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介绍

时间:2009-10-18 17:22:14  来源:陈梧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

本册教科书根据《标准》的精神和学习内容要点来编写。考虑到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标准》所列学习要点又缺乏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遗产内容,根据《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规定:“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拉萨布达拉宫的内容。全书将这些学习内容划分为9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2至4课,共21课,另有探究活动课1课。所有的课文都不停留于简单的景观描述,而是力图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以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带有总论的性质

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和理解后面几个单元内容的基础。共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两课。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本课首先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对于《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教科书讲了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定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根据这个规定,只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才能称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一个专门的概念,不能随便滥用。说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指它的主权,其主权属于遗产所在地的国家,所在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世界遗产的责任;说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指的是它的普遍价值,正是因为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国际社会就有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援助、进行合作的义务。接着,教科书讲述《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三种遗产类型。197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又从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中划出文化景观,把它作一个单独的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虑到《标准》所列的学习要点中没有涉及文化景观的内容,为了简化头绪,减轻学生负担,教科书只讲到《世界遗产公约》所确定的三种遗产类型,舍去文化景观不讲。所有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除了必须符合所规定的一项或几项标准外,还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经过严格的申报和审查、批准程序。获得批准后,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公约》保护的都是有形的物质遗产,不包括无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的保护。最后,教科书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于1958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开始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截至2005年6月,已拥有30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三位,另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原则和艰巨的保护任务

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必须世世代代保存完好,传承给后人;而文化遗产又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丧失了。在保护与利用之间,保护是第一位的,利用是第二位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为了确保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地把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世界遗产公约》还规定,各缔约国必须就本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要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提请所在主权国加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而导致价值的丧失,则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本单元讲述作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埃及留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由“雄伟的金字塔群”“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两课组成。除介绍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和努比亚神庙群之外,还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第1课“雄伟的金字塔群”

本课先讲古埃及金字塔修建的历史背景及其来源。埃及金字塔以位于今天开罗西部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最为著名。接着,讲述其中的胡夫金字塔,通过它来反映古埃及高超的金字塔建筑艺术。最后,稍带讲述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人面狮身像。

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本课讲述了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1959年,埃及政府决定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努比亚地区的历史遗址面临着被淹没的厄运,埃及和苏丹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求援助,希望帮助拯救这一著名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得到51个国家的响应,筹集8 000万美元的捐款,从1960年开始了努比亚遗址的拯救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40多处古迹,其中有22座庙宇搬迁到安全地带实行重建。这次拯救行动,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规模最大,完成得最为出色。这次国际救援行动,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促使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成熟,成为催生《世界遗产公约》的直接诱因。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本单元讲述西方文明发源地古代希腊、罗马的世界文化遗产。共设“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和“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两课。第1课按照《标准》的要求作适当的延伸,由奥林匹亚遗址讲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借以说明奥林匹克的含义、宗旨和精神。

第1课“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在本课里先讲雅典卫城及其代表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由山门,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等一组建筑物组成,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神庙的内殿,矗立着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雕成的雅典娜雕像,造型精巧,形态生动。之后再讲奥林匹亚遗址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亚是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自公元前776年全希腊在此地举办第一届竞技大会起,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到罗马人征服希腊后,于公元393年被罗马皇帝狄奥西斯一世下令禁止。1892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倡议恢复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1896年,根据他的倡议,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办。1924年,又在法国举办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夏奥林匹克运动会都是每四年一次,轮流在世界各地举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展开,“以友谊、团结和公开精神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广为传扬,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不断战胜自我去获取胜利。

第2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本课先介绍古罗马城的由来,再讲述古罗马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罗马大斗兽场是古罗马最宏伟壮观的建筑,是古罗马的象征。它主要用于角斗表演,包括人与人,人与野兽,野兽与野兽的搏斗。罗马帝国的贵族、骑士热衷于欣赏这种血淋淋的角斗表演,反映了他们冷酷残暴的阶级本性。万神殿里古罗马最雄伟的神庙建筑,正殿为大跨度的圆顶形大厅,没有任何立柱支撑,气势恢宏。罗马帝国的皇帝对内扩张皇权,对外扩张领土,因而都热衷于修建为皇权祭拜服务的广场,建立纪功碑和凯旋门。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提图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本单元选取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中心的罗马的文化遗产,来反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共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两课。

第1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本课分别讲述了佛罗伦萨的资本主义萌芽、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博物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上面,覆盖着由著名设计师布鲁列斯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大圆顶,没有任何立柱支撑。乌菲齐宫内的乌菲齐博物馆和波提宫内的帕拉缔纳美术馆,收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美术作品,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美术宝库。

第2课“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讲述了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斯廷小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壁画。

