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社李卿老师在天津培训稿 4

时间:2009-10-18 17:21:14  来源:李卿
 

 

20077月人教社历史编辑李卿在天津培训稿

 

 

来源:江苏历史教研网   更新时间:2007-7-28

 

    《历史3(必修)》共设置24课,共25课时(其中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2课时)。还有一节探究活动课。现在我们就逐一对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标准》对本单元学习要点的规定: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本模块的第一大学习要点。那么,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呢?依据《标准》可以清晰看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标准》中又将我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划分成四个鲜明的历史

阶段,各段都有其时代特色。第一阶段是讲儒家思想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中凸显;第二阶段是讲儒家思想在西汉时如何发展为正统;第三阶段宋明时期

儒学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如何改造传统儒学,使其

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综之,这四个分专题就是一部儒学发展史。

    在这四个分专题中,我们要了解重要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

子、韩非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以及其主要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如“理学”“心学”等;同时

要对重要的历史现象“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背景和影响进

行分析探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我

们要学习,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

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围绕着这个主题,编者

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的编写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因为课标将这部分内

容分为四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那么,我们在编写时对这四个阶段的历史特征

就要把握准确,而且要抓住一两个主要特征集中笔墨来编写。如讲儒学形成时,

讲孔子,它的各种思想很丰富,而我们只要抓住了他的核心思想“仁”写充分,

也就把问题说清楚了。再如讲“理学”,我们就抓住“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这样的核心即可。其次,将历史脉络写清晰,让学生能读明

白中国传统思想演变的前因后果及其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教材的[本课导入][历

史纵横]或第一目中尽量补充背景知识。再次,尽量浅化教学内容,或将较为专

业的纯学术的内容舍弃,或讲一些艰深的学术问题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来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三、单元内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是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设置的。课文之间

以时间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开始,到汉武帝时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再到魏晋南北朝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的发展,直到明清时期儒家

思想的发展,各段之间前后联系,将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勾勒

较为清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早期儒家思想的

形成。重点内容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中通过列举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个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经由孔子开创、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到战国

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时候,诸子学派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在当时社会上影响都很大,基于此,

尽管本单元重点是讲儒家思想,但我们还是分列了“道家和法家”一目(其中[历

史纵横]中含有墨家),不能厚此薄彼。

    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中“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本课的难点。文化现象的背景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但我们又不可能充分展开讲

授,所以需要师生结合历史必修1和2中政治经济的内容综合理解分析。不过,

大体上文化现象变化有个趋势,那就是从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发展到春秋战

国时期的“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能够接受教育。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

出现提供了条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主要讲的是儒家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正统思想的过程。而

这一过程是从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统治时期开始的,而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这一课的关键点就是要解决为什么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独尊

儒术的新局面。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结合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而在本课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从国家统治思想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再结合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得出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而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应运而生。他的思想与汉武帝的想法一拍即合,出现了汉武帝诏试贤良。最终,儒学成为国家提倡的正统,这是历史的需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偏偏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但通过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在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中我们会找到答案。

    对于秦和汉初的思想状况课标中未涉及,我们在教材中也做了必要补充。

如在本课导入中我们将秦朝对儒家思想的打击“焚书坑儒”进行简单介绍;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占主导在第一目也作为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这样,整个

教材按照时代顺序的发展,时序性和逻辑性增强。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课主要是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儒

学体系——理学。它是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

义理。理学是本单元的难点。根据课标,我们在教材中列举了几个重要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兄弟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又把“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心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

明理学对中国社会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从课标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从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中间

有长达七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儒学发展没涉及。这就使得宋明理

学的出现突兀,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因此在教材中我们设置了一目“三教合一”,

介绍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过程,使得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唐宋儒学

家展开复兴儒学的活动。接下来再讲理学出现,顺理成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本课主要是通过介绍明清几位进步的思想家,从而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儒学

思想的发展状况。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这几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都是在我

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各种矛盾尖锐的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三位,他们是

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日子中度过的,而且都参加过抗清斗争,故其思想带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反传统的,李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异端,黄、顾和王三位都是以反对君主专制而闻名;其次,他们的思想进步,注

重经世致用,思想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在讲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时,我们

设置[历史纵横],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它的思想与王阳明心学的本质区别,浅化了教学内容。

    值得说明的问题是,这几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反对传统,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

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那么他们还是不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部分、

一阶段呢?从《标准》的规定看,它应该属于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一阶段。但他们属于一个特殊时代的儒家派系,是“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是儒家学派中

的改革派,对儒家思想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些符合新时代

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科书中谈其思想的影响时,说这几位进步思想家“对传

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

响。”

