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戴加平:处理历史教材思考建议

时间:2009-10-18 17:20:14  来源:戴加平
 


解读与处理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上)

戴加平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我市的实施到今天已经历整整五十天。五十天来,我市一线的高一历史教师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了极大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目前的我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进展尚显平稳,初步实现了省教育厅既定的“稳步推进”目标。

五十天来,为了真实地了解我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验情况,我也作了较大努力:

第一,在嘉兴三中完成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的“下水课”,初步地体验到了备课之艰辛和学生基础知识之薄弱。

第二,和市本级各高中的备课组长们先后到秀州中学和秀水高中作了新课程教学调研,既看到了老师们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展,也真实地了解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和本市各县(市)的历史教研员们到海宁二中、海宁一中作了历史新课程教学调研,教研员们也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交流了本县(市)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开展情况,从而使我有可能在更广的面上了解到我市教育领域各级领导和一线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验方面的创造性努力和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此外,我还有机会到嘉兴一中、嘉兴高级中学、桐乡高级中学、嘉善中学等校,进入高一历史课堂的现场,了解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如果上述努力过程中所获取的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那么,目前我市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实在薄弱,使现有的高一历史新教材失去了依托;二是教学进度普遍偏紧,课时严重不足。

造成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直接的原因则有三:我省使用的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因而与以八年级《历史》为基本依托的高中历史教材不配套;二是我市的中考几乎不考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内容,即使考,也是开卷考;三是在“专家”们的误导下,部分八年级任课教师对《历史与社会》课的性质定位有偏差。

目前,这三点原因,已经对我市的初中历史教育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对高中历史教学也形成了严峻挑战。实际上,据我所知,全省也是这个局面。坦率地说,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三点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目前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因而这一现象还将延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能直面而无法回避。而我,也只能是呼吁而无法做得更多。因为,个人的力量永远是微不足道的。

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作为高中历史教研员,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这一问题的成因同样复杂,但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根本的出路则是努力提升我们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因为,这一问题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根源于我们的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市是这样,全省也是这样,兄弟省市同样是如此,甚至问题比我们还严重。显然,这与专家的课程设计有关,与教材的编写有关。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实验,逐步地形成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向专家们反馈,力促他们逐步改进与完善新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编写。

不过,坦率地说,“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确实也与我们历史教师自身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教学理念尚未完成真正的转变;

二是对新教材的解读还有待加深,具体表现为对重点的把握值得商榷;

三是由于对如何考查还不明确,因而在教材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上产生了问题。

这些表现,可以概括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尚待提升。当然,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作为历史教研员,我真诚地愿与我市的一线教师们一起认真学习,努力实践,逐步加深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解,实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使命。下面就以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为例,对解决“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这一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新民主主义”一课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以“开国大典”为结束,时间跨度为三十年,历史阶段包括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课的内容在过去需要约二十个课时才能完成,新课程则是安排在一课(2课时)内完成。显而易见,如果按过去的教材观,按过去的教材处理思路,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事实上,从我市历史教师执教这一课的情况看,也正是如此:整个过程均是在赶任务,教师与学生都是神色匆匆的行者;教学过程成为波澜不惊的流水线。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重新解读和处理教材。

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仍要坚持一课一个中心这一优良传统,将一节课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整合。具体而言,可以根据高一的实际情况分三个层面来理解教材,并设定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层面是看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

大意义。

第二个层面是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意义、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意义、遵义会议及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第三个层面是看省教研室《高中历史会考标准》对本课的要求:

①五四运动(A,B);②中国共产党“一大”(A,B);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B);

④国民革命(A,B);⑤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C);⑥遵义会议(A,B);

⑦三大战役的胜利(A,A);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D)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较为宏观而抽象;如果只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本课的任务仍然很重;然而,如果只就《高中历史会考标准》对本课的要求而言,如果上成2课时(前四个条目为第1课;后四个条目为第2课),就知识目标而言,任务应当是不重的,我市的任何学校、任何高一师生,都是不难完成的。

当然,这只是就知识目标而言,或者说只是就“知识与能力”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言。

还有另外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尚未予以考虑。

不过,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不应当被割裂。因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当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习方法指导与习得的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并逐步内化的过程。

第二,“能力”“方法”“情感”等教学目标,绝不是一节课、一个星期的教学可以达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没有必要自我束缚,在一节课内为自身设计过重的教学任务,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从这两点出发,如果只就第1课时而言,(第2课时下次另文分析)解读本课教材,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非常清晰的,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条,史实的要求是“概述”,如果只是为了掌握史实,只要一张表格就行;但它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这里的关键词是“社会变革”与“影响”。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这两个史实中选取一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史实,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史实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我的理解,两个史实中,选取“五四运动”可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因为这一事件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又对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民主”与“爱国”这两大主题极有益处。

根据上述分析,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灵魂(教学中心)可定为:民主的实践。这样的教学中心,可以将本课时中会考所要求的四个知识实现整合。

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与主要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主要成果;了解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成果、失败表现及原因;理解1919年起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历史新变革的内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成功的民主运动与爱国运动”,掌握“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治学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体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以学生和工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及在这两种精神指引下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民主”与“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意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