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广东历史状元谈复习备考
广东中学科组历史现状调
佛山市禅城高一历史必修
广东普宁二中高一历史期
广东教研室示范历史必修
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模块I
广东揭阳一中高一考试历
广东中山市必修二经济史
佛山市高一历史必修1能
最新热门    
 
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历史课改座谈

时间:2009-10-18 17:19:10  来源:广东佛山…
 

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历史课改座谈

说明:此文最早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历史课程网曾分8部分连载,应广大热心网友的要求,这里一次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主持、整理:广东佛山顺德一中高中部李长福、罗士祷

【活动说明】为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积极稳妥、持续深入开展,顺德一中高中部历史科组的教师们在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于2005年7月10日在高一年级组织了对“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师生座谈会,大家本着客观公正、求真务实、分析探索、反思批判的态度与精神,对一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并对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些活动既是新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参与座谈会的教师有李长福、罗士祷(均为顺德区历史课改指导小组成员),全仁经(广东省特级教师),杨幼全、杨红霞、姚纬等,参与座谈会的学生有尤佩云、杨文俊、黎志茵、李俊仪、吴婉仪等若干同学。为了便于交流与探讨,座谈特设了八个专题。此次活动由全仁经、梁仁华(顺德历史教研员)策划与指导。


一、对学历史有何作用的探讨

李长福: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一年来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大家特别感兴趣、特别关心的一些问题,目的旨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推动历史课改的健康发展。大家关心的问题很多,我们先从一个轻松的、但又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开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记录,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现在的高中,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接触到了许多“历史”,现在请大家就你们的体会和认识,谈一谈“学历史究竟有没有作用?”

尤佩云:有用。因为历史作为记载人类和自然界社会的发展过程,其中有许多前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教训,学习历史能够使我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前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并避免走前人的弯路。

卢婧琪:我认为有用,但用处不大。学习历史虽可以增强文化涵养,是一种知识的提高,但对于非从事该专业的人来说实用性不大。

曾淑霞:有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形成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观察力。

冯家灵:我认为学历史很有用。因为历史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了解人类由古到今的沧桑巨变,这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我、端正思想认识大有教益。

黎志茵: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楚“国家领土”、“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等问题,在外交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生活中,根据各民族、各地区、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使各地区、各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学习历史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可给人更多思考、反省自己的机会。

吴婉仪:从历史中可以学到先人的先进思想、文化;可总结历史教训,获得经验;可了解其它国家在相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如民俗风情、经济政治发展趋向;它有助于我们计划未来;很多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可以激励自己。所以学历史用处很大。

马楚云: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提高修养,深刻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罗士祷:大家所表达的观点,跟我们事前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在接受调查的283位同学中,认为学习历史“很有用”的有139人,占49.1%,“有些用处”的也是139人,占49.1%,“没有用”的有5人,占1.8%。同学们的一番真实感悟,让我再次看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春天。

杨红霞: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很欣慰。同学们从国家、民族、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阐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认识比较全面,也比较到位,可以说道出了我们历史教师的心声,也反映了同学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同时让我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师生一起探究历史的意义和快乐。

李长福:总体而言,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学历史是有用的,你们的发言给了我们这些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和坚定的信念,历史教育永远是片蔚蓝广阔的天空。我想再问一下,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历史认识与感悟三者之中,哪一个对你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更有用呢?

尤佩云:我认为方法与能力更重要。历史象艘船,历史认识和历史感悟是船的舵和方向盘,学习方法和能力是水手和船长。一艘船即使再坚固、华美,它的舵和方向盘再灵活好用,如果没有了船长和水手的智慧、力量,这艘船是无法在大海上航行的,无法领略到海的壮阔与美丽。所以,惟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能力,我们才能在离开老师后仍能学习历史,学好历史,认识历史,甚至终生学习。

卢婧琪:我也认为是方法与能力更为重要。学习历史一方面是了解过去,另一方面是展望未来。所以,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及能力,从而有利于做好未来的事。

