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薛伟强:历史英语知识运
李强:让历史回归本真
郭强:值得称道的教学细
黄伟强:高一必修2第七
薛伟强:质疑人教版历史
张壮强:关于高中“中法
薛伟强:高中历史教材有
黄伟强:西方民主思想和
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
最新热门    
 
张增强:关于抗日战争史教学德育渗透的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4:55  来源:张增强
 

张增强:关于抗日战争史教学德育渗透的思考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历史室,北京  100031)

提要:

近年,互联网时而出现否定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文章,此观点已波及中学历史课堂。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中学抗日战争史教学德育渗透不成功的因素。抗日战争史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的学术和理论观点进行调整、改革,以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    德育渗透

 

和获得历史基本知识,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习得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比较,历史课更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历史课德育渗透的目标与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程度是一致的。20世纪日本的侵华战争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最大的政治灾难。“前世不忘,后世之师”。通过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这场战争,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养成关心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和平意识、国际意识,始终是这一学段历史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对现在北京市高中历史教学情况,结合海峡两岸相关的教材内容,就抗日战争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问题谈些看法,以期引发同行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与再认识,寻求共识,使抗日战争史的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 、现行抗日战争史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不容乐观

 

   评价历史课的德育渗透的教育功能不仅需要看即时性的学习反映,同时也需要长时间观察被教育者走入社会后的相关价值观念与认识。由于抗日战争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学生以及各方面的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价值判断是十分敏感的。

 

前几年,一位在北京某重点高中就读的日本留学生学习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后,对他的中国同学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目的是要打倒英美殖民者,解放东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件事说明我们的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居然不能使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中学生建立起历史上日本侵略了中国的认识;与此相反,这个日本学生却对日本右翼史学谬论表示了认同。

 

在另一所重点高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学生在讨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地位”时,“有史有论”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甚微的观点占据了课堂的主流。这同样是抗日战争史教学结束后,学生即时性的学习反映。

 

 更应使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近年互联网上“八年抗战中国并未胜利” 的帖子流传甚广。该文主要观点是:八年抗战中国虽然对战胜日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并不能战胜侵华日军,美国才是战胜日本的主力。是美国战胜日本的胜利顺带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文章依托的史实主要是:中国战场始终不是抗日主战场;中国战果统计不准确;日本海军和陆军精锐主要为美国所消灭;八年抗战中国军队未能全歼日军一个步兵联队,未能从日军手里夺回一个中等城市等等。作者最后说:“随便胡扯一大堆,难免使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快,但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的中学(包括高中)教科书中对于抗战的内容介绍的很少,一般只有一课时,致使很多同学只知开头结尾,上面提到了一些细节,我们只有了解事实,实事求是,才能真正面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敌人。当年4亿民众难奈60万侵华日军如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悲剧,但愿不要重演!” ①

 

    表面看来,作者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国心写下帖子,用来警示国人,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不是一种客观科学的历史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战胜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付出,尤其是二次大战。二战时,美国罗斯福总统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战场不可替代的作用,开罗会议期间,他向蒋介石表示,中国应该取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平等参加四强机构。②中国平等的地位是实力与贡献取得的。但是,平等不等于同等,应该看到中国的实力与美苏两国相差甚远,不可能发挥与之同等的作用。“帖子”谬误所在,就是用“同等”的视野看美国对日作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这种视野的谬误根源是偏离了实事求是。在对其他历史和政治问题上,国人都曾出现过偏颇的认识。例如洋务运动,中国的实力只能以有限的资金购买一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其实力仍与列强差距较大,加上制度的腐朽,面对列强侵略几无胜算。但就有人重在用要取胜的视角评价洋务运动,对外战争败了就是其破产。历史主义地看问题,“破产论”对洋务运动的要求超越了客观的历史;帖子的抗战胜利的标准也超越了中国实际。认识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验教训和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客观作用,其借鉴意义远比认识是否破产要重要。无论从法理和事实,中国抗战胜利已是毋庸置疑的。战争结束60年后的今天,认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艰难曲折,民族精神的唤起和面向未来的启示也远比讨论到底消灭多少敌军算胜利更有价值。积贫积弱带来的民族屈辱,使很多人产生过超越现实飞跃的理念,这有它可爱之处,但往往结局是可怜的。我们民族曾有过6亿人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可爱和可怜”的结局;“帖子”字里行间,质疑4.5亿人却没能砍尽60万鬼子兵头的观念也是可爱的,照此思维轨迹,中国军队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要攻城略地,死打硬拼;这等于要求中国当年应该放弃利用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与敌持久战的战略,这样岂不正中凶悍的现代化的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阴谋诡计。

