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杜苇:必修三文化史试题
孙曙光:必修一创新性试
蒲涛历史沙龙:必修专项
张月峰博客:必修三追踪
张月峰博客:必修三追踪
张月峰博客:必修三追踪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郑旭东:必修1第六单元
蒲涛:必修二选择专项训
最新热门    
 
冰雨:必修一专题四教材分析

时间:2009-10-18 17:20:55  来源:冰雨
 

冰雨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38777.aspx

第一部分 单元概述

一、教学要求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指引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本专题中,孙中山阐述的三民主义是第一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民主和强烈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此理论成果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的第二大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的第三大成果,它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这一理论思想成为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前进的重要航标。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的第四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师生要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认识,充分理解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历程。

专题主旨: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在课程标准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共列出四个分专题内容,即: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四个分专题内容有机串联,实际上构成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简史。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必修三教学指导意见》中有如下要点:(1)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民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福建省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大纲(历史)》在考试内容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⑴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⑵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⑶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⑷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专题讲授20世纪以来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理论成果,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认识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认识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既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有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不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精神。

二、基本线索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本专题中,要重点突出一条线索和抓住线索上的四个内容重点。一条线索是“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历程”,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一书中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续、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由此可见,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一定要把握、讲清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历程。弄清了这一条线索,也就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了。

在“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历程”这一专题主线上,专题共有四个重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实践,这一理论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邓小平理论,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社会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思想理论概念比较多,理论性强。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专题学习的最大难点。如何解决呢?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理论体系,可以组织学生查资料,撰写读书资料卡等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能够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教师要以多媒体设备展示或以音像资料、幻灯片进行形式活泼的理论体系介绍,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对重大理论体系及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

三、专题教学建议

(1)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时,要与课标中其他模块的专题进行联系分析。例如,本专题可与课程标准历史(必修Ⅲ)专题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联系,找出思想变革与科技文化发展的关系;与课程标准历史(必修Ⅱ)专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相联系,弄清思想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这些角度去学习专题,就会更科学、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发展内容及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要性。

(2)本专题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的观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建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历史比较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伟大思想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3)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比较,广泛利用感性材料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建议让学生读一些伟大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孙中山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也可以有选择地观看相关的电视专题文献片,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4)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制作图表,自己动手去整理归纳。

(5)设计探究性问题开展集体讨论等。鼓励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 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 三民主义

一、教学要求和重难点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二、教材要点

课程标准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这主要是指,师生要知道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是在不断充实中发展的,这种发展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历程的不断深入。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人教版与人民版教科书大同小异,都是从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三个方面介绍的。岳麓版教科书增加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知难行易”说。这样,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了。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与三民主义相关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认知,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建议教师以图片和文字资料为基本素材,灵活使用,大力采用谈话法、情景引导法,指导学生感知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认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理论内容,进而对三民主义进行总体评价。

本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第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及评价。第三,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关系。这三大问题涵盖了本分专题的基本要求。

三、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①19C末20C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②鸦片战争以来,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内容:

◇本子目的重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内容: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

内容: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

内容: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3.评价: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性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

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补充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一方面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另一方面,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

4.三民主义实践:

1)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3)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5.实践的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引导学生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最终的结局有何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的基础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

1)三民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十月革命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4)五四运动的影响;

5)孙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

2.提出:1924年 国民党一大 

3.内容:

◇对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建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归纳。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自主完成表格内容比较,并引导学生探究: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建议教师补充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4.评价: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建议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问题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A.进步意义: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B.局限性: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要求和重难点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认真搜集史料和整理史料,选取有效、典型的历史信息,学会正确运用说明和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重点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和内容,以及对不同时期的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难点: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与灵魂;认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二、教材要点

课程标准对“毛泽东思想”内容的要求是:“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要知道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影响;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体现;理解由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关于“毛泽东思想”,人教版教科书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讲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贴近课程标准。人民版教科书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讲到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讲得比较清楚,但对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讲得不够充分。岳麓版教科书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讲得非常详细,可对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几乎没提到。