黎志茵:我觉得如果只知道历史知识而毫无思考,这样的历史学习意义不大。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现在的人能够借鉴过去,完善现在。因此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学习中得到认识、体会和感悟。

杨文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认识与感悟。历史知识,片面的看只是一些时间、地点、事件组成的数据,如果死记硬背而不发掘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没有用的。因此,有了历史认识和感悟,就能够让我们借鉴前人的例子,了解人类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处理以后的问题,并能培养一种历史的预见性。

冯沛恒:我也赞同历史认识和历史感悟更重要,历史认识与感悟才是历史的真谛。只知道历史知识,那不过是历史的门,而认识与感悟才是门后的宝物,才是本质性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拥有大量历史知识,但却无所感悟,这也不过是台记录历史的机器,只有在历史学习中所感悟,这才是真正的懂得了历史。

关嘉榆:我还是同意前面几位同学的观点,即学习方法和能力更为重要。有些历史知识看一次,听一次,学一次,未必就能记住或能有自己的体会;而认识和感悟也需建立在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和深思熟虑上,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我认为方法与能力更重要,它使我们离开课堂仍能学史、明史。

罗士祷:很好!刚才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分歧较大。我们的问卷调查情况又如何呢?选择“历史知识”的17人,占6%;选择“方法与能力”的41人,占14.5%;选择历史认识与感悟的有225人,占79.5%。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倾向于认为历史认识与感悟更重要,而这正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那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我们请梁老师和全老师谈谈他们的看法。

梁仁华:这种调查结果确实反映了大家更看重历史认识与感悟,说明大家对历史的深层的作用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论的产生与我们提问的方式有关,因为是要大家在三者之中选一个更重要,通常情况下,选择第三项的会多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正如刚才一部分同学所谈到的那样,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也是重要的。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

全仁经:我想再补充几句。这三个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当然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所必须的多方面的人文素质。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所思考,有所领会。


 

二、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探究

李长福: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习历史是有用的,也是很重要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问到“你喜欢学历史吗?”的问题时,却有近三成(29%)的同学选择“不喜欢”或“无所谓”;选择“很喜欢”只占11.3%;选择“喜欢”的占57.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能谈谈你们的真实想法吗?

黎志茵:虽然说我觉得学习历史很有用,但如果仅通过这本教科书来学习历史,我觉得很乏味.。曾经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历史的,但后来学习内容不太吸引我,我就开始厌烦了。其实,我觉得学历史不仅仅*课本啊。

卢婧琪:我对学历史持无所谓的态度。历史可以说是个很有趣的科目,但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及考试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及综合,在学习、考试中并未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也未重视历史的教育意义,这使历史学习毫无活力。

曾淑霞:坦白的说,我不是很喜欢学习历史的,理由是要面对考试。面对考试就要背书,感觉好辛苦,如果不包括考试的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尤佩云:我是佷喜欢学习历史的。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这个包罗万象的殿堂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探访华清池旁的杨贵妃,看“三寸不烂之舌”的杨仪如何舌战群雄,为火烧圆明园而痛心疾首,为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烈士的英勇抗争而喝彩。历史让你开阔视野,历史使你心灵震撼,历史给你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引导你探索人类的奥秘。

李志铭:我对历史也是很感兴趣。我认为学历史像读故事书,很吸引人,每当我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后,我都有一种想改变历史的愿望。

吴婉仪:历史学习一直以来给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死板枯燥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应付考试,就只能坐在教室里背老师的笔记,背得好就能考高分,真正从历史课中学到东西的佷少。

罗士祷:从大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很有益的。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不是“很喜欢”,甚至“不喜欢”,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机械的、固定的学习内容;僵化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苍白而缺乏活力的教学方式。这也正是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课程内容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我想如果在课改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喜欢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同学将会越来越多,历史在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改革的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从课程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教材谈起吧。


 