 

    上述在校学生和“网虫”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认识偏颇的价值观念,提醒我们要反思抗日战争史的教学。除此以外,社会上一些公众人物的不正常行为也应引起我们思考。如:某著名影视明星身着日本军旗图案的服装在媒体公众亮相;文化人以佳宾形象在电视节目中声称: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打了八年,原因就是汉奸太多。前者的行为,社会舆论即刻哗然;后者的观点,史学界无人认同。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的公众人物出现对“国耻”和对抗日战争认识的无知,大大低于了公众心目对他们的期望。

 

    学校和社会存在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我们不能以点代面,夸大问题存在的严重性。但是,要认真思考其出现的原因,笔者以为历史课德育渗透不成功的因素是重要的。

 

 

 

   二、抗日战争史德育渗透障碍举析

 

     从教学来看,抗日战争历史课德育渗透存在不成功的因素。其重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性质、理念的脱节。国家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特点的描述是: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标准要求编写教科书要从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中学历史教材要发挥德育渗透的教育功能,必须从上述思想出发,知识框架应不同于专业学习。多年来教材抗日战争史部分,大体遵循的是中国革命史专业的知识构架,(与原大学本科公共课教材,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内容雷同)国共两党斗争内容较多,达到该章的1/4篇幅。这使得全民族共同抗战、日军侵略暴行介绍不充分,中国抗日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也没有直接介绍。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使用这种教材,教学很少做补充和调整,德育渗透的障碍愈发显现。本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和教学对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展示不足

 

 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作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教材,依托着不同的史实阐述着不尽相同的史观。相同点是: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合作抗战8年,各自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坚持抗战;不同点是:大陆教材揭露了国民党在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台湾教材依托台湾史学认为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提及敌后战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团结抗战是主流,其时间大大高于国民党制造反共摩擦的时间,教材介绍国共冲突篇幅多于协同作战,是不利于学生认识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的。此外,长期以来教材中介绍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消极因素大大高于积极因素。

 

教材中还有“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等历史概念。前者是历史认识,后者是客观的历史史实。60年的时代变迁,不断带动着人的认识变化。日本在沦陷区的同化政策,不仅是灭亡我们国家,还要消灭我们的民族文化。称抗日战争是神圣抗战,就是因为它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前所未有的民族保卫战。五千年来,四大文明古国万劫不覆的只有中国,从这点意义上认识全面抗战路线正确性是永远禁得住历史考验的。教材对片面抗战路线的定义依托的学术观点是:单纯依靠的政府军抗战。全面多角度看抗战史,这个认识是值得重新认识的。“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的职责”,也发出了全民抗战的号召。国民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始终在组织民众以各种非军事形式支前抗战。包括蒋夫人在内的宋氏三姐妹先后组织“妇女指导委员会”“伤兵之友协会”,中国妇女都在抗战。③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全民抗战表现不同。正面战场面对敌军主力,展开过十大会战,战场往往是陆空、陆海空立体作战,炮弹所至,血肉横飞。抗战首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任何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让非武装人员去面对飞机、坦克、大炮的。敌后战场与之不同,面对敌人直接的屠杀和掠夺,在敌占区、游击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团结民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是求生存和通向胜利途径。关于两个战场史学的新的认识有:抗战初期,并不具备两个战场的完备形态,国民党军队是全国抗战的主体。前期国共军队既有战略统一行动,也有战役战斗的直接支援;中期主要是战略互相配合支持;后期基本是一种战略策应、掩护的关系。过去研究主要关注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配合,近来开始有研究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例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百团大战极为关注,蒋介石曾训令卫立煌、阎锡山部策应配合百团大战。④

 

 抗战之初,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对片面抗战和全面抗战做过很多阐述,他认为“必须抛弃单纯政府抗战的方针,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的方针” 。⑤后来,他又说,“我们赞助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抗战,即使是片面的抗战。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⑥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后仍对国民党抗战评价是好的。抗战八年正面战场先后调集民众600余万人参军入伍,调动数十万运输军火,修路、筑桥,支援前线。从宏观意义上这些都是全民族抗战的行为。尊重历史事实,可以看到国共两党在全民族抗战的号召与实施上,是“好”“更好”和的区别。正面再现“好”“更好”的历史,比将次之于“更好”的“好”加以批判,更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和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揭露不足

 

