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等:名画的德育功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李铜玉:历史非选择题六
最新热门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时间:2009-10-18 17:32:03  来源:李铜玉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liwang-5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992/index.shtml

 

1.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2.下列汉字形体(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楷书  ②隶书  ③篆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3.有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有人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A.顾恺之      B.展子虔      C.阎立本        D.张择端
 
4.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使绘画作品颇具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效果的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萱         D.郑板桥
 
5.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6.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符合 

A.原始岩画        B.中国文人画       C.汉代帛画        D.民间绘画
 
7.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意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画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神,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8.“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慷慨就义时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造成维新派“无力回天”的客观原因是

A.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B.清朝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与破坏

C.光绪帝没有实权               D.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
 
9.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共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10.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1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生平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12.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3.对《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临时约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实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B、后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两者都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两者都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
 
14.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主张

A.反对西学       B.变法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15.胡适曾说:“(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下列人物中,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进化论的是

A.林则徐         B.梁启超         C.严复         D.陈独秀
 
16.近代中国人在实践中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后
 
17.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18.康有为始终认为“君主立宪”才符合中国国情,他作出这样判断,思想理论主要来自①近代西方的“人权学说” ②我国古代“三世说”③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理论④达尔文“进化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21.梁启超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与政治制度
 
22.谜语:身体好才能工作好。 谜底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人物,它是下列哪件事的领导人?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3.十九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D. “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24.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此人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倡导民主共和
 
25.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26.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7.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28.在19世纪末中国社会经历的思想剧变中,进步思想的传播主要表现为

A.封建思想遭到毁灭性打击                B.人人平等、平均主义思想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进一步传播        D.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29.“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0.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31.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着促进作用的自然科学成就是
A.达尔文进化论B.爱因斯坦相对论思想C.启蒙运动的各种学说D.马克思主义
 
3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33.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也曾使国人振奋。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 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34.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6.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你能读到的报纸或杂志是

A.《人民日报》   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青年》
 
37.深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最进步的意义在于

A.要求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      B.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
 
38.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39.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0.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三(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1.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①是中国近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  ③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D.《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
 
4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样评价的原因包括①使专制主义受到空前打击②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③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发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45.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46.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因为①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③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④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47.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是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属于1915年的是

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赔款、阿Q       B.三民景义、起义、武昌、约法、退位

C.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D.新文化、北洋、实业救国、张謇、仲甫
 
4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努力是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新文化运动

C.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49.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 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50.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主观上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倒退,但从客观上讲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事件能体现后一观点的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②袁世凯尊孔复古 ③新文化运动兴起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BDDBB
            

6—10:BCBCC            

11—15: BCDCC           

16—20:AACDB

  
21—25:DCACD         

26—30:ABCDA           

31—35:AABCB             

36—40:DBCAA 

41—45:ACDDA           

46—50:ADBAA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关注: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9/7438.html

 

历史课程网:历史教育学硕士论文摘要

http://hist.cersp.com/lstd/lists/200710/7867.html

 

素质教育报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53208/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