三、对教材建设的看法和思考

李长福:在新课程标准下,尽管教材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诸如教材、教师、学生、社区、网络、图书馆等都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在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在学生的眼中,课程内容的优劣,集中体现在历史教科书的优劣上。目前,高中历史教材实行一标多本,已经有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四套教材,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课标的要求,按照自己对课标的理解编写的。它们在编写体例、知识点的选择,乃至观点的表达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现在请大家谈谈对岳麓版教材的切身感受。

卢婧琪:我认为我们的教材总体上主题能突出,但每一课的重点不突出。

曾淑霞:我认为它的条理性不太好,内容跳跃大,一会儿中国史,一会儿世界史,前后很少联系,我们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内容太多,概括性不强。

李俊仪:我认为它还是有内在的联系,且图文并茂;学后知道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但很多历史事件、制度、政策的背景交待不充分,单元与单元之间内容跳跃性大。

张嘉丽:我认为教材总体上有一定的条理性,但缺乏连贯性,例如必修Ⅱ第一单元讲中国经济,第二单元前半段讲世界经济,后半段又讲中国经济,第三单元讲世界经济,第四单元又回到中国经济,最后又是世界经济,前后衔接很困难。

欧梓澄:教材中有的地方时序佷乱,每一项内容都重新罗列一次时间顺序。比如讲中国古代农耕用具,犁的发明是一个时间序列,灌溉工具又是另一个时间序列,我都给弄糊涂了。

李长福:关于教材的条理性的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可能是由于大家知识储备欠缺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与其他几个版本的教材相比,我觉得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从大方向上看,更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教材首先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介绍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交代了近代前夜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第二单元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教材先叙述了14、15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介绍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冲击,把近代中国经济的演变放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加以探讨;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主要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其实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可以把它和第三单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五单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已融为一体。

姚玮:依我看,同样的特点也体现“政治文明史”中: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第二单元“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实际上是古代西方民主制度在近代的新发展;西方国家一方面致力于国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发动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引起了该地区人民的抗争,于是就有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为纠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弊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并在俄国得到成功的实践,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于是编者安排了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这就有了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世界政治大格局的背景中进行的,于是编者又安排了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作为政治文明史的总结。

李长福:总的来说,岳麓版教材是非常注重各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我认为这样编排是有利于广大师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罗士祷:但具体到每一课的内容,确实存在欧梓澄同学指出的那种复杂混乱的情况,搞乱了大家的思路,增加了学习负担。另外,有些地方确实存在背景交代不清的情况,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情况。

尤佩云:我认为,我们的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的要求,该要详细太简略,该简略的又太详细;课文内容太多,爱卖弄文采,多专用术语,让人费解。

陈嘉欣:教材的理论性太强,我认为通过史实使我们理解、感悟历史来得实在,不然没史实支撑的理论会显得非常空洞,让我们不知所云。

黎志茵:和以前的教材相比,现行教材历史观点较为中肯,但在脉络结构上比较乱。

何倩卿:它虽然内容丰富,但是面太广,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它的系统性不强。

吴婉仪:对尤佩云提到的文字表述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介绍古代的犁耕工具,正文部分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曲辕犁的三个优点,其中不乏工具结构上的专有名词,根本就看不懂,也没有意义。

李长福:综合大家的观点,同学们对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大概有有以下一些看法::一、对教材所持历史观点比较肯定。与以前人教社的统编教材相比,岳麓版教材确实是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岳麓版在很多地方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广大师生的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许多新材料、新视角,开阔了眼界,有利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如《政治文明历程》中第一单元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为线索来展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探讨,很有新意,使学习和探究者能更具体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如第三单元关于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探讨,在平铺直叙中体现了编者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肯定,没有了传统的贴阶级标签式的评价,使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展开探究活动。又如关于“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除了强调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外,也突出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意义和解放思想、勇于进步的精神,同时淡化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的提法。再如对“马克思主义”定位,不再强调它的唯一正确性,而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作了更全面的介绍,不只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理论,也强调了马、恩的民主、自由的观,首次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期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片面看法。二、文字表述有待改进。一是不通俗,专业术语多,生僻词汇多,吴婉仪同学举的就是个很典型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这些现象肯定会影响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对教材的好感;三是详略不当,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材。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理想的教材”是个什么样子呢?