 日军的侵略暴行和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大灾难。通过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弘扬抗战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感受60多年前先辈蒙受的灾难是不能忽略的内容。20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长达8年的侵略战争,致使3500多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3500多万人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以中国当时约有8000万个家庭计算,就是平均不到3个家庭就要有一人死于非命,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直接承受了失去父母、儿女或兄弟姐妹的灾难,再加上这三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亲友,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人几乎都遭遇到了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囿于篇幅限制,教材介绍日军的侵略暴行和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的内容实际不足两页。照本宣科,很难将这些民族的耻辱内化为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如,南京大屠杀,课本正文仅介绍了25字。依托这一段历史进行德育渗透,需要使学生以沉重、严肃、激愤心情和理性的思考来学习八年国土的沦丧与抗争的历史。成功的德育渗透不仅要使学生做到以沉重、激愤的心情铭记耻辱,还应引导他们面向未来的理性思考。今天,国际形势和60多年前已经不同,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安全威胁始终存在,更加隐蔽。历史上中国人的灾难仍有可能以新的形式重演。诞生在华北事变后的《义勇军进行曲》,至今还是我们的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仍是民族的警示

 

(三)教材没有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具有重大贡献的史实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具有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等种种原因,中国战场没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等陆海战的辉煌战果。但是,没有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打击、消耗和牵制。很难想象太平洋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是什么局面。对此,罗斯福、斯大林等二战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都高度重视、高度评价中国战场。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国际的援助下,主要通过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个胜利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几年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材对于上述观点,基本是“有论无史”。教材缺乏史实,学生在讨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地位”时,说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甚微的观点,也就不奇怪了。

 

 

 

    三 思考与教学建议

 

(一)调整教法和教学内容适应德育渗透的要求

 

    1 补充全民族抗战的内容,“史论结合”调整观点。

 

    史学界广为接受“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观点,就是说研究历史要为现实服务。抗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国民党站在了反共反人民的反动立场,这种背景下,那时研究和认识国民党抗战中的消极因素是时代的需要。今天的台海政治背景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台独”势力是继70余年前的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危险的敌人。国民党已成为遏制“台独”势力重要力量,国共两党为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和平统一大业,已经进入到高层接触,谋求共识,争取第三次合作的历史阶段。从现实出发,教材应对抗日战争的史实内容做出调整。很多一线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不再照本宣科,打破教材的框架,为突出全民族抗战,重新整合知识。北京5中张斌平老师认为现行教材抗战的全民族性介绍不足,为深化学习抗战的全民族性,弘扬抗战爱国精神,他在2004年北京市高中说课比赛中,作了《全民族抗战的感受和反思》一课。补充了军属、农民、青年学生、妇女、学者、艺术家、市民、工商业资本家、僧尼、台胞、海外华侨等中华民族各阶层投身和支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大量史实。师生在互动的探究活动中烘托出了全民族万众一心的爱国热情。这节课得到与会教师和评委的一致认同。

 

    2 充分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恶

 

    课堂教学针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老师一般都能补充触目惊心的史实材料。例如,图文并茂的再现日军惨无人道的杀人比赛。尽管如此,课上学生反响平淡的场合并不少见。现代媒体的发达,学生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新闻看到血淋淋的恐怖事件。耳闻目睹生命遭到践踏,对于他们已是司空见惯。现条件下,如何再现历史的真实,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情感领悟、升华,需要老师变换教学方法、设计思考问题、创设体验的活动情境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北京161中张逸红老师大胆改革,拓展教育资源,制成“南京大屠杀”专史网页,以网络探究活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自主、体验和感动中学习历史,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好的效果。课后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关上电脑,如同走出一段黑暗的隧道,眼睁不开,抹一把额头上的汗,捂着心口,平息一下受伤的感情”。又有学生说,“我以前零星看过一些资料,但是这样丰富、集中的是第一次,给我的冲击太大了。我会终生难忘的”。该课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例在北京教育大会展示并提交全国课改会议。

 

   (二)客观再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树立民族自尊心

 

建议在认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德育渗透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 补充史实,再现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如,在缅甸战场,戴安澜将军率部骁勇善战,保证了缅甸英美驻军撤退印度战略的成功。撤退之惊险堪称亚洲战场的“敦克尔刻”,没有中国军队付出的牺牲,亚洲盟军的撤退就会功亏一篑。又如,孙立人将军以其非凡的智慧、英勇,百战百胜,收复缅甸。中国军队的善战令日军闻风丧胆,令美军刮目相看。这些史实对整个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用甚大。再如,在开罗会议上以及其他重要场合美国罗斯福总统多次发表了高度重视中国战场作用的见地。

 

⒉ 客观的看中国战场的一些失败。

 

