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孔陈萍:让历史课活起来
孔陈萍:设计、整合、多
赵方萍:“高度繁荣的宋
董志萍:辛亥革命教学设
白文萍:评《中华文明的
李漱萍灵活、新颖、巧妙
最新热门    
 
陈义萍:苏联国共三方合作关系梳理

时间:2009-10-18 17:22:09  来源:陈义萍
 

国民革命前后,苏联、国民党、共产党三方合作关系梳理

(学习整理)

 

华盛虹溪中学   陈义萍

 

《文史天地》杂志2007年第一期刊登了一篇为陈独秀鸣不平的文章《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作者王克孟。先生在文章开篇即对陈独秀的历史评判发出两个问号:“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吗?陈独秀主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吗?”然后开宗明义的指出“随着苏联许多档案的解密,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面貌的陈独秀……”在先生的笔下,是这样描绘陈独秀的:“陈独秀是一位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学者。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精通英、日、法三国语言,工于唐宋诗词,精于隶楷,传统文化很有功底,新学造诣也很深。经过长时间学术氛围的熏陶,形成了陈独秀独立的人格,实事求是,勤于思考,有主见,不盲从。他气质刚强,心怀坦荡,高傲愤世,脾气暴躁,难以容人。这是陈独秀的悲哀。”“一个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的中国龙……”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003年版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将陈独秀视为此错误的代表人物。2004年版的新课标教材人教版65页仍写着: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究竟陈独秀该会国民革命的失败负多少责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生的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国民革命前后,苏联、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三方合作问题。不敢说以此推翻教材的定论,因为我对先生文章中的说法和材料无法逐一求证,只想存此立照,以求学者专家们批评指导。

 

一、苏联支援中国革命的初衷

 

“列宁为了摆脱苏联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危机,极力想和落后的中国建立联盟。”

“列宁盛赞孙中山思想‘是真正伟大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同时认为‘共产主义纲领能更好地、更清楚地表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容。’”

“列宁认为,通过孙中山可以贯彻共产主义纲领。孙中山也很早就关注俄国革命,1918年7月孙中山致电列宁,‘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有着同样的目的’。他建议‘中国革命党和俄国革命党要联合起来进行共同的革命’。

“列宁在收到孙中山热情洋溢的电报后,很是激动一番……称孙中山是‘中国革命领袖’、‘中国工农阶级敬爱的导师’,郑重提议双方联合起来,‘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的联盟’。”

 

显然,苏联方面从一开始就没搞清中国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列宁把孙中山当作无产阶级领袖,而孙中山一再声明‘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

“孙中山很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和落后、愚昧、荒凉农村联系在一起,把近代化文明与非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了。

1922年7月26日,赫赫有名的越飞踏上中国征程。到中国后,越飞到北京和北洋军阀政府谈判,列宁的俄国和共产国际企图北联合吴佩孚打击张作霖、难联孙中山打击南方反动派的计谋引起了孙中山的愤慨,因为苏俄计谋和孙中山实行的远交张作霖进攻吴佩孚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

 

显然,双方都是想消灭中国的反动亲帝国主义势力,但因为对时局、敌友的认识判断不同,产生了策略上的分歧。谁的认识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呢?

1923年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在郑州、汉口等地,血腥屠杀京汉铁路罢工的工人,杀害了林祥谦、施洋等共产党员,并发出通缉陈独秀、越飞、马林的命令。这终于使列宁、共产国际清醒了,改变了过去联合吴佩孚的错误策略,使联合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步伐加快了。”

 

可见,苏联和中国的合作不是苏联单方面的意愿。这是苏中双方的共同需求。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国际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内革命的胜利。合作能否成功,能否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就看双方能否在认识和策略等方面达成一致。

 

 

二、苏联支援中国的策略

 

1、国共合作形式的斗争

 

1923年初,越飞到上海会见孙中山,签署了著名的《孙越宣言》。《宣言》明确说明孙逸仙博士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越飞对孙中山提出的问题表示理解。并在会谈中建议孙中山:“中国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革命的政党,建议您重新接受三民主义,改变三民主义的方向,使之具有反帝的内容和群众路线,并建议同苏联和共产党合作。

 

由此宣言的内容是否可以判断:当时的苏联并没有要把苏联模式蔓延到中国的企图,或者建议重新接受三民主义是一种迂回之计?但继续往后看似乎不像什么阴谋。

 

在列宁提出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构想后,马林首先提出了共产党以共产党党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构想。马林3次回苏联,向列宁回报他的计划,终于得到列宁和共产国际的赞同,被共产国际确定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也获得孙中山的同意,陈独秀也被迫同意了。

 