尤佩云:教材作为辅助学生学好本门学科的工具,首先就要有明确的指引,让学生把握住学习的方向;然后,要通俗易懂,不要过多出现让人费解的如“构建”“命运多舛”等词汇,采用专用术语时应配有适当的解释;同时,教材应有很强的逻辑性,应将每件事情发生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清晰地、系统地告诉我们,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

李志铭:我认为理想的教材应该条理清晰,明白易懂,由浅到深,能使人读后有种宏观把握历史的感觉。

李俊仪:好教材应该是条理性好,内容充分,自己自学也能学得比较好,就能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另外,每个单元后面有个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陈嘉欣:教材史实要丰富,理论性不要太强,历史结论不要太“权威”,给同学们一定的讨论余地。

黎志茵:我觉得按中国史、外国史来划分更好。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如纪录片、电影或其他的多媒体片断,再给我们提供一些阅读指引。

杨文俊:总体结构由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在不同时期先举出历史现象和事实;再在现象上进行研究,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它相关事件对其所起的作用,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分析该现象或事实对后来历史发展演变的影响。如果东西方在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则不要把它们划分为中国史和外国史,而是用全人类的目光去看待,将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发生的历史进行对比,更容易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区域性变化情况。

佘蔼妍:内容比较生动有趣,能多插入一些历史人物介绍和典故。附带设计一些讨论活动和小品表演等。

何倩卿: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不仅是宏观上是这样,具体到没一课、每一目都要这样。

植中华:使人一看就明白,并能深刻地记住,还要注重历史的真实内容,不能过分赞扬某一主义,态度要中立,观点要中肯。

吴婉仪:最好是图文并茂,这一点岳麓版教材做得不错;能提供较有水平的课后练习;小字部分和课后的知识链接应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并贴近生活;每一课的小标题都能起到导航的作用;多设一点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讨论。

谷源:我用八个字来概括“我心目中理解的历史教材”。一是“丰富”:古今中外皆有;二是“客观”:是非曲直,评判中肯,不带政治色彩;三是“有趣”:用理论解释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四是“启示”:给同学思考讨论的空间,注重历史感悟。

周哲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材应该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态度正确,情感丰富,立场鲜明,文采风流,角度新颖”。

林健涛:好教材应该是那种让人一读就不想停下去,有趣,读后受益匪浅。

邡嘉敏:以历史时间为线索,每单元要介绍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每个单元的历史按政治、历史、文化等几方面分开来进行叙述,这样,学生便可连贯,清楚知道这一段时间的历史究竟有什么特点,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罗士祷:同学们对“心目中的理想教材”畅所欲言,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讲,大致是观点要中肯,内容要有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逻辑要严谨,条理要清晰,语言要通俗易懂。这些要求希望能够引教材编者的注意和思考,编写出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家需要的好教材。


 

四、对高中历史课程编排模式的思辩

    李长福: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去表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注重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普遍地、基础性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个模块。同学们对这种课程模式有何看法?与初中的课程模式相比,你更喜欢哪一哪模式?

尤佩云:我还是喜欢初中模式。不知是否因为已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加大,还是因为课程改革的原因,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厚了很多,涵盖范围广,课程容量大,在短短的10周时间里,是很难把整部书理解透彻的,尤其是要认识的东西太多,很难应付。

