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薛伟强:历史英语知识运
李强:让历史回归本真
黄伟强:高一必修2第七
薛伟强:质疑人教版历史
张壮强:关于高中“中法
薛伟强:高中历史教材有
黄伟强:西方民主思想和
肖汉强:高中学生历史学
张增强:关于抗日战争史
最新热门    
 
郭强: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

时间:2009-10-18 17:52:49  来源:郭强
 

很有幸和各位老师一起参加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历史学科培训,现在我受园丁工程导师组的委托,对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进行点评。我选取了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阐释和解读。在点评中有不少不足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全文如下:

 

 

 

值得称道的教学细节

——以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历史)学员的课堂教学为例

 

 

郭强

 

 

 

【摘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广西第二期“园丁工程”学员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细节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师生平等、教学互动、指导学习方法、贴近生活、培育精神、课堂评价、预设生成,力图展示学员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

【关键词】 教学细节;平等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评价;预设生成

【作者简介】 郭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课程改革最终要走进课堂,课堂特别是课堂教学细节,可以集中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透视,我们可以从微观、从小处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

                        

 

 

一 师生平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那样:“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确定的。” 它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学生个性心理,社会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自我成就感的形成,对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大影响。

细节一  平等——“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

师(微笑着):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我是“园丁工程”的学生,而同学们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桂林中学的学生。今天我非常幸运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师:这么多同学来听课,我心里发虚呀,能不能给我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大笑,鼓掌欢迎)

平等是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一上课,老师就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和同学们一样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在身份上和学生拉平,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身份的悬殊;“我心里发虚”,把自己内心的紧张,真诚地真实地说出来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与亲切;鼓掌欢笑,正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欢迎和认可。短短的几句话,冲淡了一上课时的紧张、拘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细节二 尊重——“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

师:(解答略)……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其人格,承认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老师和蔼地解答,这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更像一个学习的同伴;不再是知识强加和灌输,让学生接受,而是亲切的询问,共同探讨;不再是冷漠,而是温情和尊重。在老师的亲切话语中,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和肯定,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尊重中对话和交流,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实现师生的真正平等。

细节三 和谐幽默——“我知道”

师:孙中山和桂林有密切的关系,他的一个得力助手被称为“开国元勋”,桂林有条路以他命名,叫——

生:(零星回答)蒋翊武,翊武路

师;我住在王城,解放前叫“中山公园”,同学们知道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笑吟吟,语调上扬,脸慢慢仰起。)

生:(大笑)

幽默的语言是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对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以善于表现自己的语调和神情,自答“我知道”,那种诙谐俏皮的神态和语气,顿时引起学生一阵欢笑,把刚才学生心中的紧张尴尬冲走了,课堂气氛马上轻松下来。听这位老师的课,让学生感到轻松和愉悦。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怎样对待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学员们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以自己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去接近学生,靠近学生,贴近学生;以自己深厚的教学素养和教育技能,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将平等的师生关系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往对话,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教学互动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让课堂成为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对话交往中不断生成,实现知识与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

 

 

细节一 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师:这节课老师讲完了,还要求同学们会思考和分析。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质疑,要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哪些问题老师没讲出来,大家提出来,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一:梁启超为什么原来支持后来又反对袁世凯呢?

生二:为什么“二十一条”会灭亡中国?

生四:为什么二次革命失败了,而护国运动胜利了?……

师:(解答略),课文可以自己看,但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者才是英雄。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英雄,你要善于提问题,才发现你自己就是英雄。

教学互动,就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在于积极思考和质疑,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能不能产生疑问,并且在课堂上发表出来,或者说,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在细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用“一个人重要的是思考和质疑”,“能提出问题者是英雄”,“你自己就是英雄”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积极思考质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是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出来了,学生“动”了起来。如果教师的主动性发挥的不充分,学生的主动性没激发出起来,不去主动思考质疑、积极参与课堂,那么师生互动就会落空,就又回到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老路上去。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学互动才能实现。

 

 

细节二 互教互学 形成学习共同体

 

