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等:名画的德育功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最新热门    
 
李铜玉:历史非选择题六

时间:2009-10-18 17:31:23  来源:李铜玉
 

非选择题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四   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5)元曲的发展适应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一时期代表市民文学的还有哪些具体表现?试各举一例说明。到明清,又有什么发展,试举一例说明。

 

1.(1)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杂剧发展的需要。

(2)元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丧失仕途,地位下降,被沦为社会下层。客观上壮大了元杂剧的创作队伍。这些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使作品对观众有更深的吸引力。

(3)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北方剧作家移剧南方,南方文人加入创作队伍。

(4)元杂剧产生于北方,北方语言、风俗的影响(或元杂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南方剧种(传奇等)的冲击等。含义: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5)话本、宋词、绘画、小说等例子

 

2.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对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的这一评价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清史稿》在谈及康熙年间的社会状况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天下和乐,克致太平。”请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的?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2.(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不同: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儒为师。

        功:贞观之治    德: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3)贡献:平三藩、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管理、统一台湾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打败沙俄。

        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之上,蕴藏着危机。

   (4)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前强盛再到逐渐衰落。

 

3.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总结民族主义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试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为例,说明民族主义在推动两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民族主义极度膨胀对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看法?

 

3.(1)法国大革命期间,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入侵,法兰西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8世纪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北美人民掀起了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和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国内出现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纳粹党乘机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欺骗宣传,骗取了广泛支持,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撕毁凡尔赛和约,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3)看法:民族主义曾推动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极端的民族主义曾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灾难和破坏)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要虚心学习其它民族的长处。(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而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4.(1)欧洲的变化:经济上,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追求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盛行。政治思想上,人文主义出现,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启蒙思想产生和发展,批判、否定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自然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相信了地圆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2)主要原因:政治上,欧洲君主权力相对弱小,支持工商业发展,以此增强统治实力;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经济上,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广泛;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欧洲人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得到解放,竞争意识增强,追逐社会财富成为潮流,并进而要求政治权力。中国自古以“重农抑商”为经济思想核心,人们试图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

 

 

 

5.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82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工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爱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了20亿公斤。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35亿公斤,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材料三   “农民在用餐中也谈论生产承包合同的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目的。 

   (2)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过程上与苏联有何不同?其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3)苏、中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哪些相同的问题? 

 

   (4)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并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中国当代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5.①相同原因:粮食短缺问题。相同目的:为本国的工业化服务;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②过程:由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③问题: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直到今天废来农业税。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此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摘自董焨《极荒活民书》

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6.(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于自耕农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地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

 

7.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了哪些措施?试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说明抗战时期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

7. 建立:①七七后,中共发表七八通电,号召抗战进行到底。②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巩固:①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②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③军事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进行反击。

存在原因:①英美的态度:不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②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③蒋介石既反

共,又不敢彻底破坏。④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⑤中共的努力以及民心所向。

 

8.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

             B.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  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独立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首都;(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中国城市史论稿》132页

    材料四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五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政治地理》47页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 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主要职能

  ①

    行中书省

  ④

  ②

    行枢密院

    主管军事

  ③

    行御史台

    主管监察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8.(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2分)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

    (2) ①中书省  ②枢密院   ③御史台   ④主管政务。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制度沿用至今。

    (3)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

    (4)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深远意义: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5)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澳门:根据中葡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6)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

 

 

 

9.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由于当时的人文主义具有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显著不同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社会思潮突出特点?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社会思潮兴起的原因?

 

   14——17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的核心。

(2)据所学知识分析14-17世纪人文主义在西欧兴起的原因?你如何看待人文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9.(1)①倡导和谐、仁爱的人际关系。如孔子“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荀况的“制天命而用之”③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仁政”。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④倡导平等的教育权。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原因: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在思想上的反映;新的阶级的出现;周王室衰落,政治多元化。

(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中世纪教会神学观对人们的思想的禁锢引起了形成中资产阶级的不满;古典文化遗产的影响。作用: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起了推动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了欧洲社会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10.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美两国经济发展各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

 

(2)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所产生的影响。

 

(3)这些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基本道理?

 

10.(1)特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美国遭受了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但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

原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产值产量;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了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影响:欧亚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逐渐束缚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剧变埋下了隐患。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扩展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活力;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同经济模式可相互借鉴。

 

11.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怕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2)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哪四次政治斗争?
   (3)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是如何保障政治民主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建立起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11.(1)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等。

   (3)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