在教学中,首先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历史作用的深层认识,也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教师还要选取一些有关的党史资料片或影视作品片断,向学生展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要让学生动手归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倡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的认识。选取一些文字资料,要把理性的内容直观化,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有关学术研究的尝试,深化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分专题,应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内容。第二,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第三,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些大问题包括了这一分专题的主要内容。

三、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讲述,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认识。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27年)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37年)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成熟:抗日战争(延安时期)(1937-45年)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解放战争(1945-49年)解决了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过渡时期(1949-56年)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建设时期(1956-66年)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

◇本节教学应该尽可能利用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毛泽东革命斗争生涯和中国革命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史实,形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认识,弄清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1、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2、过程:

◇可以先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和文字资料。

萌芽:

形成:

3、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

A、基本内容:

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B、历史意义: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结合史实如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等,说明“井冈山道路”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理论和革命斗争实践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抗战时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的不断努力。

2、成熟与确立: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确立意义:它为中共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问题二、为什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

1、理论总结

1)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改造

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一部分理论性强,教师可联系必修一、二相关史实,分析此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关问题的理论回答。

◇教师此处要补充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可以利用教材P62、P63、P64等的资料卡片,引导学生回顾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在这三方面中,实事求是是基础,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教师此处应该补充讲解一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这是课标的要求,在人民版教材中表述不够充分,教师可结合史实,充分利用其他(人教)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加以补充。

3、对毛泽东的评价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其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注意讲清一个问题:毛泽东个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科学完整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与灵魂。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二、教材要点

新课程标准对“邓小平理论”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主要是指,要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正确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而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    .

关于“邓小平理论”,几种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教科书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安排处理上,人民版与岳麓版教科书相似,都是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一起讲,冠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人教版教科书则将“邓小平理论”单独讲授,更贴近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资料,为学生再现历史情景,加深学生领会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历程。教师可以用讨论等方法解决下列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产生过程怎样?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等等。这些问题包含了这一分专题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这主要是指,师生要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背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历史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而理性地认知“三个代表”思想是把推进党的建设与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结晶。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目前已出版的几种版本教科书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在安排处理上,人民版和岳麓版教科书只用一个目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明扼要。人教版教科书用一节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比较充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补充运用,以增强学生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为认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提供帮助。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用谈话法、成果展现法等形式处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么样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内在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包含了这一分专题的主要内容。

三、各部分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1)“文革”后,“左”倾错误的继续(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2.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学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工作重心;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指导思想)

(3)意义:

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1.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联系中外史实,说明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的一个关键时期。

2.特点:

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3.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1)“南方谈话”

A、内容:本质,关系,标准

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

B、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2)中共“十四大”(1992.10)

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中共“十五大”(1997.9)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

◇教师应结合必修一、二的相关史实,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夕,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准备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前夕,中国共产党全面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并对适合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了初步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正式提出作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时期。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任务,提出了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并强调指出,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提出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两步走奋斗目标。正是在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198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了全面的概括,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完整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个重点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轨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是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时期。实践的深人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等重要观点和论断,是邓小平理论达到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新概括,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

◇教师在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时,要注意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联系起来,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同时邓小平理论是指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教师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过程,有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关节点。

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起点和思想起点,是为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理论基础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它是中国开始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深刻回答了十年动乱、两年徘徊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思想制高点和理论归宿点,是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它是90年代中国深入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也是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深刻回答了1989年政治风波和当代社会主义大曲折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4.基本内容:

◇教师要补充整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教师可结合教材P68“问题思考”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

1、背景:    

(1)国际形势   (2)国内发展   (3)面临问题

2、提出:

(1)含义、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议教师分析“三个代表”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关系。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观点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2)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3.地位:十六大,写入党章

4、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唯物史观是它们的共同哲学基础;与时俱进是它们的共同理论品格;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它们的共同价值取向。

◇用列表方式进行单元知识梳理与总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