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何成刚等:再谈如何上好
何成刚:培养史料探究能
何成刚:比较与思考——
何成刚:海峡两岸历史教
何成刚:《诗经》之《硕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一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二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三
何成刚:人民版选修历史
何成刚:人民版选修文化
最新热门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教材政治史内容比较及启示

时间:2009-10-18 17:22:35  来源:何成刚、…
 

          历史新教材政治史内容比较及启示

              ——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内容为例

 

                     何成刚  夏辉辉 

 

 [摘  要]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岳麓版四套新历史教材,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内容的编写中,在结构、选材、谋篇及思维训练等方面各有特色。政治史内容的编写需要厘清政治史的特点与要素,精选典型素材来反映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一线历史教师教学中应研读新课标,了解学界政治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活”用新教材,全面理解政治文明的时段特点。

[关键词]历史新课标;历史新教材;历史教材编写;“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政治文明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一标多本”下的人民、人教、大象、岳麓版新教材融进了新课程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新课标模块一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对四个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探讨政治史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一线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努力方向,以期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促进课程改革。

 

一、课程标准分析

    1、内容标准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是这样阐述的:“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从汉历经隋唐各朝乃至元代,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秦汉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形式。专制主义,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即从纵向上解释国家的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以皇帝制为核心,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知识目标中谈道:“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新课标提出要“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中的一个典范,不断完善的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无不为后人惊叹,亦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同时,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也十分明显,尤其是近代中国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

    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从汉到元这一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的描述,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关于历史必修一部分的旨趣说明,需要教材编写者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来作为专题学习内容。教材要精选典型史实来厘清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探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不断完善、君主专制如何不断加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能形成多元认识能力。一线教师在解读新课标的前提下,要钻研教材、拓展资源,深入浅出地把跨越上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获得,这都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课题。

 

    二、四个版本教材的比较

    在结构、选材与谋篇方面,人教版和大象版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这一专题的解读着力于政治制度史,在列举的基础上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线——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两个版本都讲究完整性与条理性,选材精炼、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符合高中生认知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笔者以为,政治史不等于官职史,政治文明不等于制度史,如此编写似乎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有段距离,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认识历史规律,亦即只有通过丰富鲜活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互动,才能体现政治文明动态发展的精彩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岳麓版同样抓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两条主线,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展开,但在编写上更高明,即落笔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把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进程的活动中去。教材内容一方面在典型历史事件的冲突与斗争中阐述制度的变化,例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这些冲突既是变化的原因,又是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以典型历史人物为核心,如汉武帝、宋太祖,阐述重大历史人物对制度演变的作用,制度变更则是斗争与冲突的结果。岳麓版的编写显得丰厚而且生动,在不脱离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注意了历史发展的完整性,有了原因、过程与结果的叙述。岳麓版还特别突出了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即到宋代为止,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地方再也无法反叛中央了。但也存在内容纠缠不清的情况,如教材在讲汉武帝的措施时,把建立“中朝”放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来,明显不合,其实古代中央的各种措施,往往是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交织在一起的,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两条线索的完全划开似有僵化之嫌。

    人民版则不局囿于列举制度,也没有两条线索的清晰描述,而是把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围绕这一特点,阐述了法律制度、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个版本中只有人民版另起一课,专门阐述了王朝更迭、阶级斗争对政治制度演进的影响。人民版弱化了从汉到元的时段性,而是把这一阶段放到了政治文明的进程中,人民版虽然没有严谨的线索,但它以更宽阔的胸怀容纳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优秀成果——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同时,四个版本中,也只有人民版谈到了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把政治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东西从单纯的统治阶级的历史拓展为全人类的历史。

 

 

 

