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比较了海峡两岸历史教育有关抗战史的叙述,对于如何编写抗日战争史,我们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抗战史的编写,必须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根本上必须服务一个中心,即有助于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以“抗日”为历史教育和教科书选择材料的准绳,凡是有利于反映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侵略行为的,都应该有所精选地选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而且也应该成为叙述的核心。历史教科书不同于历史专著的写作,虽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但也要考虑思想性和教育性。与“抗日”主旨不相协调的事件,虽不能回避,考虑到历史发展的连贯性,但应该掌握好其比重。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陆一方面高度评价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点,这是应该的;另一方面,除了肯定国民党短暂的抗战初期抗日以外,然后就是以一句简单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笼统代之。对于国民党军队的一些抗战失败,比如“豫湘桂战役”,也用“大溃败”一类讥讽的词形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对国民党抗日的研究很不够,很不深入,这就不能给我们的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以有力的成果支持。二是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近些年来,大陆史学界在抗日战争史,尤其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助于历史教育在这一问题上向更客观公平方向上发展。比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评价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复兴所做的贡献。又如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基本改变了以往,为了抬高敌后战场的地位而贬低或者嘲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研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反映了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抗日的密切关系。
实际上军事上的抗日战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国民政府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当领域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大陆历史教育予以回避。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诸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取的积极活动,台湾也如法炮制,如出一辙。显然这种刻意回避的做法,消极结果有两个:一是不利于客观评价“他”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实际上起到了有益削弱的作用;二是这种互相“削弱”而达到提高“己”方的行为不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的。
可以说,历史教育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历史教育,尤其是选择什么内容来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就决定了教育将实现何种的目的。一方面,历史教育的发展嬗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价值观、历史观、意识形态、政治形势以及其他非学术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历史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的一个基本含义应当是全面地、概要性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轮廓,而不是片面地、或者事无巨细地反映历史实际。
显然,台湾和大陆在如何撰写抗战史上的分歧还是相当大的。实际上除此之外其他分歧也不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彻底消除误会和分歧暂时还不太现实,但融化误会,减少分歧,增加理解,加强信任,就一些问题达成或者部分达成共识,可以说这是海峡两岸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围绕历史教科书内容而展开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觉得,远比教科书版式设计、插图表格以及习题编制等更为紧迫和重要。可喜的是,海峡两岸相当多的历史专家学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就为海峡两岸就历史教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课程标准的研制,教科书的撰写上(比如抗日战争这一类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历史应该如何写)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不过在目前看来难度还是不小的。我们认为,有良知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挖掘历史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放弃敌意的编写姿态,不做出有损中华民族利益而让“仇者快”的事来。在这一点上,大陆历史教育对抗战叙述的视野和心态还应该再开阔些,而台湾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克服冷战思维,消除偏见,以实事求是和客观的心态审视抗战才行。
参考及引用文献:
[1] 曾景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
[2]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比较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
[4] 欧用生:《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科书政治意识形态之比较分析》,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研讨会(中国台北),1994年;
[5] 任鹏杰:《台湾中学历史课程的变动——访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仲孚教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第7期;
[6] 何成刚等:《比较与思考:以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抗日战争”内容叙述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4年第1期;
[7]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page/index.htm
*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级博士生,从事历史教育的学习与研究;马千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级硕士生,从事历史教育的学习与研究。
文章详细作者为:何成刚 马千里