卢婧琪:我喜欢高中的这种模式,因为,每个模块有主题,学习和探究更有针对性。

曾淑霞:我喜欢初中模式,因为现在的高中课程书本厚,讲的内容散并且多,太复杂了;而初中的每一课都能讲得明白易懂。

李俊仪:各有千秋。初中模式可以使学生与日俱增、清晰明了地掌握史实,但内容较枯燥;高中模式更有挑战性,不枯燥,学起来有趣味,但显得有些凌乱。

冯家灵:初中脉络清晰,便于历史事件的整理,但高中繁、多、杂,真的很难处理。

张嘉丽:高中模式具有更大的自由性,拓宽学生的兴趣。

张辉豪: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使学生发展个人兴趣。

陆伟明:初中模式主要是让人了解历史的整个框架,而高中模式则着重对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而我个人认为虽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不过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历史认识及感悟,让我们深入地思考问题。

黎志茵:在初中的基础上有必修和选修比较合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学习内容更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潘玉君:高中的必修选修模式不够系统,容易造成知识点的缺漏,我还是偏向初中模式。

吴婉仪:毕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高中模式更趋向于集中时间发展学生特长科目,而初中只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所以我喜欢高中的必修、选修模式。

罗士祷:同学们的发言,和我们事前的调查统计情况基本吻合。在接受调查的283名同学中,仍看好初中模式的有108人,占38.1%,看好高中模式的有175人,占61.9%,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选择高中模式。从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选择高中模式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必修、选修模式给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对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这与课标组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说明这种模式已得到多数学生的肯定,是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

李长福:在新课程标准,排课模式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按学期每周两节通排,二是一学期按前后两学段每周4节排课,我们学校采取的是后一种排课模式,据说下学期开始改为第一种模式。那么,同学对这两种排课模式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尤佩云:我希望能够每周2节通排。因为,原本历史要记的东西就多,而且新教材一课的内容又多,时间不够,若每周4节排课,这样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十分集中,理不清思路,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学到东西,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淑霞:我也希望每周2节通排,在短时间里,天天上历史课非常厌倦,每周两节可以有时间复习、预习,有充分的消化时间。

李俊仪:每周2节,压力没有那么大;不会觉得乏味;学生能将课程消化得更好。

冯家灵:每周4节,学起来连贯性更强,避免了历史知识的淡化,而且每晚花十几分钟左右就可以消化,考试时,少些科目更轻松。

李嘉豪:每周2节易于消化,练习题也可以从容地做。

黎志茵:每周4节,可集中时间、精力重点突破,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而每周2节,可能使学习内容不太连贯,课程内容容易受时间限制被中断。

吴婉仪:每周4节,要顾及的科目少了,就可以更集中精力主攻。而且每课之间联系很紧,每周4节分段排,知识遗忘较少,也可更好地梳理知识体系,况且即使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地找到老师请教,用不着把问题拖到连自己都忘了。

罗士祷:看起来这两种排课模式各有千秋,同学意见分歧较大。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在被调查的283人中,115人选择每周4节的分段排课,占40.6%,168人选择每周2节的一学期通排,占59.4%,看来同学们的想法和专家们的想法有点距离,因为专家建议采用每周4节的分段排课,这样便于探究性学习的展开。


 

五、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认识

李长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新的变化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一年来,我校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进行了分组合作讨论试教学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探索,请同学们谈谈参与这些探索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尤佩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就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拓宽其他同学的视野,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有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

李俊仪: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陈嘉欣: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大家各抒已见,综合起来的答案有时比课本所归纳的还全面,而且在这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对史实的掌握和分析,再作出评论,也是在提升自己感悟历史的能力。

杨文俊:能使学生的思路更活跃,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而且在分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相互之间的观点也得到交流、补充和质疑。

吴婉仪:只有自己认真地思考过了,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组员互相讨论,可以交流一些好的想法,共同提高不同同学的水平。有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补充老师想法的一些漏洞。有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个别回答问题时,课室里大多会陷入一片沉死寂。如果先让同学们讨论,互相交流,再让同学们回答会更有信心,答案也更完整。总之,分组讨论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辩论和思维能力,还能活跃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这种方法很对学生的口味。

姚惠婵: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打破课堂沉闷气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和活跃思维。

李志铭: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是有很多优点,它也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会影响学习进度,不允许广泛采用,是个遗憾;另外,由于在讨论之前我们往往还不能明确地把握教材,加上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讨论起来易偏离方向,这也是个不足。