 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历史课代表回答。

生:如果是我,我会阻止的,我还没想好为什么。

……

师: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袁世凯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各个派系谁也没有绝对权威控制中央政府,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军事,是如何控制政权,这使得中央政权相对架空,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这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也有相似之处。不知到我的回答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抄、记,而是主动老师发问质疑,老师也不再是单纯的“师者”,而成为被学生拷问的对象;老师的提问对学生是一种促动,同样,学生的质疑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促动和挑战,促使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学生的挑战。课堂上师生互动没有规定性和确定性,学生的提问有时会超出课本的范围,就像细节中学生提的问题,教科书上根本没有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备课预设。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的提问,也会给老师思考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开拓了老师的视野,也促使教师去思考如何教好处于这种水平的学生,从而去进一步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的角色,而成为被教的“学生”,学生“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这样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学不再是教与学的简单叠加,“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细节三 对话  倾听与接纳

 

 

师:你在“抵制日货 反日入常”网上签名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签了。如果日本入常,对中国对世界和平很不利,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会伤害中国及亚洲受过日本侵略国家的人民的感情。

生:没签。我反对日本入常,但不抵制日货。人家的东西好为什么不用?国产货品质好一定会有人买。现在是市场经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竞争。

师:如果你会见小泉,你会怎么说?

生:中国的外交会大放异彩,日本在跳蹩脚舞,一个很烂的舞者。小泉快下台了,我们不仅关注现小泉,而且要放眼于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师生鼓掌)

师: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真是五光十色,你们的回答真的超出了我的意料。桂林中学的同学,好棒!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差异,求得共同的一致意见,或者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理解和珍视这种差异。在细节中,师生敞开心扉,用心去倾听和接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并给予热烈的掌声和充分的肯定。在倾听与接纳中,开拓了师生的思维,丰富了师生的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倾听与接纳,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对教师而言,则是体会到了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体会到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勃发,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在倾听与接纳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态度,共同获得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钻研,转变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升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善教”; 同时,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学习,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善学”。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三 指导学习方法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特别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是以往所没有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细节一 多角度分析问题

生:袁世凯复辟为什么会失败?

师:我们考虑问题要抓角度,看中心词或关键词。这个问题的中心词是袁世凯,首先可以从袁世凯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失败。谁能说一下?

生: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不得人心。

师:光从袁世凯这个角度行不行?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

生:还可以从孙中山国民党人来分析,由于他们的强烈的反对和斗争。

师:很好,还有别的角度吗?

生:好象没有了。

师:还可以从帝国主义角度来分析。袁世凯一开始敢称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帝国主义的支持),后来随着全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放弃支持袁世凯)。还可以从袁世凯内部来分析,(生:众叛亲离)

师:当然还有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袁世凯、袁世凯内部、帝国主义、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等角度分析,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同学们以后分析问题要抓角度,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课程课程目标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在细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每一个角度会给我们分析问题展开一个新的视野,会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或途径。掌握了这种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而逐渐会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会逐步从狭隘走向广阔,从闭塞走向开放,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深刻。

 

 

细节三 寻找规律

师:我们先从美国开始,透过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总结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请同学们阅读美国部分,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打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个前提 政治制度保障  若干条件  资源 市场(国内国际)劳动力 技术 资金”。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像火箭一样在太空神游。我们招到的这个规律,就是一把钥匙,用它去打开德国、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略

师:近年来,为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请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的理解,也可提出建议。

解决某一类问题总有一些规律可循,找到这些规律,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一个一般性的思路。细节中,教师以美国为样本,通过剖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因素,然后利用它去分析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分析我国现在的一些经济政策。在运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把钥匙,而且会明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现在;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学生就会运用此规律分析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规律,就为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细节三 探究历史

 

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如果不让位与袁世凯,那又会怎样呢?

生:如果不让位,帝国主义还会找另一个刽子手侵略统治中国。

师:不错,帝国主义侵略依旧,很有可能。还有吗?

生:帝国主义会打击南京临时政府,中国革命力量会再次被打跨,外国帝国主义会更加侵略中国。

师:对,会支持袁世凯打击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不让位就打他。如果不让位,中国社会会不会发生质(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会不会早富强五十年或更多?