16世纪初,罗马成为欧洲最壮丽的城市,并取代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中心。位于罗马城西北南的梵蒂冈城,以圣彼得大教堂为中心,汇集了文艺复兴以来各国艺术大师的艺术和建筑杰作。西斯廷小教堂是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小教堂,里面各面墙壁和天花板都有表现宗教内容的精美壁画。天花板上的《创世纪》和祭坛后面墙壁上的《最后的审判》两幅壁画,出自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手笔,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祈盼正义和平等的强烈愿望。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它最初采用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后来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都参与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施工。教堂平面是纵十字形,屋顶中央的大圆顶为米开朗琪罗设计,由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组合,没有立柱支撑。教堂内部的五个长方形大厅,地上铺设名贵的花斑岩石,墙壁上布满各种精美的雕刻、壁画和玻璃镶嵌画。中央大厅的主祭坛上,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极为精致。17世纪中期,贝尔尼尼又以突出教皇圣威的思想,设计并建造了教堂前面的两个广场。他的设计思想,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人文主义思想迥然有别,反映了17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运动已日趋式微的状态。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本单元共分为“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三课。

第1课“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本课首先用“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子目,概述长城修建的历史和地域分布,指出长城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两千多年,其间少数民族王朝修建长城的历史远远超过汉族王朝修建的历史,所以说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修建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将历代所修长城加在一起,总长度超过五万多公里,就其历史的悠久、工程的浩大、气势的雄伟来说,长城都堪称是世界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第二个子目“独特的建筑风格”,指出长城的修建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使各段长城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各段长城连缀起来,便形成一种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具有强大的美学魅力。“复杂的防御体系”一目,指出长城是一种综合性的防御工程,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目,讲述了长城的文化内涵,指出长城不仅在装饰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围绕着长城还产生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此长城也是一座丰富的文学艺术宝库。最后,教科书以“巍峨的历史丰碑”的子目,讲述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2课“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本课先讲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及其建制布局,指出它是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而建,陵墓周围环绕两道围墙,分为内城和外城。地上有寝殿,今已不存;地下是宫殿式的地宫。再讲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兵马俑坑位于陵墓东侧,共有四个。经发掘,四号坑空无一物,估计是因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而中途停工。另外三个坑,共出土兵马俑八千余件。这些兵马俑坑,按照秦代的军阵编制排列,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本课讲述了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分为红宫、白宫和僧舍三大部分,采用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也是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两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反映了历史上藏汉两族的团结协作。大昭寺位于布达拉宫东南,融合了藏、汉建筑的特色。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保存了唐代以来的大量佛像,还有精美的壁画和唐卡以及丰富的珍贵文物,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有力地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的西南,园林正门是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宫门,园内建有宫殿、别墅、凉亭、水榭,还种有国内外各地的奇花异草,成为一座高原植物园。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空前繁荣,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至今已有多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这些文化遗产项目,有的经过扩展,往往包括多处文化遗产,如,明清故宫原指北京故宫,后来增补了清沈阳故宫,明清皇陵原先只含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后又增补了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清关外三陵。限于篇幅,教科书只讲述北京故宫、颐和园、明孝陵和十三陵。共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瑰丽的夏宫──颐和园”“突显皇权的明孝陵”“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四课。

第1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本课先讲北京故宫的布局。北京故宫的建筑,依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礼制而建,从午门至玄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的布局,而将主要建筑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比。宫内的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政令的场所,建筑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以后三宫为中心,后面为御花园,两侧为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及其子女的生活区,建筑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接着,具体讲述外朝三大殿和内廷的寝宫建筑,然后讲述故宫的文物宝藏。最后,总结故宫的建筑艺术成就,指出故宫共有九千多间房屋,但布局井然有序,杂而不乱,这主要是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这条故宫中轴线又与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叠合在一起,使故宫处于全城的中心部位,从而更加张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堪称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北京故宫不仅整体建筑气魄宏大,而且细部装饰也极为考究细致,堪称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本课先讲颐和园的修建及其布局,再分别介绍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和游览区的景物。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分布着各种园林建筑三千多座,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式。整座园林,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构成山外有山、景中有景的优美意境。园林的布局,又处处从全局着眼,有主体,有陪衬,并注意协调山峦与湖泊,前山与后山,山上与山下,园内与园外的关系,形成山水秀丽、景色万千的人间仙景。

第3课“突显皇权的明孝陵”

本课讲述明孝陵的修建过程、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特色。唐、宋的皇陵,采取的是上、下宫制度,注重的是陵主的灵魂,希望皇帝死后的灵魂能像生前那样继续受到全国臣民的顶礼膜拜,并继续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地上面的献殿就是上宫,每天都要祭祀,地下建寝宫就是下宫,供陵主的魂魄饮食起居之用。明太祖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了突出皇权,明孝陵便将上下宫合为一宫,在陵前建长城明楼,并按照皇帝生前的皇宫格局,采取“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模式布局建造。所有的建筑,都严格安置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自低至高,逐层推进,最后到达埋葬帝后的地宫之上的宝城宝顶,从而突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明清诸陵所继承,成为明清一代皇陵的定制。