李嘉豪:如果小组成员毫无积极性就难以继续,例如我们这个小组,有些成员很有见地,积极发表意见;但有的却若无其事,好像事不关已,影响讨论的进行。

何倩卿:所以应该科学地进行分组,取长补短。如果同组同学水平相当,很难得出更好的更有创新的意见。

黎志茵:是的,我觉得假如组员分配得好,大家相互促进的话,对促进教与学的水平都很有帮助的;但如果组员之间互不信赖,积极性不高的话,就难有成绩,难以提高。

张辉豪:科学分组确实很重要,但另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老师的指导作用,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同学们知道怎样讨论、怎样表达,这样才能使分组讨论式教学持久地进行下去。

罗士祷:看来,分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法基本上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它有助于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便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便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便于培养同学们的参与精神和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优点多多,这也新课标所强调的合作学习的本质意义所在。

全仁经:但是,从同学的发言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一是要选好讨论的主题,讨论主题应符合课标要求,进一步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生活实际;二是要科学分组,明确责任,使组员之间真正能够取长补短,在知识、方法、能力和思维等都能共同进步;三是加强方法指导,能讨论、会讨论,能说、会说,使合作讨论能够热烈有序地进行;四是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及时、正确地评价,激发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

罗士祷:下面再请大家谈一谈对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看法

尤佩云: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活动,它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通过上网查资料,请教同学、老师,同学们能在课外探究性学习中,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使同学们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李俊仪: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学会、感悟、运用所探究的东西。

张辉豪: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及动手能力。

杨文俊: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是同学们用课外时间充实自我历史知识,对历史课本作更深入理解和研究的过程,对同学学习历史有一定帮助。但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后各科学业十分紧,课外时间短缺的原因,本人建议同学还先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先把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好,再根据自身兴趣、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课题大小等,切忌一步登天。

陈海贤:能够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更好地学习历史、认识现实。

吴婉仪:在课本所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历史课外探究性学习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的话题。不仅能扩大知识面,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更广泛的兴趣。

吴满明:课本的容量毕竟有限,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有些问题需要通过课外探究性学习才能有较好的认识,但不能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任务。

卢婧琪: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真正亲身去调查、探讨的很少,因为学习紧张,大多是上网找资料及讨论。

冯家灵:我有同感,许多同学只是上网查查资料就行了,考查的可以说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归纳分析的佷少。

黎志茵: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这无疑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在短时间内要催交成果的话,恐怕会有些问题,而且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梁仁华: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立起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重要意义,也得到了大家充分的认同和肯定,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杨幼全:同学们也指出课外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客观事实。我建议在确立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时,注意以下几点:一、以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同学们整体素质为归宿。二是以教材为依托,密切联系教材,或者补充教材的论述,使之更详尽、全面;或者进一步拓展对教材某一问题的掌握;或者进一步深化对教材某一观点的理解等等。三是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四是资料搜集要方便。另外,老师要加强对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注意及时地评价、总结和表扬。

罗士祷:新课程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还强调自主学习,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

尤佩云:由于课本一课的内容多,我认为应该在上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尽量弄懂课本的知识要点,把不懂的做好标记,待上课时认真听讲,并在课后请教老师和其他同学,而且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平时应多看相关的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见识和思维,这样学习起来就游刃有余。

卢婧琪:第一是自主思考问题,要有对问题的敏感性;第二是多交流与合作;第三是自主去探究,通过各种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第四是自主提出自己的观点。

李俊仪:课前预习,有不懂的东西,自己去查资料解决;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思维走,勤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遇到问题,要自己去发散思维地去想,想不通再问老师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杨文俊:首先阅读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材原有的体系,建立一条适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再通过求异思维,把各个重要的历史大事置于世界范围来探索,比较不同地方的差异,及探究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如发现问题则自主探索,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大胆地总结,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

杨梦笔:自主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科兴趣,从而主动从课堂、课本乃至课外读物自主获取知识。