    三、启示

    第一,新课标下政治史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应当突破旧框架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各版新教材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编者在编写教材中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四版教材的编写者在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也存在着理解偏差的问题,已经在实验区引起历史教师理解上的疑惑,如,有的注重制度史研究,有的注重政治史的整体发展,有的注重文明演进史的进程。在选择典型材料服务于主题上,也各有不同;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各版教材都尽力突破传统题型和思维模式,把学生的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新课标下政治史应如何编写?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应当如何描述?笔者认为,政治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人物和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由此而派生出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区划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等;政治现象包括反映了阶级关系和斗争、王朝更替治乱兴衰的改革变法、政策调整、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宦官外戚专权、朋党之争等;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及与之有关的杰出知识分子,一般而言,政治思想便是这些人物的思想与言论。编写者要理解新课标关于政治文明编写的目标,选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细节以反映重大的发展态势,这些细节不是指琐碎的内容,如克拉潘所说,“历史是一件无缝的天衣……这件历史天衣的变化往往是极其缓慢而难于觉察的”[1] ,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无缝的天衣里边有许多“接缝”和“新的材料”,这就是我们所指的细节了。

    新课标指出:“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2]由此我们知道,政治史必须体现出“活”与“动”的一面,应有血有肉,因为政治变革本身就是不同政治要素之间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否则就不成为政治活动。即使讲政治制度,也应该包括制度的运作过程,只有政治制度的罗列,也不能成为“制度史”。正如学者杨念群所批判的,中国的政治史叙事基本是“制度史”研究的一种翻版,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3]。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读到钱穆先生那本薄薄的《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时,不禁感叹政治制度史居然还可以这样被激情洋溢地书写的缘故,更不会惊讶于《叫魂》的畅销,因为那一桩满含多种意义却又长期被简单化解释的政治案件,毕竟让一个讲故事的高手重新生动地演绎了一遍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应该重视这段话;中学教师在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不应只从制度本身看,而应该融会与制度相关的史实来进行教学,讲出政治史的精彩性来。另外,学界政治史研究的新趋向之一是关注社会史、思想史对政治史的影响。历史必修模块一虽然叙述的是政治史,但并不意味着教科书里就不能有政治以外的内容,所以笔者赞同岳麓版及人民版的做法。同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背后必然有相关的思想理念,人民版专设《百家争鸣时代的政治设计》专题,探讨了各派政治主张,为后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做了思想铺垫。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5]如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无疑是辉煌灿烂的一笔,直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但几大版本对于这一政治制度均着墨不多,这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正确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利的。近年来史学界不时发出“谁在妖魔化科举制”的不平之声,意在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科举制。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就认为,科举的目的是为选拔官员,并非选拔社会的各类人才。有些人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却未必适合当官员,考不上科举倒是很正常的。科举制本来就是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产物,决定读书人对科举态度的是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而不是科举制,不能本末倒置,以果为因。所以我们今天要评论科举制之优劣,不能脱离中国历史的实际,更不能无视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6]。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教科书“政治史”部分中缺少“科举制”值得商榷。

 

 

 

    第二,在新课标下的政治史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新课标,了解学界政治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态,研读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取代了教学大纲,意味着教学的最高“指挥棒”从不可动摇的纲要性文件变成了有弹性的课标,“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也不再是教学唯一的蓝本,以往吃透教材的做法现已不适用,应该是吃透课标,研究教材,并结合有关史学研究新成果,重整教学内容。如课标中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等行为动词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概述”“理解”“说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则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只有逐步吃透课标中的各种要求与表述,才能合理地运用教材和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引导。

    例如,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是几个政治制度建设比较集中的朝代。在这几个重要时期中,北宋政治制度的演变又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有的版本对北宋着墨不多,但如果宋代的变化讲不清,就无法理解明朝为何会一下子废除丞相,更无法理解为什么宋朝积贫积弱,如何从文官对武官的制约以及相权的一分为三说明这一时期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师可以在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础上,把林冲、潘仁美、杨继业、岳飞、童贯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及相关的可以称之为历史细节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深入久远的历史,从而产生亲切感。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政治嬗变史、经济发展史或思想变迁史,都在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与完整性,我们总是希望可以做到总揽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规律,却往往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血肉丰富的细节,并且充满着无数的偶然性。因此,我们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历史学习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寻找各种规律的同时要注意各种素材与细节的运用。

 

 

[注释]

[1] 引自任世江:《一本值得精读的好书》——读候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 [4] 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讲如何研究政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7] 葛剑雄:《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新京报》“文化版”,2005年9月9日。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