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本课讲述了明十三陵的兴修、布局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长陵和定陵。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他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后,很快就决定迁都北京。所以在正式迁都之前,就选择北京西北的昌平天寿山作为自己的陵址,并开始建造长陵。后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他的后继者也都相继在此修建陵墓,共有13座,合称明十三陵。十三陵的陵园建筑宏伟,每座陵墓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沟通各陵,形成一个整体。各陵的布局大体相仿,都有碑亭,石人石兽雕刻,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等,并都采用前朝后寝的建制。其中,以明成祖的长陵规模最大,用料最精,做工最细,以其恢宏壮丽反映了永乐年间明王朝的兴盛;以明世宗的永陵和明神宗的定陵的装饰最为侈丽豪华,反映了这两个皇帝的奢侈腐化。定陵的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发掘的地宫,其布局酷似故宫内廷的三大殿,用各种高级石料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

本单元讲述了体现我国古代北方城市建筑特点的山西平遥古城和保留明清古村落传统特征的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共分“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和“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两课。

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本课先讲述平遥古城的布局和城中的店铺商号及古民居建筑。平遥古城基本保留明代格局,严格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礼制进行布局,城内有一条南北中轴线,重要建筑对称分布,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体现“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城内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井有条,街道两旁,坐落着众多的商号店铺。平遥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坐落在西大街南侧。城内的古民居多建于清代,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

第2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本课先讲明清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布局和居民建筑。西递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的古民居,都是白墙青瓦,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并设有庭院园林,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所罕见。宏村是汪氏家族营建的古村落。民居内部也有木、砖、石雕刻装饰,并有庭院园林。接着,讲述西递、宏村的村落水系。皖南的古村落,一般都把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注意对水的保护和利用,把溪水引入村中,既解决生活、灌溉和防火用水,又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气温,美化村庄。宏村的水工水系,更被誉为“中华一绝”。最后,讲述徽派建筑艺术特别是徽派古建筑中“三雕”的成就。

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本单元讲述被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的中国昆曲,分为“古雅的昆曲”“昆曲的拯救和保护”两课。

第1课“古雅的昆曲”

本课讲述昆曲的形成、兴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昆山腔的形成可追溯至元末,到明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人的改革,创造出“水磨腔”,具备表演戏曲的条件。隆庆末年,梁鱼辰用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上舞台演出,大获成功。昆腔从此迅速流传开来,并传入北京,成为全国第一声腔和第一大剧种,至清初被称为昆曲。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学士纷纷加入昆曲的创作行列,这既为昆曲注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向高雅方向发展,戏词日趋典雅深奥,唱腔更加悠扬婉转,节奏也变得极其缓慢,从而与普通百姓拉开距离。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地方戏曲的迅速兴起而日趋衰落。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本课先讲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杂剧与南戏是其成熟的标志。但杂剧与南戏均已失传。现存的最古老而又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是昆曲,它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凝聚了古代许多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对后来兴起的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又被誉为中国近代的“百戏之祖”。接着,讲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同所有无形的、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昆曲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和拯救昆曲,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类遗产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或辉煌成就,而是黑暗残暴的统治或战争灾难所留下的遗迹。它们是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有关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第六条规定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旨在提醒人们牢记历史,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本单元包括“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两课。

第1课“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本课先讲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再讲戈雷岛上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的暴行和罪证。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荷兰殖民者建立的奴隶堡,上层舒适而宽敞,供奴隶主居住;下层是三十多间阴暗而潮湿的小囚室,塞满了被关押的奴隶。奴隶一旦被卖出,即从奴隶堡正面底部中间的走廊押往后门,赶往海边的船只,运往异国他乡。稍有反抗,立即遭到残酷的屠杀。整个戈雷岛浸透了黑奴的血泪。

第2课“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本课先讲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再讲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宣称,纯粹的德意志人是优等民族,应该主宰全世界,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犹太人又是最为劣等的民族,必须加以灭绝。从1940年起,德国法西斯在他们占领的波兰奥斯威辛先后修建了近四十个集中营,关押大批犹太人,除强迫他们服苦役,还用毒气加以毒杀。197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警省后人,战后的德国政府也对二战期间纳粹的暴行进行深刻反省。1979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和1995年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科尔,曾先后在华沙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下跪默哀、道歉。

此外,本册教科书还设有一节探究活动课“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与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在课时安排上,按照《标准》规定,选修课每个模块36课时,2学分。本课教科书共9个单元21课,其中第3单元第1、2课,第5单元第1、2课、第6单元第1、4课,第7单元第2课各讲2课时,其他各课均讲1课时,共28课时,再加上1节活动课2课时共计30课时。其余6课时可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讲授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