杨红霞:我听了几位同学的发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谈到自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者能参与确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和掌握学习进度;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存动力的支持,能从学生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由于受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自主学习活动理解还不到位,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到位,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六、对目前的成绩评定体系的看法

李长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一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根据课程标准,我们采取模块学分评价认定制度。学分评定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和探究性活动成果等部分组成,占模块学分的60%,采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成绩。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成绩,占模块学分的40%。对这种学分认定的成绩评定体系,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尤佩云:这种成绩评定有效地减少了以分定人的现象,让老师更科学地去考查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而非只重结果,不会因为一次性考差而抹杀该学生整个学期的努力,也不会让侥幸考好而没有努力学习的学生得到过高评价。

李俊仪:成绩并不决定人的一切(思想、能力和性格),但过程与考试结果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可以普遍地反映一个人在某一阶段的努力程度、知识和智慧的发展程度。

李嘉豪:该体系对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有较高的要求,且考试成绩也包括在内,两者比例也很合理。

黎志茵:平时表现、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相结合,会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自我,但是也会出现整体都不积极表现的现象。

杨文俊:仍存在不足,需要完善。老师教学任务重,所教班级多,不可能有时间与每一个学生交流,因此,老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不甚了解,使得老师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欠缺真实性和全面性。

吴镇宇:我认为过程性评价中人为因素太大,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这两项,学生大多是随意填上去,有些表现好的学生会谦虚地给自己良或以下成绩,但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却会给自己以很好的评价,不够真实。另外,评价仍是以老师的为主,成绩好坏最终仍以老师的评价为准。这些都要在操作过程中调控好,以免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

罗士祷:你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议供老师和学校参考呢?

尤佩云:增加一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加分制度。

李嘉豪:让学生进行课外参观调查,作为评价的一个依据,学生可能会更有兴趣。

杨文俊:减少对学生知识考察的作业,用较活跃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取代,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罗士祷:这个建议不错。

陈颖茵:对考核的形式要有创新,不要仅仅局限于试卷,也可向实践操作型或案例型方向发展。

罗士祷:这个提议也有参考价值。


 

七、对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

李长福:高中课改仅仅开展一年,必修Ⅲ文化专题和选修课程都还没开设,对课改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一年来的课改实践,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请同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自己也许是不成熟的但确是真实的想法。

尤佩云:总体看来,此次课程改革过于仓促,很多前期工作没有充分准备,甚至到了上课时,仍有课本未到的现象出现,课程改革很混乱。

曾淑霞:改革效果,总体上还可以,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对问题的探究。

李俊仪:通过课程改革,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高考方案迟迟不确定,使学生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生对学习过于放松,可能会影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黎志茵:我认为改革成效不大,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实质效果不大。我觉得既然要搞课程改革,最好是慢慢改,本质性的东西要改。

黎宝恩:大致上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以前的教育制度有所改变,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认为,还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应试的痕迹仍太浓厚。

欧阳丽雯:虽然倡导自主学习是好的,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分开,难以综合地分析问题。

吴婉仪:学校领导和老师往往以“课时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考试”来扼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刚开始还好,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到后来应试要求一加强,又走回老路,久而久之,对历史保持热情的人越来越少。

吴镇宇:我认为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的执行情况仍没有脱离以前的摸式,如自我评价等都在走过场,学生也并未完全转变思想。还有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时却又不多,也影响了老师的授课,往往还像以前那样进行知识串讲。

罗士祷:显然,不管是教还是学,还有很多旧的观念、思想和做法在影响着我们的改革,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上考试等因素的影响,改革的阻力仍然不小。

李长福:大家再来看一组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在我们收回的283份样本中,认为目前的改革成效很好的有15人,占5.3%;认为好的有140人,占49.5%;认为不好的128人,占45.2%,同学们对改革成效还是持比较消极的评价。相对地说,我们这所生源和师资都占优势的学校情况尚且如此,其他普通类的学校,情况可能会更糟一些。看来课程改革还任重道远。

