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前后,苏联、国民党、共产党三方合作关系梳理
(学习整理)
华盛虹溪中学 陈义萍
《文史天地》杂志2007年第一期刊登了一篇为陈独秀鸣不平的文章《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作者王克孟。王先生在文章开篇即对陈独秀的历史评判发出两个问号:“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吗?陈独秀主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吗?”然后开宗明义的指出“随着苏联许多档案的解密,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面貌的陈独秀……”在王先生的笔下,是这样描绘陈独秀的:“陈独秀是一位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学者。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精通英、日、法三国语言,工于唐宋诗词,精于隶楷,传统文化很有功底,新学造诣也很深。经过长时间学术氛围的熏陶,形成了陈独秀独立的人格,实事求是,勤于思考,有主见,不盲从。他气质刚强,心怀坦荡,高傲愤世,脾气暴躁,难以容人。这是陈独秀的悲哀。”“一个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的中国龙……”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003年版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将陈独秀视为此错误的代表人物。2004年版的新课标教材人教版65页仍写着: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究竟陈独秀该会国民革命的失败负多少责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先生的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国民革命前后,苏联、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三方合作问题。不敢说以此推翻教材的定论,因为我对王先生文章中的说法和材料无法逐一求证,只想存此立照,以求学者专家们批评指导。
一、苏联支援中国革命的初衷
“列宁为了摆脱苏联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危机,极力想和落后的中国建立联盟。”
“列宁盛赞孙中山思想‘是真正伟大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同时认为‘共产主义纲领能更好地、更清楚地表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容。’”
“列宁认为,通过孙中山可以贯彻共产主义纲领。孙中山也很早就关注俄国革命,1918年7月孙中山致电列宁,‘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有着同样的目的’。他建议‘中国革命党和俄国革命党要联合起来进行共同的革命’。
“列宁在收到孙中山热情洋溢的电报后,很是激动一番……称孙中山是‘中国革命领袖’、‘中国工农阶级敬爱的导师’,郑重提议双方联合起来,‘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的联盟’。”
显然,苏联方面从一开始就没搞清中国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列宁把孙中山当作无产阶级领袖,而孙中山一再声明‘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
“孙中山很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和落后、愚昧、荒凉农村联系在一起,把近代化文明与非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了。
“1922年7月26日,赫赫有名的越飞踏上中国征程。到中国后,越飞到北京和北洋军阀政府谈判,列宁的俄国和共产国际企图北联合吴佩孚打击张作霖、难联孙中山打击南方反动派的计谋引起了孙中山的愤慨,因为苏俄计谋和孙中山实行的远交张作霖进攻吴佩孚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
显然,双方都是想消灭中国的反动亲帝国主义势力,但因为对时局、敌友的认识判断不同,产生了策略上的分歧。谁的认识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呢?
“1923年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在郑州、汉口等地,血腥屠杀京汉铁路罢工的工人,杀害了林祥谦、施洋等共产党员,并发出通缉陈独秀、越飞、马林的命令。这终于使列宁、共产国际清醒了,改变了过去联合吴佩孚的错误策略,使联合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步伐加快了。”
可见,苏联和中国的合作不是苏联单方面的意愿。这是苏中双方的共同需求。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国际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内革命的胜利。合作能否成功,能否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就看双方能否在认识和策略等方面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