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李强:让历史回归本真
郭强:值得称道的教学细
黄伟强:高一必修2第七
薛伟强:质疑人教版历史
张壮强:关于高中“中法
薛伟强:高中历史教材有
黄伟强:西方民主思想和
肖汉强:高中学生历史学
张增强:关于抗日战争史
最新热门    
 
薛伟强:历史英语知识运用初探

时间:2009-10-18 17:53:16  来源:薛伟强
 

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初探


薛伟强

历史教学

学术交流网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989/archives/2007/703555.shtml


  

在连续四年的摸索中,笔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中适度运用英语知识,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及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一、 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需要。教师在传授科学概念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来掌握概念。世界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概念多生僻冗长,难念难记。这时如果教师还其“庐山真面目”(绝大部分是英语),学生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来记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如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材提到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我立即指出,目前德国的世界名车“奔驰”便是本茨的音译,在香港则译作“宾士”。由于其新奇和独特,学生马上有了深刻的记忆。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如


历史人物:马可.波罗-Marco Polo,华盛顿-Washington,拿破仑-Napoleon,莎士比亚-Shakespere,斯大林-Stalin


历史地名:萨拉托加-Saratoga,滑铁卢-Waterloo,冬宫-Winter Palace,珍珠港-Pearl Harbour,雅尔塔-Yalta,


历史概念: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苏维埃-Soviet,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安理会-The Security Council


其次,这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采用有趣的与变换的形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p.135)


如在讲述“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讲完一战的过程后,用两三分钟穿插一段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及相关趣闻――如飞机(plane,最初在空中用石头和标枪等互相攻击);坦克(tank,原义为水柜,因其外形与之酷似);超级大炮(super cannon,德国在一战后期发明,炮筒有12层楼高,射程可达100km)等――学生们定会开怀大笑、兴趣倍增。又如“第二国际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节,本身内容很枯燥,如果结合芝加哥(Chicago)大罢工,谈一谈五.一劳动节(May Day or International Labour Day)的由来及芝加哥公牛队(Chicago Bulls),想必会注入不少活力。


第三,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 “思维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如果储存的信息量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可能性就越小,即便有,也属偶发现象。” ????p.175)毫无疑问,适度地引进英语知识,本身便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除此之外,有时还可以解决仅用汉语无法突破的疑难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导向。


例1、翻开美国地图时,你会发现很多中文地名以“新”字开头,如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新奥尔良。当然,学生们很容易猜到它们的原名里有“new“这个词(分别为New hampshise、New Jersey、 New Mexico、New Orleans,其实New York也是――即纽约,译法不同而已),但这是为什么?一则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纪念故乡,往往在故乡的地名前加“new”作为新地名如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奥尔良、纽约等;二则美国曾在北美大肆侵略扩张,往往在旧地名前加“new”作为被占领地的新地名,如新墨西哥。


例2、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很多人误读为“好(Hao,四声)望角”。如果知道它的原文是Cape of Good Hope(即“美好希望之角”,新航路开辟时,迪亚士最早发现,意指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正确读音(Hao,三声)便自然明了。


例3、关于垄断组织的形成,很多同学对它积极的作用没有深刻印象。如果告诉他们垄断组织的最高形式托拉斯的原文是trust,有“信赖、信任”之意,即企业间相互信任才联合的,则必然会有积极的一面。

 

 


例4、1929-1933年的大危机,英语原文不是The Great Crisis 而是The Great Depression,笔者认为这是为了突出这场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巨大的破坏性(由此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也有人译为“大萧条”),因此不用一般使用的“Crisis”来表示“危机”。


第四,这是培养“大历史”综合能力的需要。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几乎涉及中学所开设其他所有科目。在历史教学中适度地运用英语知识,不仅有利于历史知识地掌握及能力的提高,也自然的有助于英语的学习。而英语的普及,也是我国入世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人教社2001年出版的世界近现代史,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列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在建国后首次附录了“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人教版、人民版及上海高中新课标教材延续了这个传统,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大势所趋之下,历史高考命题中出现英语材料将很有可能是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上海普通高考历史卷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一道包含英文材料的选择题,似于此初露端倪。其2002年第33题为: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 ”。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问题:


⑴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⑵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第一问因为题中中文提示很多,不用考虑英语也可作答,但很明显是直接以英语材料为试题载体。其实如果学生知道一些“韦氏拼法”(80年代以前外国人翻译汉语人名和地名的通用规则)的基本常识,凭读音就可直接判定是“光绪”。
另据专家所言,教育部已将“大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一条龙”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很多外语教育专家更提出了“中学一门外语过关”的伟大设想,其具体内容笔者总结为“语法过关,词汇5000,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将来的更多的历史高考试题里出现少量甚至大段的英文史料也将不足为奇。


二、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的可能性


虽然历史课上英语知识的运用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行的通吗?笔者经过四年的摸索认为,如果只是适度的引进英语知识,而不是全部用英语讲授历史课(即所谓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它目前在我国普及的条件太不成熟),依目前绝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接受没问题,对于90年代后毕业后的青年教师讲授也不难(大多通过英语四级)。最大的障碍恐怕是很多老师能讲而不敢讲,心理上存在恐惧,或是苦于无从下手。笔者就此总结了“三步走”的战略,以资参考。


第一步,自然切入,单词为主。切入点选世界近现代史,讲外国事,说外国语,学生不会感到突兀,老师也可逐渐适应。所涉英语主要是重要的人名和地名,如华盛顿-Washington、滑铁卢-Waterloo等。朗读的同时最好有英语板书,注意发音要标准,书写要正确。尤其是第一节课,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以便于接受。这一步的适应期应不少于半学期。


第二步,循序渐进,加入词组短语,名言警句。学生们一旦适应,还限于人名地名他们就会感觉不过瘾,这时就有必要提升一个高度。如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菲特烈大帝信奉的“强权即公理”-Might is right. 伟大思想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等。这一步的适应期也不少于半学期。(更多历史英语可参考《全球通史》(英文版)、华南师大编《世界近现代史》(英汉对照读本)等)


第三步,水到渠成,按需所取。有了第一步打下的基础及第二步的深入,师生都已完全适应,这时便可以全面推行,不限于世界史,不限于历史概念和名言警句,即可在历史课上按需所取。如突出某节课的焦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onflict”,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Use your head, then you will find a way.委婉地劝诫-Be quiet,please.对同学反应的高度赞扬-Excellent.但是,按需所取决不等于滥用乱用,以不影响课堂教学为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没有直接关系的英语,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运用英语知识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对于这个新事物,学生们的反应如何?在四年的摸索中,笔者做过多次专门的问卷调查,他们都是一致欢迎,而且感觉效果很好,收获颇多。如:“可以一举两得”,“若坚持记录下来,会成宝贵的积累”,“某些单词若不指出(以后)很难有机会看到”,“不用死记,再看到时也会有印象”,“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联系”等。这些欢迎和鼓励也是促使笔者坚持不懈地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 薛伟强,男,1973年生,曾在河北省重点高中任教5年,上海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兼及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易代钊.关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

 

 

1. [教材评介] 薛伟强: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的比较分析 [薛伟强][2006年5月26日][1376]

简介:无
内容:
薛伟强:三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的比较分析[学术交流网]三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有关“抗日战争”的比较分析 薛伟强(上海大学)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5月13日首发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抗日战争,比较      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材目前共有四种版本,其中实验区选用较多的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三种。它们虽然都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2. [高考研究] 薛伟强: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 [薛伟强][2006年5月20日][937]

简介:无
内容: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 上海大学历史系 薛伟强 200444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  


3. [高考研究] 薛伟强: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 [佚名][2006年1月13日][781]

简介:无
内容:
薛伟强:高中历史选择题解法新探 上海大学历史系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除了最常用的排除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四种方法。一、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  


4. [教材评介] 薛伟强:质疑人教版历史教材之一 [薛伟强][2006年1月9日][555]

简介:无
内容:
薛伟强:对人教社教材有关亚洲觉醒的商榷学术交流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系列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史学观点都有很大改进,反映了史学界的很多新成就,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笔者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亚洲觉醒的重大事件以包括戊戌变法为宜   《世界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