生:不会的。

师:说说看。

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可能承担起中国革命的任务,所以中国社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具有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不会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如果让位与袁世凯中国发展进程也许会更快,也说不定。同学们课下可以再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细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孙中山不让位与袁世凯,会怎样呢?”在学生的头脑中画上了一个极大的问号,极大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去思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原因。学生的回答也许是肤浅的,不那么全面、深刻,然而问题和历史事实的巨大反差,却推动着学生去思考探求,他们身上焕发出了巨大的学习潜质。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指导,促使它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问题结束的时候,教师有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如果让位袁世凯,中国发展的进程也许会更快”,让大家课下探讨。课堂仅仅是个“加油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不但会引领学生不断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探究中,让学生体会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思考我们国家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贴近生活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如何打破历史由于时空原因给学生的造成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呢?在学员培训中,唐凌教授、陈雄章教授特别强调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倡导“让历史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历史”的历史教育新理念。学员们深挖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

历史具有一去不复返性,谁也无法重现其本来面目,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在授课中,学员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剪辑电影,编辑图片、文字,再现历史。如讲述武昌起义时,播放了武昌起义的电影剪辑;讲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播放了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的录音剪辑,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再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历史,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历史可视、可听、可感,为学生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帮助。

 

二 历史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 光荣桂林

 

细节一 师: 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外相继建立了许多分会、支部,我们桂林也建有支部……                                                         

 

细节二 师:现在的王城解放前叫“中山公园”,里面有孙中山纪念碑,上书“中山不死 主义长新 总理遗嘱”这里曾是1921年孙中山北伐时驻节之处。      

 

细节三 师:1、桂林对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做出了什么贡献?2、今天桂林仍存在哪些反映当时革命的文物?3、我们如何利用这段光荣的历史建设桂林、繁荣桂林?

桂林不仅是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而且它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文化名城。学员们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优势,通过精心筛选,选择其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用于课堂。这样就把历史课堂和桂林光荣的革命历史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课堂就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他们身边;同时,让他们更加了解桂林、热爱桂林,在他们心中播种下了建设桂林、繁荣桂林的种子。

 

 

三 深挖教材 联系现实

 

请看以下细节:

 

生:我们语文课本里也有孔子《论语》的节选,这不也是复古吗?

师:出示课件(一):跨越时空的联想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推崇孔子,把孔子说成是改革的祖师爷,孔子说要改革,而陈独秀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

课件(二):我们来纪念孔子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孔子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罕见的伟人和巨人。《论语》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孔子的思想理论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人民日报》1999年

课件(三)韩国2003年纪念孔子2554年华诞图片2005年“祭孔大典”2556周年(2003年)南方网讯报道:成都市青少年宫国学班近百名四五岁的娃娃能一字不差的背出《论语》《孟子》《大学》《三字经》等文章……北大武大等国内高校也相继开办了国学班(2004年北京综合讯)为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昨天上午举行祭孔大典,这是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首次由官方主办的祭孔活动。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分开来解,康有为为什么要尊孔?为什么袁世凯要尊孔?为什么陈独秀他们要反孔?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尊孔或反孔?都是借孔子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最重要的思想核心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思想不象其他的东西,就像建放房子,推倒了重建,他影响着人们的一点一滴。这里我们祭孔办国学班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对待孔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单纯的学西方行不行?是不是社会主义不需要传统了呢?同学们可以把思维放宽,继续进行思考,结论不一定。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令你满意?