孙中山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自然容易理解。列宁和共产国际没有实际考察仅凭马林一面之词,顶多就是一个失于查实的原因,马林为什么要不遗余力不顾一切的帮助国民党,就让人费解了。仅仅是因为他搞不懂中国的国情?难道一个人的武断、刚愎自用,要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革命作为代价?最可怜无辜的是陈独秀,明明是反对和抵制这种合作的,最后却成了替罪羊,被唾骂了很多年。

 

陈独秀在1921年第一次见到马林时,就和他发生激烈争吵。马林说:“各国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共产党的工作方针和工作计划应该在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下制定。

陈独秀不买马林的帐,他说:“中国革命有中国的国情。”言下之意是中国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指手画脚。

马林又说:“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在第三国际的领导之下,中国也不能例外。”

陈独秀听了十分气氛,猛地一拍桌子,厉声说:“各国革命有各国的情况,我们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

这可看出,陈独秀当时的态度是正确的。但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陈独秀的独立性逐渐被“组织性”代替了。

 

在知道马林要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消息后,陈独秀先后两次写信给维经斯基,希望他直接向共产国际反映陈独秀不同意加入公国民党的理由。但结果是:

 

马林知道了陈独秀给维经斯基写信,立即赶回苏联,在莫斯科找到维经斯基彻夜长谈。维经斯基被说服了,赞同马林的建议。随后,马林又得到俄共中央书记斯大林、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的支持。

 

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正式确立了在中国实行马林关于个人加入国民党的主张。为了排除不同意见,共产国际特意作出《给共产国际驻华南代表的指示》,作为马林落实国共党内合作的尚方宝剑。《指示》命令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即把地址迁到广州,所有工作必须在马林的紧密联系下进行。

 

1922年11月5日,陈独秀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又一次在会上阐明他反对国共党内合作的意见,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结果,恰恰相反,是马林再次拿到了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

 

此后,陈独秀不得不担任双重角色:在公开场合,他一次次推动国共党内合作的落实,他还带头示范,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陈独秀又不断向共产国际要求停止国共党内合作,变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国民党内的合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外合作。人们认定的往往是陈独秀的前一个角色,而忽略了陈独秀的后一个角色。

 

 

2、苏联的不公平援助

 

从国民党正式成立前后,苏联就一直在帮助国民党。斯大林派马林、鲍罗廷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命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斯大林出枪8000支、援助10万卢布建立黄埔军校,排除大批军事顾问和教育人员……

 

斯大林还援助冯玉祥。在1924年到1926年8月之间,苏联援助冯玉祥飞机60架、大炮60门、炮弹58000发、机关枪227挺、步枪35000支、子弹510万发等。

 

在孙中山逝世后,苏联斯大林一方面加强对中国事务的干预,另一方面以蒋介石接替孙中山。

 

1926年3月15日,斯大林主持第六届共产国际扩大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名誉委员,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在国民党中,只有蒋介石得到如此殊荣。

 

苏联共产国际对待中国的国共两党为何态度差别如此之大?如果这些援助都给了共产党,那中国革命又将是一番什么境况?

 

3、纵容姑息国民党,压制共产党

 

在共产国际授予蒋介石无上荣誉的三天后,国民党就发动了“中山舰事件”。5月15日,在国民党中央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事先和鲍罗廷会商的《整理党务案》,之前并没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鲍罗廷特别指示出席会议的张国焘和谭平山:不管内容如何,都要向蒋介石表示支持国民党会议的决议。根据鲍罗廷的指示,共产党对《整理党务案》做了让步,获得会议通过。

 

多少年来,把国民党会议通过《整理党务案》归罪于陈独秀,作为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铁证。然而,事实上应该负责的是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更有其背后的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布哈林和斯大林。是他们指使鲍罗廷对国民党蒋介石让步,支持会议通过《整理党务案》,与陈独秀风马牛不相及。

 

4、北伐中的明争暗斗

 

1926年7月9日,在苏共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苏共派来20多名军事顾问支持蒋介石北伐。

 

与共产国际的态度相反,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公开批评蒋介石指挥的北伐,同时开展了反对蒋介石的斗争。陈独秀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中说:“若夹杂有投机的军人政客个人政权位欲的活动,即使有相当的成功,也只是军事投机之胜利,而不是革命的胜利。”

 

在北伐的高潮中,陈独秀仍不乏清醒的头脑。在北伐军进军到湖南、湖北以后,9月下旬陈独秀为中共中央在《关于最近全国政治形势与党的发展报告》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派领袖对于北伐的目的只在于争夺地盘,内部暗潮甚烈重视不够”,他再次提醒全党“北伐中须防投机的军人政客权位欲的活动,不可因北伐而牺牲民众之自由与利益。”