    如,教材对豫湘桂战役只讲了中国军队的溃败,又只讲了失败的原因之一——国民党腐败。这是中国革命史对豫湘桂战役传统的观点。革命史研究历史有其侧重点,上述看法尚属成立。而战争史研究对豫湘桂战役有着不同的认识。1944年,日军败局已定。日寇不顾战争全局的平衡,困兽犹斗,倾全力在中国发动豫湘桂战役,准备打通大陆交通线,以求一逞。战略相持阶段,中国重工业基地早已沦陷,军事给养补充困难,缅甸失陷后,美国只能从印度空运物资穿越喜马拉雅山至昆明(“驼峰”航线)。中国军队的装备很难支撑战争初期那样大规模的会战。豫湘桂战役打响,蒋介石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号召,国民党军主力及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加对日作战达8个月,战争十分惨烈。结局是国民党军队溃败损失惨重,美军航空第23大队飞机和战斗人员损失过半,日军也付出重大损失(包括数名师团、旅团级指挥官被击毙击伤)。军队、领土和资源的巨大损失,使中国陷入不利,但日本的消耗使它更加剧了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历史上的任何战争的胜利与失败都有其复杂的原因,全面地看豫湘桂战役,和只看这次战役国民党的败与腐败,前者不仅追求了历史真实,还有利于学生树立于民族的自信心。

 

⒊还原历史,追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两个战场的抗战

 

现行海峡两岸中学教材抗战史的内容,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叙述都有不利于爱国主义德育渗透的因素。大陆教材述及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主要批评国民党在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一溃千里;台湾教材对敌后战场,只介绍共产党只是开展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类似百团大战等军事斗争一概不提。

 

一位日本史学家与北师大学术交流时说到:两岸一边说对方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另一边说对方“游而不击”。中国人谁在抗战?谁在抗战?中国人全民族团结抗战八年!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首先应归功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蒋介石刚刚屠杀完几十万共产党人和红军,中国共产党仍能捐弃前嫌,从民族生死存亡之大义出发,与国民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7000余新四军遇难,中国共产党经过斗争,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再次捐弃前嫌,维护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共同抗战。这是因为“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⑦近期,供职于中共中央台办的李克农之子李立出版了《目击台海风云》一书,书中述及到各时期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作者认为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生死存亡,国共两党的任何冲突只是“兄弟之争”。这个认识符合抗战历史的客观性,关键在于我们今天仍要这种从客观的历史出发认识和讲述历史。

 

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两个战场有着不同的功劳。两岸教材的都应实事求是地再现和评价两个战场。相持阶段的抗战要求国民党在大规模会战取得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退一步台儿庄战役那样的胜利已经是不现实的。同样,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发动类似十大会战规模的战役,也是不实际的史学观点。百团大战,八路军大小战斗1800余次,虽然平均每次只消灭了敌人十余名,集合起来消灭了几万敌军。敌后战场牵制了侵华日军大部,最早展开了反攻。

 

要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应以全民族团结抗战为主流方向,反之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不久前听到这样一节课,教师组织讨论“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好转的形势下,反而国民党却在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其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体验完这个过程,对下一节课认识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等问题,都会产生严重障碍。引导探究“溃败”的课,没有关注到战争史对“溃败”研究的不同看法,因此,全局“溃败”不到一年,又是全局胜利,学生认识很难跟上,也就出现认同网络“帖子”中国抗战本来是失败的观点。

 

   (三)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要着眼中国、亚洲和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中日永不再战”,面向和平的未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已有60年了,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历史,铭记耻辱目的不是埋下仇恨,而是激发救国图强之心。

 

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看,抗日战争显然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了,这是因为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为和日本政府对战争历史的暧昧态度已经构成亚洲和平、世界和平的隐患。

 

  为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深化认识抗日战争的机会,并把这个机会转化为批判当今日本法西斯右翼势力,和日本爱好和平力量一道呼吁中日友好、永不再战,共同展望人类和平发展的未来。北京4中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第一课时,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第二课时,国共两党的抗战及相互关系;第三课时,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第四课时,中日战争反思。第四节课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出发,引导学生活动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认识的着眼点是这场战争,对于中国,重要的是不忘历史屈辱,探求强国之途;对于日本重要的是吸取历史教训,永走和平之路。这种课改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使每个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得到新的涵养、升华。其有效的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是值得大家借鉴的。⑧

 

 

 

注解:

①见新浪网页

②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M]p.49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M](p.9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④曾景忠.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动态[J].中学历史教学, 2005,4-5

⑤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斗争[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⑥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⑦毛泽东.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⑧李明赞.良知、责任和义务:历史怎样告知未来[J].历史教学问题,2004,1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国立编译馆.台湾国民中学教材《历史》[M]台北: 国立编译馆.

[4](美)约翰·拖兰.日本帝国的衰亡[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5]何理.抗日战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