教师把大量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将康有为尊孔变法,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现代我们进行的祭孔活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联系在起来,把历史拉到学生的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促使学生去思考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出现的原因:新文化运动错了吗?我们今天纪念孔子和康有为、袁世凯尊孔目的是不是一样?这些历史现象有何不同?这时的历史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思想探究活动。由历史联系现实,或者追溯历史去探求今天的一些现实问题的历史缘源,使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问题,这无疑为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历史责任感的产生恐怕就由此时起步。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立足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 一旦教师将教材的知识与这些课程资源联结起来,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历史、思考生活。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意义建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五 培育精神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以恰当的方式应用于课堂,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

细节一 培育精神

师:出示课件:

北大校徽的解读

(一)鲁迅设计。他把北大的俩个字的篆文上下排列,“北” 是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而“人”是是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个校徽体现了北大人的个性:这两侧一正的人像所象征的不仅是大师学者,更是千千万万的北大学子在民族危机时发出的呐喊,在国家建设中肩负重任的北大学生。

(二)上下排列的篆体“北大”两个字形成了两个侧立人像和一个正立人像,它虽然手足朝下,但整体却负势竞上,这告诉我们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根须须深扎大地,枝叶要直插云天。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北京大学第33任校长许智宠

出示桂林中学校训:

专心志  忧天下                                                  

?专心志  学者贵以专心。专心致志,恒心集注,才见成绩和效果

?忧天下  天下者,国家、民族、百姓,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一种胸怀,一种责任和一种抱负。

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让学生记住新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很容易,然而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北大校徽的阐释和解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北大和这些文化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北大也许对桂林中学的学生太遥远,老师又展示了本校——桂林中学,这座百年名校的校训,这样北大和桂林中学就联结了起来,使学生对本校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对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及二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育恐怕要比高喊几个空洞的口号,或者生硬的说教,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细节二 进取创新

师:在群龙无首的紧急情况下,熊秉坤等革命党人能首先发难,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生:主动精神。

师:很好,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革命主动精神,否则革命力量会受到更大损失。还有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师:出示课件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的讲话“……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就是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精神。站在时代前沿,努力开拓,创出发展的新局面。”

师:通过阅读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大家还有什么体会?

生:要开拓创新。

生: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师:我们从这些革命先驱的身上,学习他们(出示课件) 革命主动精神  创新精神  顺应时代的潮流。

现在许多中学生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被动的一面,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遇事退缩,不敢站出来,勇于承担责任,稍遇挫折就灰心失望,甚至自杀,而不是面对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使人充满智慧。从历史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人会不断聪明起来。正是这些革命党人,在最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扭转了时局,减少了革命损失,促成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正是这些革命先驱的革命勇气和革命主动精神,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而这种积极主动、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和弘扬的。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教育资源,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呈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中富含精神教育的部分,来丰富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提升情感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六 课堂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该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 课堂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课堂学生评价是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是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反馈,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课堂学习的过程,优化学生课堂学习。

细节一 指导、修正学生学习 

师:大家阅读“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部分,找出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包括市场、资金和地位等因素。

师:同学们看准这个词“发展状况”(缓慢、重音强调),再考虑一下。

生:发展速度、工业产量世界排名、产业结构等因素。

师:同学们一定要看准“发展状况”这个词,才不会出偏差。看问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

历史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控功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使教学过程能够始终有效进行。在细节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马上意识到,学生看问题没抓住关键,就重点强调“发展状况”这个关键词,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斥责批评,只是用缓慢的语气重音强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通过教师的及时调控纠正,学生马上修正了偏差,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进行。课堂学生评价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修正、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细节二 实施鼓励性评价 

下面是一组教师的课堂学生评价

⑴ 说的很好,把课本的相关的内容串起来。还有更好的吗?

⑵ 回答的非常好,很有创新。

⑶ 照你这样的思维发展下去,北大的校门是向你敞开的。

⑷ 今天领略到了桂中同学的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不简单。同学们的回答真令人大开眼界。

⑸ 同学们的思维真是五光十色,你们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桂中同学,好棒!(赞赏微笑,伸出大拇指)

……

在这一组教学评价中,教师多采用了鼓励性评价,“所谓鼓励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现有水平为起点,以鼓励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在当代课堂教学论看来,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强有力的手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催化剂’。” 在细节中,教师们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实施鼓励性评价,既重视历史知识的掌握“把课本相关内容串起来”,又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创新“回答的非常好,很有创新”;既重视学生的现在,又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北大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既重视学生个体,又关注全班乃至全校同学“桂中同学的厉害,不简单,”“……桂中同学好棒!”;既有言语赞赏,又有微笑、拇指等肢体语言的鼓励。这些多方面的鼓励性评价,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促进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学生评价中,教师以无可替代的第一见证人的地位,直接获取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现场性、即时性和真实性,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状况。针对此教师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所选用的评价技术、评价时间的决定……等”, 这需要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丰富课堂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磨练自己的评价能力和水平,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让课堂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七 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这种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的系统设计,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情景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个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因而动态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请看以下案例:

有位学员在讲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时,原先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回顾17—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概况,目的是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然而没想到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熟悉,也不会梳理这一段二百年左右的历史。她就果断地延长了这一教学环节约三十分钟。引导学生从目录入手,用分阶段、抓大事件的方法,将这一段历史列成表格,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目录,分析一段历史以及列表格的方法。由于这个环节的意外使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不得不压缩或取消,这样原先的教学设计被完全改变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强调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然而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教师不可能预设到课堂中发生的一切,因此这种预设不应该成为僵化的程式,不应该成为限制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探究思维的框子,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而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然而这里的生成不是放弃教学目标的随意教学,“放大羊”,否则备课预设的作用就丧失了,脱离教学目标的随意教学,这等于放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功能。在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料到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知识的欠缺,也未料到不会梳理一段历史,于是就果断的调整教学,以学生现在的基础为出发点,引导他们弥补知识的欠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目录梳理一段历史的方法以及列表格的方法。这位教师没有被原来的预设所束缚,而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而进行灵活地调整,对教学进行重新创造,较好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只是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⑴ 充分备课  这是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前提。实践证明,备课越充分,越全面,预设就越好,生成就越自然,效果就越好;反之,越是过分自信,仓促草率,不重视预设,盲目追求随意生成,教学效果就越差。

⑵ 教师要重视专业发展 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出现了,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泰然自若,以自己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促成了教学的动态生成。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这样的教师既不可能很好地预设,也不可能很好地动态生成。

⑶ 以学生为中心,动态生成  在上例中,这位老师心里想的只是学生的学习,她说:“虽然我有些内容没有完成,但是我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调整教学,教会了学生分析这段历史。”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就应该因学生的学情而不断调整教学。教不仅要考虑教师教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学,一句话,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⑷ 培育教育智慧   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情景千变万化,教师要“不断地面临着挑战,只有在意想不到的情景中,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表现出种种积极状态,抓住课堂中的普通事件和偶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才能和学生一道共同构建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而这种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即教育智慧的形成和成长,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很难想象,一个只知道照般教案,不能因课堂而变,因学情而变的教师能较好把握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结束语 

第二期“园丁工程”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转变角色行为,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和学生一起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实现新的转变: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由教师高高在上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由注重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由灌输知识向培养学习方法和技能转变,由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既注重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转变。

新课程改革在进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但只要能正视这些困难,借鉴改革实验区的经验教训,只要追求一种改革的精神,努力开拓,积极进取,广西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能开创出课程改革的新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募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周卫勇主编: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周小山主编: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周小山 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8)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9)彭钢 蔡守龙主编: 《新课程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0)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1)周军著:《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2)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教师博览》2001年第10期

(13)郑金洲:《重构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科教版》 2001年 第3期

(14)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4期

(15)石鸥:《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16)宋秋前: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7)王凯: 《校本学生评价透析——学生评价分层及角色认同》,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11期

(18)华长慧: 《教育创新的基础  师生互为主体》, 《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31日

(19)梁伟国 韩金绶 赵徽:《课堂:教育创新的绿洲》,《人民教育》2002年第11期

(20)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员老师的课堂教学录象,他们是:梁凯、吕溅玉、郑为东、林发枝、包家永、许秋凤、李杰、谢斌、刘世伟、李其斌、苏正明、巫文生、王双桥、韦蔚、唐应创、蒋贵元、许立华、梁宁、毛书华、韦建、章茜、温建忠、庞广惠、陈爱娟、黄荫郭、梁培疆、陶标、黄永军、莫民强、廖寿传、卢璐、梁桂清、覃铭枢等老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