罗士祷:大家再来谈谈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

尤佩云: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本,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教材方面要多提供一些给同学们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语言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

吴满明:教材方面要压缩容量,突出专题或核心要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探究。

余愿:课程改革目的应该是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并能学以致用。所以要将教材繁杂冗的地方精简,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文化涵养和素质来展开。

罗士祷:因为时间问题,对这个主题,我们不能进一步展开,同学们还可通过其他途径向我们反映。下面是大家提问的时间,同学们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还有什么疑问,请畅所欲言。


 

八、目前的困惑与期待

尤佩云:请问老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李长福:根据新课标的有关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杨文俊:为什么课程改革总是先搞形式,没有实际大的功效?为什么不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制,在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才改革?现在突然进行鲁莽的改革给学子们带来的只是更大的坏处而不是好处。

罗士祷: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其实早在上海等一些地区进行了试验,作了一些探索,后来才逐步展开的,2004年度开始在广东等四个省试验,今后将进一步向全国推进。当然,具体到我们省、我们学校和我们的历史学科,确确实实有些地方做得过于匆忙,导致有些环节脱节。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课程改革应该会逐步完善的。

古莉:历史为什么只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回顾而没有历史人物的回顾呢?

李长福: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历史主要是由事件和人物构成的,由丰富的历史事件和形象多样的历史人物构成的历史才是丰富多彩的、鲜活的。造成现在必修模块中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太鲜活的原因,一方面是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跟课程标准模块分割的课程设置有关。后面有一个选修模块专门是探讨历史人物的,所以,三个必修模块中历史人物写得很少。我希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能够考虑同学们的这种要求,尽可能地把历史“写”得充实一些,有血有肉。

梁伟恩: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明显是时间不足,对于有些问题就难以深入研究。如果真的按部就班地按课本要求上课,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课标的本意应不是如此,但实际中就存在这些问题。怎样做才能更好呢?

罗士祷:这跟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关。老师应该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应该有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探究性学习,包括课堂和课外,希望同学们能配合好老师。

黄耀锦:新课改之后与以前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老师对新课改有什么看法?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钟思敏:怎样能够切实地利用新课程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把自己的能力反映在考试中?新课标下不仅老师的观念要改变,学生的观念也必须改变,那么我们又应该具有怎样的观念?

罗士祷:两位同学提出的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能简要地作个说明:首先,从课程性质上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历史人才。其次,从课程内容上看,以专题史的模块教学取代原来的通史形式,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再次,从教学上看,主张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也应改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从教学评价上来看,倡导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而不以一试定成绩,一试定终身。

黄海智:新课标是否影响高考制度改革?

欧阳丽雯:高考试题能否要求以发表主观见解为主?

刘欣仪:教材版本不同,试题涉及面可能会很广,应如何应考?老师经常说要“抓课标”,“课标”究竟是什么?

李长福:新课标的实施肯定会对高考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高考制度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考试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它也会直接对课程改革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期待着考试制度的改革会促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而不是阻碍它的前进,使之走回原来的老路去。

何倩卿:是否又会改得与从前一个样,为了改革而削足适履,而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删去呢?

吴婉仪:课程改革真的能一路走好吗?

全仁经:这需要我们的教育专家、考试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道路确实不是平坦的,有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但从国家、民族的前途着眼,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罗士祷:在座谈会即将结束之际,请教研室的梁老师给我们再说几句吧!

梁仁华:今天的座谈会使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亲眼看到:在目前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一中的老师和同学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座谈会也使我接受了教育,因为我由衷地体会到:只有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才是推动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真正主力;座谈会还使我深受启发,因为,这种师生互动、群策群力的方式不但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它也可以为解决课程改革的其他问题献计献策,如果主持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专家、教授们能参加我们今天的座谈会,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深受感染和启发的。

李长福: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很多话想说,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座谈只能到此。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懈努力,路肯定会越走越宽广的,谢谢大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