 

我们的高中教材中一直盛赞轰轰烈烈的北伐斗争,说国共团结合作,各阶层民众广泛支持,广大将士英勇善战。而且在章节顺序的安排上,把“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安排在北伐胜利后讲述,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至少也是难以认清局势的实情。

 

 

 

5、苏联执迷不悟,自欺欺人

 

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正如陈独秀所说在谋求权位,谋求党权、军权、政权于一身。不久开始排斥苏俄代表,并公开发表反苏、反共言论。1927年2月21日3月7日,蒋介石在南昌2次发表演说,扬言要制裁共产党,反对苏俄。

 

中共中央在《向导》刊物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的真实面目,但是苏联和共产党却大力宣传蒋介石是“服从国民党的”,是不可能“反对共产党”、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妥协”的。

 

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宣传下,蒋介石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革命家——甚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甚至在蒋介石挥起大刀砍向共产党人头颅,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共产国际仍反对东征讨蒋。

 

直到蒋介石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共产国际代表才于22日发表了《第三国际代表团为帝国主义威胁武汉及蒋介石背叛宣言》,愤怒谴责蒋介石“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屠杀工农的凶手和民族的叛徒”。但接着,斯大林又指导中国革命:“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乃至在政治上把他们消灭干净,把国家全部政权集中于革命的国民党,没有右派分子的国民党,作为左派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盟的国民党手中的政策。”

 

斯大林的策略仍然存在错误。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自己。也没有明确指出蒋介石就是国民党新的“右派”。

 

5月13日,斯大林又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分裂,事实上使国民党洗去了污点,把国民党的核心向左转移。同学们,要相信武汉的国民党没有右派,……是中国劳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心。”

 

1927年5月31日,斯大林给中国革命发出的著名的“五月紧急指示”仍然希望国民党能够挽救中国革命,甚至企图牺牲共产党的独立性,以无原则的让步换取汪精卫等国民党人的支持。

 

6月15日,陈独秀再次致电共产国际,也是最后一次向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员退出中国国民党,同时在他召开的共产党政治局会议上,陈独秀“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重新估计形势,独立制定自己的政策。”

 

陈独秀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意见,激起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而中国共产党政治局的委员们却保持沉默,使陈独秀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6月18日,苏俄《真理报》发表布哈林的讲话,点名批评陈独秀对国际的指示是“阳奉阴违,执行不力”。

6月30日,在鲍罗廷支持下,陈独秀召开政治局会议,仍然把维护和国民党的联盟作为最高原则。同一天,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拒绝了陈独秀退出国民党的要求,却承认汪精卫武汉政府“当处于国民革命的领导地位”。

 

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正式反对共产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这样失败了。这是谁的责任?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回答:陈独秀!

 

7月28日,斯大林在《真理报》上发表《时局问题简评》中说:“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不善于利用这一时期的一切可能,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在这一时期犯了一系列的极大的错误。”

 

原苏联远东问题研究所中国历史部主任、历史学博士格鲁宁教授说:“1924年,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便从左的立场,反对共产国际的路线,这条左的路线要求共产党人退出国民党。”他给陈独秀戴上了一顶大帽子:“左倾宗派主义”。

 

 

 

三、三方合作成败评断

 

对于在苏联指导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中学教材中一般都是这样讲述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他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一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把这作为国民革命的成果乍一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从本质上来看,打击北洋军阀也就是打击中国内部的反动势力。然而事实的结果呢?一个反动势力被打倒了,另一个反动势力又抬头了——就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为国民政府,但他却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他和原先的北洋军阀政府有多少区别呢?如此说来,能将动摇北洋军阀政府视为国民革命的实际成果吗?实际上,这场大革命的结果只不过是: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

 

大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命运都未改变。也许蒋介石的天下比北洋军阀的天下,从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上看更接近近代社会,但这也是极不平衡的,更是表象的。而且,即使表象的改变也不该是蒋介石的功劳。那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客观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么回过头看,最初列宁和孙中山合作的初衷——消灭中国的反动亲帝国主义势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后,完成了多少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的多少呢?几乎为零吧!

 

如果要问,这场所谓的国民革命中最为受益的是谁?在梳理完这三方的关系后,我看应该算是蒋介石。

 

苏联方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援助的蒋介石到头来却是反苏的。

 

共产党方面赔了夫人有折兵,损失惨重。

 

只有蒋介石得到了苏联的大量援助,又勾搭上了帝国主义,成为了国民党的总裁,大权在握,为其后来的独裁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正在阅读老师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国民革命史教学中的困惑》,刚好看到这篇《陈独秀与共产国际》,明白了不少东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