 

 

 

四、主要学术观点介绍

    本单元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也比较多,我们这里主要选取了部分学术问题加以说明。

 

(1)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

体系的核心;也有学者认为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甚至把孔子学说概括为“礼

学”。一般情况下是,对孔子积极作用肯定多的,多持仁是其思想核心的观点,

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多强调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还有学者认为仁和礼是共同构

成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庸才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还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模糊性和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思想概括。我们在

教材中采用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史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是否存在以及它

对文化学术的作用都存有争议。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存在,多数学者

持有肯定说法,翦伯赞、白寿彝等认为,汉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就提出了一个

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任务,就是要求建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汉武

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

官。从此,儒家经典成为学者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

过以郭志坤等学者则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各学

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思想中的有用成分,收罗到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中,然

后要人们独尊;同时对思想上的其他各派别令其存在,“百家”并未罢黜。教材

中两种观点兼顾,但基本倾向于前者。

 

(3)关于理学的评论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4)关于李贽思想是否反封建

    学术界对李贽思想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李贽的思想具有封建叛逆者

的鲜明性格,在他的不少文章中都对儒家经典和道学进行了批判。李贽以物质生

活为道德观的基础,从而打击了道学的正统地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贽是一

个反道学的战士,但他反对的道学是假道学,不是真的道学,而他对真道学是竭

力赞扬的,所以说他反道学不等于说反封建。更有学者认为,李贽的政治思想不

是别的,而是正统的儒家政治观。在教材中我们采用第一种观点。

 

五、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中国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

响深远。学习本单元内容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本单元学习的思想文化史内容,属于意

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

鉴于《课标》中模块的专题设置,在学习本单元时必须对同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

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思想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所发挥的重要作

用。

    (2)注意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紧密结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

多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让学生们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如《中

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书中所云:“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联系的,是以治国安

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行为最终目的的。”

    (3)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因其思想博大精深,所以理解起来相对

困难些。我们在教材编写时为了降低难度,争取做到深入浅出,尽量回避一些专、

深的概念。在讲述思想家的思想时,也是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思想的言论加以叙

述,而非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主要在课标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

围内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这段思想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即可,着眼点应是了解这种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而不必太过深入的探究某

种专门的思想理论。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一词,旧指诗、书、礼、乐等。见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研究。(2)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辞海》P872)

    本单元介绍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历史,分3课介绍了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本课以古代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例,介绍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进入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当时,平民地位相对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人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日益重要,于是,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而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智者学派。其实,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派,它的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在所有的智者学派的成员中,最突出的有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普罗泰戈拉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他的思想,他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他认为一个城邦或国家治理的好坏的标准就是在于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即用“人”取代“神”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他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反映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理论需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每个人都只依据自己“个体”的需求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就是“尺度”,那么结果就可能使真理失去客观性。不过,无论如何,普罗泰戈拉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开始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变为对人类本身的研究,具有进步作用。安提丰是另一位著名的智者学派成员,他的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代表了比普罗泰戈拉更激进一些的智者学派的思想,这些智者学派的成员认为,应该把以前仅局限于自由民内部的平等推广到所有的人,并要求在城邦内部实现所有人在教育、财产和种族等方面的平等。他们认为,希腊城邦中贵族和平民、本邦人和外邦人、主人和奴隶的区分完全是人为划分的,是习俗和法律的产物,从自然也就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这种区分其实是毫无根据的。安提丰的名言“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正是反映了这一部分智者学派的思想,它特别强调了人类的平等关系。

    关于苏格拉底,他不是智者学派的成员,但他在关注人的问题上与智者学派有共同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教材把他和智者学派放在一起来介绍西方人文主义起源的原因。不过,苏格拉底对人的关注和智者学派的关注有所不同,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法律关系,而苏格拉底则更关心人的伦理道德。他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美德即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某些方面同中国古代的儒家先贤有些相似。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课通过叙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事实,介绍了西方人文精神最终形成的过程。文艺复兴,就是一些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发起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的宗旨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对“神”的迷信引回到对人的关注,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奥秘。随着人们对教会迷信的打破,人们对教会的高压统治也越来越不满,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这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使人文主义宣扬的对人自己能力尊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简要介绍了启蒙运动的一些情况,重点在于阐明启蒙运动使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的高潮在18世纪的法国,涌现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使天主教会受到了猛烈的抨击,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获得自己的统治,对人文主义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反对一切外在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来自教会还是国王,他们号召人们用自己的理性的力量来构建一个更加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这实际上是为废除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构建理论基础。在这个时期,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阐明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并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如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说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