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何永德:教师如何在新课
张增强:关于抗日战争史
教育部课改十年征文选:
阿基米德:2009年高一历
承德对《中国文物古迹保
最新热门    
 
谢学德:用科学精神陶冶学生们的心灵——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时间:2009-10-18 17:18:54  来源:谢学德
 

谢学德:用科学精神陶冶学生们的心灵——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历城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神州六号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国,一时间,激发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起了中小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谈航天、学英雄和爱科学的热潮。

21世纪是科学世纪。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科技强市战略。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学校教育具有具有重要责任。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着力于塑造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科学教育已成为学校各学科教育的任务之一。

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理念中指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关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加强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与其他学习领域课程的整合,特别是加强文理渗透,使科学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协调。

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教育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个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缺乏系统地研究。历史教材中,古代史部分,科技史的内容是放在文化内容当中,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更少,世界史中,以介绍三次科技革命为主,并没有另辟章节来专讲科学史内容,所以显得很薄弱。现在二期课改新教材,突出了科技史这一块,教材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的,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才识,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史学的功能在于“鉴古而知今”。在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事迹中得到启迪,从这些人物对科学的追求中,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在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塑造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科学素养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素养涵括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强调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注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科技的进步或落后直接导致一个国家兴衰的学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的价值和重视科学的必要性。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历史教学,理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练为历史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

回眸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历史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不仅仅这四大发明,中国还有多少个世界之最值得后人为之骄傲、为之奋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发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近代的落后挨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强烈反差,这其中有科学技术的原因吗?

我在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现状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1840年前半个世纪以来中外的科技成果,并制作成表格。要求表格中包含科技成果的数量、科技成果从属的科学领域、一个科技成果由理论用于实践的时间等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1840年前中国近代科技是如此落后,得出科技发展影响到国家的兴衰的结论。从而培养和启迪学生尊重科学,明确科学的价值和养成重视科学、热爱科学的品德。

又如:围绕“大禹治水”这一知识点,就可以总结我国与水有关的一系列知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治水英雄及其品格;水与四大文明古国;水与农业,从而引申为水与中国封建社会;水利与王朝兴衰;水与生态平衡;水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认识、利用自然规律等,总结前人用水、治水经验、教训、智慧,联系我国长江、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以史为鉴,献计献策,提出治理方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反思人类对生态平衡破坏的错误。

寻求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重要作用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2、用科学家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的支撑,更需要品德、意志的推动,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不是这两者结合的产物。科学家的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情操主要体现在:

 

 

(1)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做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毫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俩的话以及他们的行为正是科学家献身人类事业的最好体现。
(2)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得好:“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应该把所有的力量,献给他的祖国。”热爱祖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几乎所有优秀科学家都具有的一种纯洁的、永恒的感情。

热爱祖国是我国科学家的光荣传统。解放前,像侯德榜、詹天佑、茅以升、李四光、竺可祯等,他们怀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为“中华崛起”而跨洋过海留学,学成之后又纷纷回国办厂、兴学。像钱学森、华罗庚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抛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完善的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回到祖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总之,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毕生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高尚精神,不正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楷模吗?

(3)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人们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各种习惯势力、已有的学说与传统的观念,常常会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只有具备敢于冒险、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善或修正原有的学说,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

中国人的“载人飞船”,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第一个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亲自坐上绑有47个自制火箭的椅子,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这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令人景仰!
(4)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古今中外的优秀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时,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气节。这是科学家品德力量的伟大之处。

一般地说,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时,更需愈越重重障碍或阻隔。他们既要有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价、以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航海家麦哲伦花了半生的精力来筹划和进行了航海历史上了环球旅行,用事实证实了当时被人们怀疑的“地圆学说”;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贝格尔”号探险舰作了5年的环球考察时发现,一个物种是从另一个物种进化来的论断,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的科学性,达尔文花了23年的时间证实并完成了《物种起源》这本著作,这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而赫胥黎为坚持与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英国天主教势力奋战了25年;李时珍为了著写《本草纲目》,参阅了八百多种书籍,精读和详细评注药书四十多部,医书二百七十部,而且广泛进行观察和实验。他不畏艰险,多次外出采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一万多公里。为了证实药性和传说,他常常自己品尝实验。历代《本草》中没有关于曼佗罗花的记载,他听说服食这种草以后会发笑,就自己亲自服用实验,结果发现这种草有麻醉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科学家的这些优良科学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对科学家怀有深深的敬意,也达到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3、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独创性思维,让学生亲身感受追求真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案例《掸去“土布”上的尘埃……》(注2),以探讨“黄道婆改进的轧棉、弹花、纺线、织布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为主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谈等手段,克服了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既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学生亲身感受追求真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情感。

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

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这种认识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定性,更不是对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比如对中国的落后、李鸿章以及历史上的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讨论;同时,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科学教育素材,寻求历史与科学人文精神的结合点。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科学内涵,如能得到较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智能和人格发展方面有所提高,能以优秀人物的创新意识克服任性,骄傲、缺乏恒心等不足,逐步形成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

三、结语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通过历史科学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要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海市二期课改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折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者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自身观念的更新,科学素养的提升,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注释:
注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0年
注2:参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