切身体会。如北京市著名特级历史教师刘宗华就是因为长期坚持在教学时“抓住史实不放,力求弄懂,力求丰富,孜孜以求,从而才赢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包括提高自身的史识水平与研究能力。如真正能掌握“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历史教学原则,真正明确《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等。


    第二,要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处理基本史实。本轮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过去的初中《历史》(或《社会》)学科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以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种教学弊病,就是为了增强这一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研读与处理教材时确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处理基本史实。以中共的诞生为例,实际上新课程教材的史实已经相当清晰,已经够用。如果确实需要补充史实,一般也应当紧扣“历史性的转折”这一主题,选择适当的史实,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共的创建与“历史性的转折”之间的关系。即使只就中共创建的历史条件而论,也只需从外部条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内部条件——先进知识分子已经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这两个方面掌握基本史实即可。这是因为新课程是从文明演进、全球化与现代化角度来审视人类历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由于它是将中共的创立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这一时代背景中来加以审视与处理,因此教材的灵魂(或者说是重心)是“历史性的转折”而不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第三,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基本史实,并适当地补充典型史实。这种基本史实,不仅体现在文字材料中,也体现在各类图片与数据表格中。所谓充分利用,当然不是指在教学中要对教材所提供的每一段史实(料)都平均地使用时间与精力,更不是指刻意地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是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其中的相关史实作重点处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适当地补充典型史实(特别是乡土史中的典型史实)。以中共一大为例,关于它在嘉兴召开的情况,教材的介绍极为简略:只有“大会改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一句话和“南湖游船”一张照片。作为人教版教材,这样的处理可以说已经是到位了;但作为嘉兴的《历史与社会》课,一般而言,就不应当满足于此。因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资源应当是生成性的,教师即资源,乡土史更是资源。所以教师应当适当地加以补充。实际上,抗战史也是如此。日本侵略者占据嘉兴长达八年,其在嘉兴的暴行与殖民统治就是在中国的暴行与殖民统治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亲历”这段历史,进而正确认识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戴加平(1957-),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导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