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常熟中学高一历史期中必
广州市“二模”历史试卷
北朝的“市”:制度、行
“狱市”新探
汉代的“大市”和“狱市
内廷与市场:对唐朝“宫
北朝的“市”:制度、行
北朝的“市”:制度、行
北朝的“市”:制度、行
 展览超市 新探索
最新热门    
 
常熟市“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时间:2009-10-18 17:18:50  来源:常熟市
 

常熟市“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与社会》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学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

 

(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

 

(2)有效性缺失: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教学效率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3)创造性缺失: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情感阻隔。

 

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一言堂” 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出发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众、观众,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合作,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枯燥而呆板、平淡而乏味,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以致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2、对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认识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世界瞩目的迅速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今年新学期起,我市进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市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单一的教学方式,探索符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

 

3、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历史与社会》是依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试验稿)编写的。是一门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它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课程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对现有学科课程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是具有与旧的课程完全不同的学科课程。因此,广大教师面对这全新理念的教材,必须要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4、对全市初中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的认识

 

从我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专任教师方面看,大部分学校教师队伍难保证,有许多学校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且主要是主课不能胜任的居多,另外还有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长期无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契机,要改变上述情况、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开展课题研究。

 

5、对于国内本学科教学方式研究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如北京市主体教学模式、姚锦祥的自学——辅导式、参与活动式、汪树明的HTV(历史电视)式等,这些对我们探索符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他们的研究是基于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之上,而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历史与社会》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就目前来看,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渠道,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提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方式是“说话和做事的方法和形式,”因此,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步骤和技术。

 

本课题中所指的教学方式是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教的方式,二是学生学的方式。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主要围绕问题——探究教学法、参与活动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开展研究,并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使每位学生都有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社会中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的发展是一致的,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方式。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主体性生成和潜在智能的开发。开发教育的本质就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发展上,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

 

(1)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儿童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通过设计一项重大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学习的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相结合,可以看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

 

3、加登纳多元理论

 

多元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7~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加登纳通过这种区分来强调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的巨大潜力。

 

该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保证学生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让每位学生有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喜悦,以此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理论假设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加登纳多元理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教师教学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确立符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并以教师的教影响学生学的方式转变,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目标和价值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力求探索适合时代、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并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探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的一般规律;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形成运用价值的理论,为更好地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实施新课程提供参考。

 

(2)现实价值

 

A、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先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B、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优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

 

C、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而且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不断地探索研究,所以要让教师参与到新课程教学研究之中,并不断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在实处。

 

 

 

 

六、研究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内容

 

为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方式,本课题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大方面展开研究。

 

1、教师教法的研究。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组织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并借鉴各种已取得成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各实验学校、成员根据学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题研究中主要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整合三个方面入手,在课题的研究、实施中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课程的实施。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在师生中形成这种“共同体”,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这是因为:

 

首先,当今世界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迅速,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被动摇。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这是因为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知识的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其次,《历史与社会》学科通过主题的形式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角色的转变,要在教学中合理定位,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并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法。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赞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它要求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及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社区等)、信息化资源(如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同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一些非课堂教学活动。而传统教育把年龄相同、知识基础相仿的人,整整齐齐地约束在同一教室,正襟危坐45分钟,接受同样的知识教育,这严重违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非课堂教学,就是要摆脱课时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组织学习群体。打破45分钟一成不变的教学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班是家园、学园,兴趣班是乐园、习园的格局,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下学习。如开展社会调查课、社会实践课、各类竞赛、研究性的小课题等,让学生在种类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3)教学手段的整合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主题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是综合课能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手段。《历史与社会》是多学科的整合,很多内容如果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合,很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内容需要教师娓娓道来;或需要教师、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和模仿;或需要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或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或网络;或需要借助实地、实景等。

 

2、学生学法的研究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引导学生,使其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在学习生活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人们一提起“学习”,就会想起“背书”、“做练习”、“考试”等等,学生在学习上以执行教师的“命令”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核心,可见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学法的转变要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鼓励、赞赏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习成为需要,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正确学习策略的掌握

 

心理学上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采用的有效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通用性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在四大支柱中的基础支柱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仅靠学校获得的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自主性、综合性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甚至动脚,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分析工具,了解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用它来指导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及学习的总体评价。从学生的知识建构、个体的能力因素、个体的情感因素三方面进行开放式学习评价。知识建构评价打破仅重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制度;能力评价包括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情感品质评价包括高尚情操、善美的情感,理性的意志等个性品质。评价方式可以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方式,也可以互相结合,交叉进行,让多主体参与评价。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观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为的认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关系到本课题成败的关键,所以,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主要通过自学和培训等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加登纳多元理论等等。通过学习,更新以下观念: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科学教育过程。

 

(2)、破除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过程。

 

(3)、破除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自主、合作、探究观念,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教学过程。

 

 (4)、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2、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实践活动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通过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网络、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各类教学设施、工厂、农村、部队、社区等创设各种情境。良好情境创设有利于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激发起求知欲。此外,应尽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3、加强指导和交流,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定期组织交流,积极征求各种意见并不断改进。选择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观摩课、研讨课、专题研究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4、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顾问小组、研究小组,并由各实验学校提供一定研究经费。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激情。

 

2、开放性原则: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问难。

 

3、整合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并与教学进程密切结合。

 

4、发展性原则:将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5、创新性原则: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边实践边探索,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八、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方法

 

文献法:进行与本课题有关理论、资料的检索,并进行归纳整理,用于教师自身的理论学习。

 

行动研究法:针对教学方式的研究,要求教师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案),进行实践探索,并且对研究内容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的教学事例和个人学习的实例进行纵深的研究,寻找最优教学方式和手段。

 

2、研究对象

 

各实验学校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

 

 

 

九、实验变量分析

 

1、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我市进行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后,针对目前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而提出的,有着较好的实验基础。参加的实验学校、研究人员科研意识较强,有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基础。

 

(2)本课题研究涉及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在生源、师资、设施上不作特殊要求,适合我市各个中学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具有普遍性。

 

2、实验变量分析

 

(1)自变量:《历史与社会》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2)因变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发展。

 

(3)实验控制变量

 

A、实验对象的控制:选取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是各个层面的学校代表。一、师资力量(有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有师资力量一般的学校);二、教学条件(有教学条件优越的学校,有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三、社会环境(有城区中学、有乡镇中学)。

 

B、实验条件的控制:参加实验的学校与对比学校保持生源、师资、教育设施等不变,且实验前测条件基本相同。

 

十、课题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

 

组 长:周云华(市史地教研员)

 

人 员:王  嫣、程保文、李 进、高巍、宗丽红、盛永明、赵志良。

 

2、建立实验基地:市教研室选择实验学校作研究基地,实验学校根据本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批实验学校:谢桥中学、昆承中学、市一中、兴隆中学、赵市中学。

 

3、发展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每年以招标的方法发展一批实验学校和教师,使本课研究更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

 

4、本课题聘请市教科室尤建中主任、金玉书校长为学术顾问。

 

十一、课题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案例集、研究报告、论文集等。

 

2、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观摩等活动,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课和具有个性鲜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骨干群体。

 

十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5月,检索相关理论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举行开题论证会,申报市级“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2、实施阶段:2003年6月~2005年8月,全面实施方案,并不断在研究中补充、完善,并进行中期汇报。

 

3、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汇集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并接受专家评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